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2022-05-15由 正觀新聞 發表于 農業

在牆上用英文怎麼說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姓氏祖根在河南。

在有來源可考的4820個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個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人口數量佔漢族人口的80%以上。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鄭州市原副市長郭穎生調任河南省地方誌委主任,我與他同住鄭州西郊百花路13 號院。

一天晚飯後,我去倒垃圾,見他站在門口,手拿一塊幹饃在啃。

我問:“郭主任不吃晚飯?”

郭主任不正面回答:“早上的飯是吃給自己的;中午的飯是吃給朋友的;晚上的飯是吃給敵人的。”

我說:“那我每天晚飯是給敵人吃的?”

郭主任人高馬大,聲似宏鍾:“年輕人,你以為呢!慢慢明白吧。”

他轉移話題:“看了你發在鄭州晚報上的《中州盆景溯源》,文筆不錯,年輕人有沒有興趣對姓氏溯源?”

我說:“對姓氏只知道《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正王’。”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郭主任說:“你腦子靈,搞工作組時你彙報說不執行指示,你用‘不過電’這個詞兒,有點意思。怎麼樣,姓氏淵源?我把楊芝芳借調省裡和謝鈞祥同志專事研究姓氏,怎麼樣,你也借調來?”

巨大的誘惑。

我說:“可以,我有興趣。”

郭主任很幽默:“你先跟隊活動吧。”

跟隊活動我見到謝鈞祥和楊芝芳。楊是老同事,她非常歡迎我;謝,較生。他說:“郭主任打過招呼了,你先熟悉一下材料,拿回家看,這是我研究《河南姓氏》的成果。”

謝是普通話、家鄉話兩摻兒,“你在這一片住?”

楊芝芳:“都在百花路,小趙跟郭主任一個院。”

謝哦了一聲,“我路遠,我先走。”

我馬上說:“走咱到‘老地方’飯館,給敵人吃一頓。”

我順便解釋郭主任“早、中、晚三頓飯”的批講,謝大笑,“走,給敵人吃喝去!”

“老地方”飯館還在老地方——百花路與友愛路交叉口向南路東,它是我對姓氏的啟蒙之地。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姓氏何時有?“百家姓”何時產生?謝鈞祥說有了人就有了姓氏。從“三皇五帝”開始找尋姓氏,我讀北大教授嚴文明先生的《聚落演變與早期文明》,特別是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的《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讀他有關歷史分期的“三個時代”說:“部落時代”(黃帝時代)、“王國時代”即 “夏商周三代”、“帝國時代”即“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八個大一統王朝。

中國在“部落時代”即“黃帝時代”已有姓氏,那時姓氏是人的符號,便於部落內外交流,互致問候:“你貴姓?”“免貴姓姬”。

“五帝”之一的姬顓頊之子得封地趙城(今山西趙成縣),人便以地名姓趙,後趙氏向陝西、江蘇等地繁衍,秦王嬴政是趙氏,稱他為趙政也不會給人留下“猜想”。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姓氏起源於“黃帝時代”,歷“王國時代”和“帝國時代”的秦、漢、隋、唐,到了也是“帝國時代”的宋朝初年,有“專家學者”將姓氏爬梳整理成“百家姓”,百為大數,讀著順嘴,若讀四百六十家姓,不上口,彆扭。

宋初,關於漢字姓氏的作品“百家姓”已問世。始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至504 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趙、錢、孫、李”名列百家姓前四,原因在於:首先是宋朝皇帝姓趙,列第一;其二是吳越國主錢俶,錢列第二;其三正妃孫氏,孫列第三;其四南唐後主李煜,李列第四。真個是“列名必須分先後,皇親國戚排有序”。

千餘年前的宋代“百家姓”問世,則別具一格,它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千年之後的今天,姓氏對少年啟蒙已成過往舊事,它又“復古”到姓氏是人的符號了,日常化頻繁使用“您貴姓?”“免貴姓趙”。很少有人追問“貴姓”的背景,如對姓“罵”的,這樣冷姓只是驚奇而覺不可思議,卻無人追尋這個姓的生成、演變、發展。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中國的姓氏5000 年根系發達,血脈貫通至今。

有兩個機會給我以“得天獨厚”的條件:一,受聘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看資料、看新發現、看新發掘出來的古遺址:東趙夏商周三城,雙槐樹5300年前的“河洛古國”,特別是2014 年創作長篇報告文學《讀寫生命大地——記20世紀知名科學家李伯謙》,201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21年被譯成英文,發行到全世界。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寫作過程中對李伯謙先生數十次採訪,數次隨他到考古現場,他說:“一到工地就興奮,模陶片是我最大的享受。”李先生從文獻中發掘出郭沫若1935 年考證“班簋”銘文,其中有“子子孫孫多世其永寶”。春秋青銅器“一言九鼎”雖是國之重器,卻也是血脈傳承的物證。

二、得知另一國之重器、現收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內有銘文499個字(這是圪今發現青銅器物銘文最多的),其中有句“子子孫孫永寶用”。我的朋友赴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問他見毛公鼎的銘文可有“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句話,他說:有。但只准看,不準拍照。

“子子孫孫多世其永寶”,“子子孫孫永寶用”,一言以蔽之:血脈傳承;先人們的骨肉親情,凝整合五千年文化與文明。

我求教李伯謙先生,他認為:從氏族部落社會時代一直延續下來的血緣關係和由此產生的祖先崇拜,是自身保持綿延不絕,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崇祖,重血脈傳承,這也是中華傳統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三月三,拜軒轅”。海內外華夏炎黃子孫“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突出了中華民族尋根拜祖的主題,象徵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薪火相傳。

產生於黃帝時代的姓氏,在黃帝故里光華四射!最令華夏兒女心動的是拜祖大典廣場有一巨大的姓氏牆,牆上鐫刻3000多個姓氏,姓氏牆前人山人海的海內外華人尋找自己的姓氏。他們與“趙錢孫李”一塊上香,和“張王李趙”四大姓以及海內外炎黃子孫共拜軒轅。

這一道姓氏牆,這3000多姓氏是黃帝時代的符號,現今又尋自家姓氏,尋根拜祖。

五、傳承經典 把根留住

傳承姓氏文化,以期“把根留住”。

近年,有將姓氏文化編入中小學課本的,有進中小學校園的,還有以姓成立各個姓氏協會的,不一而足。所作一切是為“把根留住”。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中華姓氏一家親,民族復興華夏夢。大象出版社匠心出版的《百家姓五體書法作品集》甫一問世,即引起書法界的一致好評和點贊。孫氏孫曉雲的楷書卷,李氏李剛田的篆書卷,胡氏胡抗美的草書卷,毛氏毛國典的隸書卷,龍氏龍開勝的行書卷。每個人都大名鼎鼎,個個都是業內翹楚,也是各個書體的代表人物。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名家書法作品融合姓氏文化,在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也體現中華兒女對根親宗脈的認同感。

姓氏文化:5000年血脈經天緯地

《百家姓五體書法作品集》融姓氏文化和書法藝術於一爐,雙重收穫:既加深姓氏文化認同,又體現書法藝術審美。隨心翻閱,令人愉悅;字字經典,冊冊雅緻,“子子孫孫多世其永寶”。

《百家姓五體書法作品集》

孫曉雲楷書卷

李剛田篆書卷

胡抗美草書卷

毛國典隸書卷

龍開勝行書卷

大象出版社

2021年11月第一版

作者:趙富海

(民俗專家、鄭州古都學會副會長、鄭州市文物考古院特聘研究員)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