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2022-05-20由 王謝奇談 發表于 農業

榮歸故里指死人嗎

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這是前英國首相亨利·帕麥斯頓說過的一句話,算是英國一貫以來的外交思維的核心。原話是

“A country does not have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前英國首相亨利·帕麥斯頓

說起這一位來,想必很多中國人對他並不熟悉,但要說起著名的鴉片戰爭,就

無人不知、

無人不曉了。

1833年,剛剛繼任首相不久的亨利·帕麥斯頓就親自下達了在中國銷售鴉片和建設在華軍事據點的命令。到了1839年,也就是林則徐發起禁菸運動的時候,他又公開表示說

“先揍“他”(指中國)一頓,然後再解釋”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林則徐和這傢伙是同一時代的人

可以說,帕麥斯頓就是推動英國在華髮動鴉片戰爭的實際操盤手。

這句話又在近百年後被首相丘吉爾再次引申為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能言善辯的丘吉爾後天加工了這句話

又是幾十年過去,到了當下的時代,這句話被很多人引為個人座右銘,從形容國家之間的關係的話變成了很多普通人的處事原則,甚至還出現了很多有趣的“改版”。

個人認為,從實用性來講,把它視作職場思維的一部分倒還是勉強成立的。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個處世邏輯顯得有點冷血,甚至讓人不寒而慄,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多多少少都顯得有點

“缺人味兒”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對普通人來講是一個冷血的邏輯

倒也不難理解,這句話和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是存在天然衝突的,這大約和我們的文明型別(中國是農耕文明的代表,英國是帶有掠奪性質的海洋文明的代表。)有關吧。

孔子在《論語》中講過“放於利而行,多怨”的觀點。

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大家行事之前都是利字當頭,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會招致很多怨恨,所以你是不會走得很長遠的。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放於利而行,多怨

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她)們凡事都講究個“走捷徑”,總是試圖繞過正常辦事程式搞個特殊化,所以往往會為了某種利益而不擇手段,總是用一些小恩小惠去試圖與一些關鍵性的人物進行交換。可是,無論這種交換思維屬於單邊行為,還是一拍即合,不管是否如願,都會招致其他人對你產生的怨恨。

更何況,勉為其難之事總是會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的,到了那個時候,這類人又往往會對收了他好處的人產生怨恨。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諸己

郭德綱說,

人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如果把這類行事方式養成了習慣,那無疑就會出現一種後果。

你這一輩子都會被各種怨恨纏繞,欲罷不能。

至於被“收買”的人,往往會因此而原則動搖,底線模糊,既傷害了集體利益,也為自己招致無窮的煩惱。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人,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我認識三個非常有趣的人,把這句“舶來語”進行了個人化的改版,並作為口頭禪。

一位是公務員出身。

他常常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個人膽子不小,行事比較缺乏原則,最後出了點問題,把公職都弄沒了。

另一位是前企業主。

他說的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此人也是個喜歡“弄險”的主兒,不分三教九流,

人結結交,現在被一堆剪不斷、理還亂的商業糾紛纏身,因此走上了“失信人”的黑名單。

最後一位是個聰明又狡猾的茶葉商。

他常說的話是“沒有永遠的利益,只有永遠的朋友。”。

他心裡是不是真這樣想的,我們無從得知,但他做人做事還是挺有口碑的,他的店裡經常是高朋滿座。

這傢伙算是個窮二代,21歲就開始學做生意,如今不到四十歲的他,在我們當地就有了好幾家店面,近百萬的車開著,洋房別墅住著,小日子過

相當滋潤。

如何解讀“沒有永恆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不要總想著走捷徑

由此可見,道理是死的,人卻是活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說到底還要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在這個凡事都講程式的時代,我們這些普通人儘可能還是少走那些所謂的捷徑,憑個人真本事競爭,不去做那些勉為其難、得不償失的事情。至於有些所謂的名人名言,真就不一定適合你,您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