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黃河新鄆②:“老手藝”成致富新產業 鄆城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

2022-04-29由 大眾網 發表于 農業

什麼樣的岸邊

編者按:

鄆城,黃河邊的千年古縣,近兩年,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佈局下,高起點謀劃,高質量落實,形成了自己特色。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黃河新鄆”大型專題報道,從生態環境、重大工程、產業發展等多方面,聚焦鄆城縣“黃河文章”的亮點和成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效謹 李慶波 鄆城報道

近年來,鄆城縣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機遇以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打造支柱性產業、撕掉“貧窮標籤”作為沿黃鄉鎮的工作重點。張魯集鎮在過去10年時間裡,從一個零工業基礎的傳統沿黃小鎮逐漸發展成為藤編產品遠銷海內外的知名小鎮。打造優勢產業叢集,讓民間手藝轉化為經濟效益,藤編產業成為鄆城縣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的源生動力。

黃河新鄆②:“老手藝”成致富新產業 鄆城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

藝術產業“闖國際”

政府化身“店小二” 藝術產業“闖國際”

張魯集鎮是鄆城藤編產業的發源地,現有規模化藤編企業4家,企業外放的藤編加工點遍佈轄區及周邊鄉鎮的村莊,共提供了萬餘個工作崗位。2021年,張魯集鎮藤編產業營業額達到了5000萬餘元。但早先的張魯集鎮是一個臨近黃河的傳統農業大鎮,產業發展僅侷限於種植和小型養殖業,產業專案薄弱,群眾收入來源單一,外出務工成為轄區居民的首要選擇。

2010年,楊校立辭高薪返鄉創業,創立了鄆城縣百斯特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由於20年未在故鄉長期生活,楊校立的創業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雖說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企業始終沒有發展壯大。2014年8月,急需產業入駐的張魯集鎮政府與急需擴大生產規模的楊校立“不謀而合”,2015年初,在張魯集鎮政府的極力邀請和大力扶持下,鄆城縣百斯特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落戶張魯集鎮,藤編產業正式走進張魯集鎮政府。

藤編企業入駐後,張魯集鎮政府化身“店小二”,圍繞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土地指標、發展瓶頸等堵點、難點、痛點問題,積極與本地銀行等金融部門溝通,為企業爭取發展資金;與工信發改等部門結合,為企業爭取技改補貼等資金;與縣土管部門結合,爭取土地指標支援,並推出幹部網格負責制,提供“一站式”服務,從企業立項到企業落地,全程跟蹤服務,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更加寬鬆和諧的營商環境。

黃河新鄆②:“老手藝”成致富新產業 鄆城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

楊校立與客戶合影(資料圖)

“藤編產品在日本和歐美國家很暢銷,單靠我一家企業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公司落地張魯集鎮後,鎮政府就一直在和我探討產業振興思路,我也很樂意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鎮上現有藤編加工企業負責人早先都是我企業裡的職工,我很支援他們‘自立門戶’,早前的客戶資源也是我幫忙聯絡的,生產量上去了,就業崗位就多了,父老鄉親們也都有個賺錢的門路。”楊校立說,企業與政府息息相關,好產業源於好政策,企業發展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政府就是他創業道路上的“伯樂”。

黃河新鄆②:“老手藝”成致富新產業 鄆城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

編織點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張魯集鎮有個“編織夢”

鄆城縣張魯集鎮明王莊村編織點面積不足20平方米,但卻讓20餘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記者在編織點看到,完工的藤製品整齊排列,村民們正忙著編織手中的半成品,藤條在村民的閒聊聲中上下“翻飛”。據村幹部介紹,編織點採取按件計酬的結薪方式,並免費提供藤編技能培訓,村民能夠靈活安排務工時間,既解決了在農村務工難的問題,又解決了照顧家庭的問題,讓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閒置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目標。

“每完成一件半成品,我們就可以拿到3元到70元不等的工錢,手快利索的每天能掙上150元左右,前兩天剛換了產品,我們還不是很熟練,一天起碼少掙30塊錢,估計還得2天才能到正常的收入水準。”王大媽說,“今天一直在下雨,路不好走,腿腳不好的老姐妹就沒來做工,平時屋子裡和外面都坐得滿滿的。”

記者瞭解到,鄆城縣將轄區內閒置的扶貧車間作為藤編產業入農村的“切入點”,並以鄆城百斯特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經營模式為樣板,將村裡的藤編加工點打造成“公司+農戶”的藤編加工一體化企業,在吸納大量勞動力的同時,持續推動藤編加工產業化,生產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2021年,僅鄆城縣百斯特金屬製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的藤編戶外用品營業額就達到了達3000萬元,外放藤編加工點涉及張魯集鎮、水堡鄉、潘渡鎮等多個鄉鎮。

黃河新鄆②:“老手藝”成致富新產業 鄆城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

張魯集鎮亓樓村車間裡的藤編“教導員”

81歲的吳大媽從事藤編加工已經接近10個年頭了,靈活的手指讓人很難將其與高齡老人聯絡起來,記者瞭解到,吳大媽每個月的藤編收入在3500元左右,是張魯集鎮亓樓村車間裡的藤編“教導員”。“我們村有幾個臥床的老姐妹,雖說手不怎麼靈活了,但一個月也能掙個1000元。新到的產品需要用到‘氣槍’,沒辦法帶到家裡去了,這可把臥床姐妹急壞了,囑咐我多給她們帶些在家就能加工的產品。”

“目前,我鎮藤編產業沒有行業規範的指導,沒有真正實現‘抱團取暖’,亟需提檔升級。經過多次論證研究,我鎮提出了‘政府主導+協會引導+行業指導’的模式,即提升鎮政務服務效能、積極推動成立藤編協會或民營組織、打造成‘公司+農戶’的藤編加工一體化企業。”鄆城縣張魯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邢亞洲說,張魯集鎮將以“三個年建設”活動為契機,全面打造“黃河岸邊特色藤編產業小鎮”,讓藤編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好產業、農業產業興旺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