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觀瀾亭|濟南地鐵首座半地下車站:城市設計,需要“匠心”

2022-06-01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農業

軟土地基具有什麼特點

觀瀾亭|濟南地鐵首座半地下車站:城市設計,需要“匠心”

□周學澤

濟南地鐵4號線泉城公園站正在進行部分冠梁和罩棚安裝施工。5月16日,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專案部副經理曹殿彬介紹,按照正常施工標準,泉城公園站最大埋深要超過20米。可根據水文地質勘測資料,此處的泉水敏感區在地下23米多。為了確保泉水萬無一失,濟南地鐵多次調整車站設計方案,把車站整體向上平移,埋深抬升了約6米,抬升至地下13-14米處,確保遠離保泉線,這也讓泉城公園站成為濟南首座半地下地鐵車站。

車站的抬升意味著兩端區間降低了覆土厚度,這也給後面盾構施工帶來較大挑戰,但綜合設計方案及施工工藝,盾構施工總體安全可靠。車站建成後的景觀效果,需結合原泉城公園北門及整個公園風貌進行設計,做到和諧統一。

濟南地鐵首座半地下車站的上抬,凸顯出城市設計的重要性。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規劃是定大盤,設計是定細節,二者都決定城市的品質。其中,設計因為直接關係人們生活的舒適度,最需要動腦筋。

好的設計,總是善於從矛盾的夾縫中找到出路。

我們常說“螺螄殼裡做道場”,就是在指在有限的空間裡,克服各種空間侷限帶來的矛盾,做出精緻恰當的設計。地鐵站臺設計,一般是淺埋式和深埋式,除非遇到地質、河流等情況,不得已而出露。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泉城公園站,面臨地質條件制約,需要在泉水敏感區之上施工,同時又要預留施工面和敏感區之間有足夠的間隔,但留出的空間不夠容納巨大的站臺,站臺一部分要出露地面,做出舒適度好又不破壞環境美觀的站臺作品,是一大挑戰。濟南首座半地下地鐵的設計,達到方便出行和環境優美兩個目的,解決了地上和地面的各種問題。

好的設計,總是出自創新的頭腦。

規劃定盤之後,設計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設計出自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重要工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需要設計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創新的辦法來解決。上海黃浦江上建設的南浦、楊浦、徐浦、盧浦4座大橋,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資深總工程師林元培設計的。在黃浦江上建設大橋,既需要保證輪船通行,又需要解決兩岸軟土地基的受力問題,林元培苦思冥想,一次次做實驗,觀察比較,南浦、楊浦、徐浦採用斜拉索,設計盧浦大橋設計時,他融入了斜拉橋、拱橋和懸索橋三種不同型別橋樑設計工藝。拱橋的力學特點是它會將橋面受到的豎向的力,轉為橋基處水平向外的推力。拱橋的受力特點,會將橋面荷載轉化為橋基處的推力,如何平衡掉這個推力,林元培就將盧浦大橋橋基處2萬多噸推力,引到了橋面上,利用斜拉橋中的鋼索,在拱橋上拉了800多米的水平索,這樣即便這座拱橋架在軟土地基上,也能像做在岩石上一樣安全。

好的設計,總是體現“匠心”。

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說:要讓人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他在主持北京菊兒衚衕改造時,衚衕41號院中有兩棵老榆樹,其中一棵樹齡在百年以上,整體性極強的新四合院方案,為了避開這兩棵樹,幾乎要重走一遍流程。但吳良鏞的苦心換來了今天菊兒小區的一片鬱蔥,使皇城根兒下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濟南地鐵站設計是充滿“匠心”的。濟南地鐵每個車站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車站堅持“一站一景”。

比如,龍洞站的公共藝術品設計主題為《錦屏春曉》,設計靈感來源於當地傳說,提取飛龍、山洞與群山連綿的形象,與站廳空間牆頂進行一體化設計,設計中選取了龍洞景區著名的景觀和摩崖石刻(錦屏春曉、壁立千仞等)作為參考元素,不僅展現了龍洞山風景區優美的景色,同時將濟南的古老傳說進行了演繹和傳承。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到城市生活,人們渴望生活更好的環境中。

城市生活環境是對大自然環境的改變,在改變過程中要保持一種順應自然的“匠心”,要不斷針對現實問題“琢磨”,找到解決問題的“巧妙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