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浙報關注丨記者在科技感滿滿的農業綜合體裡 跟著數字新農人去“追光”

2022-05-16由 農林資訊 發表于 農業

降水機率是指什麼

大棚裡的LED屏,顯示著植物的“生長密碼”。

天氣元素能“分解”、讓植物學會“說話”……台州路橋區新橋鎮有一塊神奇的農田——銘溢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現代智慧農業綜合體。這裡集合了智慧水肥一體灌溉和LED補光等多項高新農業科學技術,透過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植物生長保駕護航。

前不久,我們走進這個集科研、生產和應用為一體的科技型農田,跟著兩位入行才一年的數字新農人,開啟智慧農業的“追光”之旅。

浙報關注丨記者在科技感滿滿的農業綜合體裡 跟著數字新農人去“追光”

朱超毅在觀察小番茄生長情況

數字裡的生長密碼

溫度27。1℃、溼度54。6%、光照34680流明……我們一走進碩大的白色種植大棚,就看到技術員曾小紅正在種植筆記中記錄著最新的資料。

“這些資料有什麼用呢?”看著密密麻麻的記錄本,我們問道。

“先試試,甜不甜。”曾小紅賣了個關子,隨手摘了顆草莓遞了過來。

一排排草莓掛在半人高的支架上,在綠色地毯的映襯下,更顯鮮紅。

“很甜很香。”我們嘗過以後讚不絕口。

“這香甜的味道就是資料帶來的哦。”曾小紅說,大棚裡安裝了溫度、溼度、光照智慧資料採集感測器,實時記錄著全天候的天氣元素。

隨著曾小紅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大棚中間感測器帶來的反饋在LED屏上實時顯示;而反饋的資料同步傳輸到溫室控制檯,數控中心則根據農作物不同時期的需求,自動進行遮陽、通風、保溼等應用操作。

“但作為‘新手’,我還是習慣做做‘小抄’,更清楚瞭解它們的生長規律,以便做出更最佳化的設定。”說話間,曾小紅走到溫室控制檯,熟練地在液晶屏上輕點“外網進”。我們注意到,隨著曾小紅指尖的觸動,大棚裡傳來聲響,大棚東西兩側幾十根繩索同時開拉,棚頂遮陽網布緩緩關閉,排風裝置開始啟動,大棚裡的悶熱感立刻減輕了不少。

“現在是草莓的成熟期,光照保證在8000流明就差不多了、溫度要控制在18℃—20℃。現在的光照和溫度超標,因此係統就會關閉遮陽網,減少光照並降溫。”曾小紅帶著我們走到溫室控制檯。

“你看,現在是關閉了40%,如果到正午,關閉的比例就更多了。”外網進退、內膜進退、深簾膜收放、風機、補光燈……我們看到,不大的控制檯上有著30多個應用操作按鈕。

“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設定。”曾小紅說,這套系統既可以根據設定全自動操作,也可半自動或者人工干預手動操作。

浙報關注丨記者在科技感滿滿的農業綜合體裡 跟著數字新農人去“追光”

補光燈讓出菇時間縮短

讓植物學會“說話”

“原來了解植物的需求才能有更好的收穫,那麼你們是如何讓它們開口‘說話’的?”

聽到我們的疑惑,技術員朱超毅揭開了地膜的一角。我們發現每一排植物的下方,都裝著一個容器,不時有水珠滴落。

“總灌溉量減去排洩量,就是植物的需求量。”朱超毅說,比如灌溉了100升水肥,如果回收容器裡有20升,那這個階段的植物對於水肥的需求量就是80升。

農作物品質好不好,能不能“喝飽”是關鍵之一。朱超毅帶著我們走進中控室,每天一早,他會根據不同農作物的水肥回收情況,結合不同生長階段,配置水肥的濃度和總量。

“草莓現在的水肥鹽鹼含量值保持在0。7-0。8就可以了,而小番茄的鹽鹼含量值苗期要保持1、生長期則是2,結果期就要在2。5-3之間。”指著顯示屏上的資料,朱超毅一邊向我們解說一邊熟練地操作著,“草莓每一株現在‘喝’200毫升就夠了。”

我們看到中控室裡,有著數個不同的水肥池,透過管道延伸,源源不斷地把水肥輸送到每一個大棚。

對照著水肥比例兌換表,我們也在朱超毅的指導下,上交了小番茄當日灌溉量的“作業”,並通過了智慧水肥系統的檢測。

“比例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瞅了一眼自動化滴灌裝置上的鹽鹼含量值,朱超毅開始設定定時澆灌時間。

在這裡,植物不會“暴飲暴食”。“一口氣可吃不成胖子,得分時分量澆灌。”朱超毅說,他們採用的自動化滴灌裝置,可以透過水肥管道自動滴灌直達農作物根部,為農作物提供均勻、定時、定量的水肥供給,灌溉量甚至能精確到每株苗,不僅能提高效率節省人工,還能精準控制水肥。

在小番茄大棚裡,我們發現,不時滴落的水肥讓小番茄根部的土壤保持著溼潤狀態,但摸上去卻仍鬆鬆軟軟。

“光照夠不夠、溫度低不低、溼度高不高,農作物也會用它們的‘肢體語言’告訴我們。”朱超毅說,光照不夠,光合作用低,草莓的葉柄容易發枯,也易發灰黴病。而小番茄一個月的苗期、一個多月的生長期以及五個月的結果期,都有不同的“健康體徵”,根據體徵的判斷,也能獲取它的需求。

“人工太陽”來補光

“你們這兒種的番茄比我那兒好,莖幹夠壯、葉子夠綠。”

番茄大棚裡,路橋種植大戶楊禮池的讚歎響起,他是一位有30多年種植經驗的老農夫。

去年12月的反常天氣,讓楊禮池的番茄大棚受到一些影響。“光照嚴重不足,長得比往年略差了些。”

銘溢客的小番茄苗,是從楊禮池的農場引進的,連種植技術都是他傳授的,也同樣遭遇了反常天氣。

“為什麼這裡的番茄就沒受什麼影響呢?”我們疑惑再起。

朱超毅指了指頭頂。我們定睛一看,原來是120盞有序排列的補光燈。“我們叫它‘人工太陽’,這是我們公司研發生產的,我們的綜合體也正是產品的‘試驗田’。”朱超毅告訴我們,銘溢客負責人瞿萍萍原本從事節日燈製造,在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中,投入到農業綜合體的建設當中。

讓農作物種植告別“靠天吃飯”,“人工太陽”正是為解決這項需求而生。今年春節之後,台州同樣被低溫寡照天氣籠罩。這樣的天氣,對農作物生長不利。銘溢客的新農人們抓緊了對“人工太陽”的研究。

“那個階段,我們每天會開4-8小時補光燈,再把記錄的資料給研發端提供參考。”朱超毅告訴我們,目前來看,在農作物急需大量光照的生長週期時,如遇到極端天氣,補光燈的效果仍要加強。

在銘溢客的秀珍菇菇房裡,補光燈的效果十分明顯。“常規種植戶出菇大概要3個月,而我們只要30天。”工作人員楊國忠告訴我們。

草莓散發著醉人的香甜,成串的小番茄紅綠相間,一排排菌棒上探出了大大小小的菌菇……行走在科技感滿滿的農業綜合體裡,我們感受著智慧農業的魅力,也看到了數字新農人的追求和夢想。

浙報關注丨記者在科技感滿滿的農業綜合體裡 跟著數字新農人去“追光”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