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2022-05-18由 36氪 發表于 農業

nosignai怎麼解決

編者按:本文來自放大燈(ID:guokr233),作者 阿肯,36氪經授權釋出。原標題《願人類創造力永存》。

最近幾年,有一個怪影在藝術圈遊蕩,它的藝術創作,尤其是畫作,賺足了掌聲和罵名。

在拍賣行,其畫作以高價拍賣;在畫廊,看客絡繹不絕。

2018年,由法國藝術團體 Obvious 創作的名為 Edmond de Belamy (一個杜撰出來的貴族名字)的畫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 432,500 美元的價格成交。據說這幅畫一直是此類畫作拍賣價格記錄保持者。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貴族畫像》,作者法國藝術團體 Obvious Art (直譯:顯然藝術)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 2018, Obvious Art

另一幅作品,《夜明けの湖沼の勝川》(Katsuwaka of the Dawn Lagoon)則以 16,250 美元的價格在蘇富比拍賣行成交。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夜明けの湖沼の勝川》,作者同上Katsuwaka of the Dawn Lagoon, 2018, Obvious Art

不光有靜態畫作,還有動態畫作,德國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創造的無限不迴圈肖像流《路人記憶1》(Memories of Passersby I)以 40,000 英鎊拍出。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路人記憶》,作者德國藝術家馬里奧·科靈格曼Memories of Passersby I, 2019, Mario KlingemannImage: ONKAOS, Sotheby‘s

紐約 Bitforms 畫廊的老闆史蒂文·沙克斯(Steven Sacks)表示他有客戶已在此類藝術品上賺了 60 萬美元 [1]。

蘇富比拍賣行“當代藝術下午拍賣會”的負責人馬克斯·摩爾(Max Moore)表示,這類藝術創作的出現是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

這類藝術家及其畫作,已被藝術家、學者和媒體公認為一股勢力——藝術評論家、學者大費口舌筆墨,媒體以褒貶不一的吸睛標題輪番報道。

但稍有審美意識的人都不免皺眉頭。這些高價作品,無非是對某些流派的拙劣模仿,何以吸引眾人目光,且以天價拍賣?

在這些拍賣與炒作中,審美價值退居其次,值錢的是概念,即所謂“人工智慧”——以上作品,均出自人工智慧軟體。

那個在藝術圈遊蕩的怪影,就是人工智慧。“超人類”的創作概念,成了吸睛和吸金的最強理由。

但請注意,所謂“人工智慧的創造力”,更多出自人類之手,而非機器。這些人工智慧,透過學習人類的藝術作品進行的創作,依然廉價。

就算哪天AI作品真能令繆斯汗顏,維納斯落淚,它依然沒有靈魂。

攝影,靈感繆斯……的婢女

創造力只來自人類嗎?

這個問題是否過於“人類沙文主義”了?並不。把歷史拉長了來看,畫作藝術遇到的最早挑戰者並非人工智慧,也許是攝影——一個“機器輔助創作”的藝術。

路易斯·達蓋爾(Louis Daguerre),這位法國巴黎一家歌劇院的首席佈景畫家,在1839 年發明了銀版攝影法,該法是商業攝影的鼻祖。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路易斯·達蓋爾Louis Daguerre (1787 – 1851)

當時,“品位主義者”並不認同攝影的價值,他們輕蔑地認為,攝影完成的是機械性的工作。但同時代的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則持悲觀態度,他斷言:“從今天開始,繪畫這門藝術死了!”

“攝影是否是藝術”?這是藝術界幾十年來的經典之問。

這場辯論主要有三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認為攝影完全不能歸到藝術範疇,不然藝術的概念會毀滅;第二類觀點,認為攝影可以為藝術提供參考,但不等同於藝術;第三類觀點則認為,攝影會像繪畫一樣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

一開始,攝影幫助畫家大幅提高寫實技法。

19世紀的許多畫家,例如包括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在內的前拉斐爾派畫家,和包括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在內的新古典主義者,都在相機的幫助下創造了大量寫實作品。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伴娘》,作者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現藏於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The Bridesmaid, 1851, John Everett Millais,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朱庇特與西提斯》,作者讓·安格爾,現藏於法國格蘭尼特博物館Jupiter and Thetis, 1811,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Musée Granet

但是,相機的普及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將寫實主義簡化為機械過程,那畫家是做什麼的?

這個問題促使畫家們開始運用抽象概念。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調性主義(Tonalism)運動推崇大氣的、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畫面。他批評道:

“只會寫實的人太可憐了。如果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的人是畫家,那麼畫家之王就是攝影師。藝術家的工作應該超越寫實。”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瓦爾帕萊索的粉黛暮色》,作者詹姆斯·惠斯勒Crepuscule in Flesh Colour and Green:Valparaiso, 1866,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Image relea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CC-BY-NC-ND (3。0 Unported)

象徵主義者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完全擺脫了感知現實主義。那個畫出《吶喊》的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則更直截了當:

“我慶幸攝影只是人間的工具,而不能在天堂和地獄中使用。我一點也不擔心攝影會取代繪畫,因為我畫的都是那些有血有肉,敢愛敢恨,有靈魂的人。”

1888 年藝術品商人提奧,收到了一封哥哥梵高的信,後者在信中對攝影也不屑一顧:

“你必須大膽發揮色彩產生的和諧或不和諧的影響。畫畫也是這個道理,準確的構圖和調色都不是重點,那些逼真的影象都算不上繪畫,只不過是照片而已。”

但要說攝影對藝術畫作沒有影響,也未免掩耳盜鈴。

事實上,誕生於20 世紀的當代藝術,就大方地從攝影中汲取靈感。如艾蒂安-朱爾·馬雷(E’tienne-Jules Marey)的多重曝光攝影,推動了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杜尚的《下樓的裸女2》(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即是其中經典之作。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下樓梯的裸女》,作者馬塞爾·杜尚,現藏於費城藝術博物館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 2, 1912,Marcel Duchamp,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藝術家們把攝影當成寫實的工具,並在這個過程中萌發了更多的靈感,從現實主義中跳脫。所以不妨說,“鏡頭後的那顆頭才是創作的核心”,人們勸阻器材黨多注意創作技巧的那句話,依然適用於“攝影—繪畫”:攝影至今還是作為藝術家的工具而存在,而不是取代藝術家存在。

最終,攝影作為一種寫實工具對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攝影也成為一種公認的創作形式,許多照片被作為藝術作品展出並以天文價格拍賣。

“新工具、新技術促進藝術進步”的例子很多,電影、3D 動畫、生成藝術等,莫不如是。

人工智慧可以變成繆斯本人嗎?

攝影和電影的相機按照設定好的機制捕捉光,並把光轉換成影象;3D 動畫軟體按照固定的演算法,把輸入的引數轉變成影象;生成藝術按照藝術家設定好的影象生成公式創造影象……

這些都是藝術創作的工具,但人工智慧可能例外。當下最為前沿的機器輔助藝術創作,它和上面這些技術比,一樣嗎?

與傳統工具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會觀察和學習。它觀察周圍環境,過去的資料以及系統過去對資料的反應自動匯出規則,然後遵循這些規則來運作。這些規則可能會隨著系統不斷累積新資料而變化。

看起來有點“人性化創作”了,對不對?

我們需要論證機器的“創造力”。如果我們將創造力定義為改變現有規則的能力,人工智慧系統與傳統工具的區別,能讓人工智慧系統獲得真正的創造力嗎?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開裂》(生成藝術),作者馬裡烏斯·沃茲Ucracking, Marius Watz

被動學習的人工智慧 -

2015 年的 DeepDream,是最早的人工智慧藝術應用之一,這個程式由 Google 工程師亞歷山大·莫德溫採夫(Alexander Mordvintsev) 開發。它透過“空想性視覺錯覺”來重新構造現有的影象,讓現有的影象給人如夢似幻的感覺(當然也可能是密恐噩夢)。

有人用 DeepDream 畫了9。11 事件中冒煙的雙子塔。

輸出結果,就是一些變形的狗從兩個柱子裡冒了出來。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DeepDream生成的圖片,來源:TwitterDeepDream generated picture, Twitter

但,為什麼畫中出現的是狗?畫中出現狗的意義在哪裡?其實並沒有什麼深意:只不過因為訓練 DeepDream 模型的源資料裡有很多狗罷了。

DeepDream 創造的作品可以博人一哂,“狗頭大集合”離真正的藝術還很遠。

AI是規則的奴隸 -

人工智慧系統的觀察、學習與創作的規則,本質是人為設計的產物,人工智慧系統仍按人為規則執行。

為了博人眼球,一些新聞媒體喜歡把人工智慧擬人化,搞一些大新聞出來。在這些新聞裡,人工智慧的製造者——人——似乎成為了造物主,或者直接點說,神。

有時,人工智慧好像是有了自己的意識。

2017 年,Facebook 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機器人正在以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聊天”。媒體熱炒“這意味著機器人的談判技能可能超過了人類”。而之後有學者闢謠,稱超越人類是無稽之談,機器人之所以說出人類聽不懂的話,只是因為它們不知道正確的語法。

有時,人工智慧又變成了藝術家。

2017 年,彈奏馬林巴琴的機器人西蒙(Shimon)可以獨立作曲了,媒體驚呼機器人作曲家問世了;2018 年,微軟出了一個可以按照人的指令畫畫的機器人,媒體又把該機器人描述成一個畫家。

之後,你甚至能看到人工智慧被人們賦予各種技能:作詩、唱歌甚至寫文言文……唱唸作打,就差舞槍弄棒了。

這類描述未免有誤導之嫌,甚至會造成恐慌。

在大眾媒體的話語體系中, “訓練”人工智慧模型,很容易和人類“學習”混淆起來,但實際上,訓練≠學習。

“訓練”人工智慧模型去解決問題,前期需要人工定義場景及問題,獲取充分的資料並測試不同的方法,還需要開發者大量的專業知識和實驗。解決新問題時,訓練前期準備工作又要重新來一遍。

和人的智慧相比,人工智慧模型很渺小,只能針對預設的問題發揮作用,而且在簡單的問題上也不能保證 100% 正確。簡而言之,人工智慧不具備人類的理解能力。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人工智慧作畫。

2019 年 3 月,計算機科學博士艾哈邁德·艾爾加馬爾(Ahmed Elgammal)將他創造的機器畫家 AICAN 創作的作品,拿到紐約的當代藝術畫廊 HG Contemporary 展出。

展覽的名字叫《超越時空的無臉肖像》(Faceless Portraits Transcending Time)。該展覽的主題是:藝術創造中人與機器的歷史性協作,以及人工智慧在反映人類意識或者潛意識中所扮演的角色。

請原諒……我真不理解這些畫怎麼體現第二個主題,你看它們都長這樣——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無臉肖像#3》《無臉肖像#5》《無臉男人像》,作者:艾哈邁德·埃爾加馬爾博士Faceless Portrait #3, #5, Faceless Portrait of a Man, 2019, AICAN/Dr。 Ahmed Elgammal/courtesy HG Contemporary

按照這個展覽的宣傳手冊的話說:

“人工智慧畫家 AICA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模擬人對美學反應的心理學模型。它已經學習了十萬個以上跨越五個世紀的代表性西方藝術作品,以及審美及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演變。在沒有人類藝術家參與的情況下,AICAN 會選擇其作品的樣式、主題、構圖、顏色和紋理,結合它所學來進行獨立的創作。AICAN為過去和現在的藝術家提供了跨世紀藝術史進行對話的新方式。”

看不懂就對了,我們猜這段話裡滿篇都寫著“借鑑”。

AICAN 的創作者自己表示:人工智慧藝術和攝影有異曲同工之妙。支持者認為,人工智慧藝術終有一天會有和攝影一樣的地位。

AICAN 的畫作標價從 8,000 到 25,000 美元不等,有一些已經預售出去了,還有一幅在慈善拍賣會上賣出了 16,000 美元。

貌似還挺受歡迎嘛。還有評論煞有介事地說,它在隨機的創作過程中機緣巧合地創造了美,這就是 AICAN的吸引人之處。

但如此漫無目的、機緣巧合何以有資格稱作“創造力”?這也是人工智慧畫作普遍遭受的質疑之處。又如,本文開篇提到的畫作 Edmond de Belamy 就不免被吐槽。許多人指出,這幅畫缺乏創意,藝術團體 Obvious 為了拍賣,只不過借用了別人的程式碼,就以“創造力不僅僅屬於人類”的口號大肆宣傳。還有人嘲笑 Obvious 只是簡單地打印出粗劣的藝術作品罷了。

人工智慧是合格的勞動者 -

人工智慧是理想的腦力勞動者,只要有明確的指令,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繁重的任務。

2019 年 9 月,學者安東尼·布勞奇(Anthony Bourached )和喬治·坎恩(George Cann )在 arXiv 上發了論文,闡述了他們如何從畢加索的畫《彈吉他的老人》(The Old Guitarist)中還原了一幅世人沒有見過的畫,《失落的女人》(La femme perdue)[5]。

在畢加索的年代,畫布比較緊缺,很多人只能在原來的畫上重新作畫,所以 《彈吉他的老人》下面還有一幅畫。在下方的圖裡,你也能隱約看出有一個女人的肖像。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彈吉他的老人》(或譯《老吉他手》),作者巴勃羅·畢加索,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Old Guitarist, 1904, Pablo Picass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彈吉他的老人》作於 1903 年到 1904 年,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當時他在巴黎窮困潦倒,所以在畫裡用藍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和彷徨。背後這張女人的肖像很有價值,為研究畢加索“藍色時期” 的作品以及他本人提供了重要的資訊。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失落的女人》還原圖,作者安東尼·布勞奇、喬治·坎恩La femme perdue, Anthony Bourached, George Cann

復原畫作的過程是,以 X 光分離出的這幅畫的黑白影象為框架,再用畢加索的另一幅畫《生活》(La Vie) 當做他作畫風格的參考,讓神經網路重構這幅隱藏的畫。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還原過程 | 作者 安東尼·布勞奇、喬治·坎恩

但是還原效果不理想,這個工作換成人工也能做,甚至可以做得更出色。人工智慧的唯一優勢在於,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重複性任務。

解讀AI畫作,是來自觀眾的藝術 -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AI本身作畫時,沒有什麼主觀情緒輸出,也沒有什麼故事,單純只是觀眾——藝術業界、AI從業者等等,內心小劇場停不下來的“戲精”解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二次創作。

目前,人工智慧還沒有成為文藝女神繆斯。它和攝影一樣,作為工具,服務於靈感。

拿著愛的號碼牌的人,是我們自己

一直以來,人工智慧除了帶來便利,還有恐懼,因此人們傾向於將自己和機器劃清界限。

有觀點稱,越來越多的畫作被冠上人工智慧的名字,意味著人和機器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將人類創造力賦予機器只是一個開始,隨之而來的是人格、自我意識、思想等等。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是否讓機器統治人類,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上。如果有一天人類把創造力歸功於機器,拿一定不是機器有什麼過人之處,而是人類自降了身份。

好在,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這麼蠢。

過去,沒有任何藝術作品的作者署名為一臺電腦或者一部相機,就算是在署名裡提到了機器,也是向“創造機器的人類團隊”致敬。比如,某些攝影作品裡,署名旁邊會加用了哪一款相機,比如萊卡、哈蘇等,那是為了承認相機設計團隊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現在,即使人們給人工智慧畫作戴上人工智慧的帽子,人們討論更多的還是創造人工智慧畫作的團隊。比如提起《路人記憶1》 ,人們自然而然會提到德國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沒有人會提到他用的那臺電腦;提到《夜明けの湖沼の勝川》以及Edmond De Belamy 時,大家都在說法國藝術團體 Obvious,而提到人工智慧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這是羅格斯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Rutgers’ Art & AI Lab)的作品。

人工智慧作為一種藝術工具,無論有什麼爭議,和之前所有的新技術一樣,都會有相似的發展路徑。我們認可人工智慧,將它當做工具,為藝術的發展提供靈感。

同時,我們必須自問,在機器能夠執行復雜、抽象、創造性的任務的時代,我們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References:

[1] Staff Writer。 These Ai-generated Artworks Could Fetch Up to $41,000 at Auction。 Prestige。https://www。prestigeonline。com/th/pursuits/art-culture/these-ai-generated-artworks-could-fetch-up-to-41000-at-auction/

[2] James Vincent。 A never-ending stream of AI art goes up for auction。 The Verge。https://www。theverge。com/2019/3/5/18251267/ai-art-gans-mario-klingemann-auction-sothebys-technology

[3] Sean Dorrance Kelly。 A philosopher argues that an AI can’t be an artist。 MIT Technology Review。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2913/a-philosopher-argues-that-an-ai-can-never-be-an-artist/

[4] Ahmed Elgammal。 AI Is Blurring the Definition of Artist。 American Scientist。https://www。americanscientist。org/article/ai-is-blurring-the-definition-of-artist

[5] Anthony Bourached, George Cann。 Raiders of the Lost Art。 arXiv。org。https://arxiv。org/abs/1909。05677

[6] Raya Bidshahri。 The Rise of AI Art—and What It Means for Human Creativity。 Singularity Hub。https://singularityhub。com/2019/06/17/the-rise-of-ai-art-and-what-it-means-for-human-creativity/

[7] Allyssia Alleyne, A sign of things to come? AI-produced artwork sells for $433K, smashing expectations。 CNN。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obvious-ai-art-christies-auction-smart-creativit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