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參考日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2022-05-14由 參考訊息 發表于 農業

一小步一大步出自哪裡

參考訊息網8月25日報道

七年前的今天是一個悲痛的日子:2012年8月25日,人類第一位登月者尼爾·阿姆斯特朗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家中去世,享年82歲。

參考日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這張美國航天局提供的照片顯示,當地時間2012年8月25日,美國海軍儀仗隊在大西洋為“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舉行海葬儀式。(新華社)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阿姆斯特朗指揮“阿波羅11號”登月時,留給全人類的這句話,相信此刻還是令人記憶猶新。

2019年正好是人類登月50週年。作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在過去的50年裡不斷地被人們提起、討論。

但其實除了這個身份,他還有這好幾副不為人知的“面孔”。

身份一:從試飛員到宇航員

阿姆斯特朗其實是到1962年才成為宇航員的,在這之前他做過很多工作。1955年他加入美國航天局的前身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擔任過工程師、試飛員和管理員。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記載,作為試飛員,他還駕駛過一些最具創新性、也很危險的飛機,機型超過200種。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他成為宇航員其實只有短短的七年時間。首位登月者為什麼是阿姆斯特朗?西班牙《國家報》網站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

參考日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2019年,7月16日,為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週年紀念活動之一,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宇航服在13年後重新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展出。(新華社)

其實,阿姆斯特朗成為“登月第一人”前,是“阿波羅8號”的候補飛行員。

在“阿波羅8號”執行任務的預定日期前不久,飛行員團隊成員之一的邁克爾·柯林斯不得已接受手術。根據輪換規則,作為預備人員的阿姆斯特朗順勢被調去負責駕駛“阿波羅11號”。

阿姆斯特朗就在這短短約一年的時間裡,從“候補飛行員”成為“即將登月的飛行員”。

身份二:“阿波羅11號”飛船指令長

在執行首次登月任務中,阿姆斯特朗有一個同樣重要的身份——“阿波羅11號”飛船的指令長。

這個身份對於人類的登月行動有多麼重要?合眾國際社這樣描述:“人類迄今為止在宇宙空間所走的最危險的一步,將是本月人類第一次下降到月球的最後幾百英尺,成敗將操在一個人的手裡,他就是這次大膽地著陸飛行的指令長阿姆斯特朗。”

參考日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登月第一人”紀念郵票(視覺中國)

其實,“阿波羅11號”在成功登月前還真的經歷了一次險情。據英國《焦點》週刊1999年的一篇報道顯示,“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行動曾經瀕於災難的邊緣——據死亡只有20秒。

那時,登月艙正向月球做著陸前的最後“衝刺”。但突然,艙內計算機顯示屏上的黃色警示燈忽然開始閃爍,顯示著一個令人緊張萬分的“程式警報”。

哪怕指揮員表示,這個警報“不礙事”,隨後又有一個令人驚恐的情況發生了——地面指令員查利·杜克用暗語告訴阿姆斯特朗“下降引擎所剩下的燃料只夠工作60秒鐘”。

這一分鐘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難熬的,1969年7月20日下午3點17分,在休斯敦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人們終於聽到了阿姆斯特朗那兩句讓整個世界等得有點“不耐煩”的話:“這裡是靜海。飛鷹號已經著陸。”

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帶著“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

身份三:重返月球的普通人

1969年阿姆斯特朗成為“登月第一人”後迴歸地球,他一瞬間成了世界的風雲人物;他的形象出現在郵票上,也出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官方宣傳資料裡。

但阿姆斯特朗卻似乎甘願成為一個普通人。據香港《快報》記載,阿姆斯特朗回到地球后深居簡出,隱居在俄亥俄州一個小城鎮的郊外,生活平淡無奇,住宅樸實無華。只在總統徵召時才公開露面。他表示從不接受訪問,只出席記者會。

委內瑞拉《世界地理》月刊也曾報道過,阿姆斯特朗64歲的時候仍然在自家農場過著平靜的生活。

據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請求阿姆斯特朗從事太空開發的宣傳工作。但是由於他不喜歡拋頭露面,在返回地球后的第3年就離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

參考日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示意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海外媒體這五十年來對阿姆斯特朗的報道不勝列舉,最多的標籤是“登月第一人”。

彭博社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在阿姆斯特朗邁出他的一小步50年後,把人類重新置於月球上的競賽再次出現——而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可能會用中文向地球發出問候。

參考日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有著常人罕有的經歷,他的名字也載入了史冊,但同時他也是千千萬萬為探月作出貢獻的人們中的一員。

人類登月50年,感謝這些為探月登月作出貢獻的人們,讓我們對月球,對地球之外不再陌生。

(文/孫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