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2022-04-20由 紅網 發表于 農業

國企好藥廠有幾個

紅網時刻見習記者 王義正 懷化報道

懷化市迎豐東路515號如今是一所藝術高中,院內花紅草綠,年輕學生三五成群,朝氣蓬勃。樓內隨處可見素描畫,文藝氣息濃郁。但院中矗立著一尊斑駁的李時珍銅像,與這裡的藝術氣息格格不入,也似乎是在提醒來人,這個地方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老製藥廠的廠房被改造成了一所藝術學校。

在成為藝術學校之前,這裡曾是一家制藥企業,名為懷化正好製藥有限公司。老懷化人都知道,正好製藥的前身是懷化標誌性的老牌國企懷化地區製藥廠。懷化地區製藥廠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中在湘西建立的具有戰備意義的中成藥廠,在計劃經濟時代榮光無限。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陳舊的體制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在1997年進行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改制成為了懷化正好製藥有限公司。

可能連很多老懷化人都不知道的是,懷化地區製藥廠變身懷化正好製藥有限公司是整個湖南國企改制的第一批踐行者,是懷化國有企業改制吃下的第一隻“螃蟹”。懷化地區製藥廠改制的成功,為懷化乃至湖南其他國企趟出了一條路子,提供了參照的標杆,在那個時代,意義重大。

 變還是“死”

楊勇說,1996年是讓他刻骨銘心的一年。

那一年,他終於把心儀的姑娘娶回了家,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大事;那一年,楊勇工作的懷化地區製藥廠境況堪憂,這個老牌國企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一對新婚燕爾的年輕人,只能靠每月一百多元的生活補貼,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憂慮中艱難度日。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楊勇所指的地方是他在懷化地區製藥廠工作時期的宿舍,改制後生活條件改善,他在市區買了新房。

楊勇的生活狀況,其實更是彼時懷化地區製藥廠的真實寫照。

1993年,楊勇第一次來到迎豐東路515號時,內心是愉悅的。能進入國企,捧起“鐵飯碗”,在當時仍被眾人羨慕。然而,短短几年時間,懷化地區製藥廠這個曾經在西南地區名噪一時的老牌國企就在社會鉅變的大潮中變得有些顫顫巍巍。

1996年,改革開放的浪潮逐漸漫過了計劃經濟的堤壩,市場也隨之湧向了更多的內陸城市。

張光賢是1989年進入懷化地區製藥廠的,從車間一線的製藥工人幹起,1995年擔任製藥廠的副廠長。在張光賢的記憶中,1996年時,製藥廠已經舉步維艱,不但工人工資發不出,生產更是難以為繼。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在老廠區回憶起諸多往事,張光賢告訴紅網時刻記者,如果不改制他很難想象自己現在的生活。

當時,張光賢分管生產,手底下兩百多名工人,同時也是兩百多份責任。製藥廠以後該向何方,這麼多工人的未來怎麼辦?

當時,全國範圍內已有一些國企在進行改制,但對於毗鄰大西南的懷化而言,只是聽說過,誰也沒見過。怎麼改,改了以後能否真的見效,大家心裡都沒底。

一場關於變還是“死”的爭論,在製藥廠的車間裡、在領導的辦公室裡漸漸產生,討論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改制,製藥廠尚有希望,不改就只能被埋進歷史的鴻溝。然而,道理大家都懂,阻力卻依舊不小。

對藥廠領導和員工而言,眼下的生活雖然窘迫,但好歹是個“鐵飯碗”,改制就算能“救活”製藥廠,但對個人而言卻是個未知數。

迷茫、憂慮、彷徨,在幾番斟酌後,製藥廠黨委領導班子最終一錘定音,必須改制,不改就只能等著破產。

1997年5月,懷化地區製藥廠隨著改制的完成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懷化正好製藥有限公司隨之誕生。改制後的製藥廠是股份制公司,員工按照程式下崗,再透過競聘上崗,“鐵飯碗”沒了、“大鍋飯”也沒了,大家必須憑本事掙錢。所幸的是,製藥是技術工作,改制後的正好製藥保留了原懷化地區製藥廠的絕大多數員工。

 不一樣的“老員工”

“改制成正好製藥後,員工還是那些員工,但感覺卻完全不一樣。”張光賢告訴紅網時刻記者,改制前大家都是吃“大鍋飯”,拿死工資。改制後就不一樣了,收入根據個人對企業的貢獻而定,差距拉開了,有了對比和競爭大家的精氣神都提了起來。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在新廠區,胡麗娜昂首闊步,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胡麗娜原本只是一名普通職工,在資歷和學歷上都沒什麼優勢,但憑著踏實肯幹、吃苦耐勞,脫穎而出被提拔為藥廠的中層骨幹。如果企業沒有改制,在體制僵化的國企裡,胡麗娜要想獲得提拔,可能性非常小。

楊勇也在改制後,靠著汗水從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成長為正好製藥的一名幹部。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給這些沒有太多社會資源的人一個良性的上升渠道。

隨著更加科學靈活的體制機制在企業裡運轉,員工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原來,大家是髒活累活躲著,自己的工作能偷三分懶,絕不賣八分力。改制之後,大家是髒活累活搶著幹,自己的工作拼命幹,因為乾的多拿的多。

在這樣的勢頭下,改制後的正好製藥一度成為懷化發展最好、最快的企業。張光賢告訴紅網時刻記者,改制後僅僅一年,正好製藥就躍居為懷化的第一納稅大戶,一直持續到2002年前後因為市場多元化等多方面原因才被其他企業取代。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圖為正好製藥的新廠區。

“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瀕臨破產的國有企業透過改制煥發了活力,並且取得了巨大發展,是那個時代給了企業‘重生’的機會,也給了我們‘重生'的機會。”張光賢感慨道。

然而,在懷化地區製藥廠改製為懷化正好製藥有限公司的過程中,一些問題解決的並不徹底。所以在2002年以後,正好製藥的發展遭遇了瓶頸期,企業發展再次陷入停滯、乃至危機。

2010前後,正好製藥有限公司債務問題嚴重,員工氣勢低落、行業內口碑度下降。當時有不少慕名而來的企業想收購正好製藥,但深入瞭解後,都被正好製藥所陷入的泥沼嚇退。

“爛攤子”變成“聚寶盆”

2013年的一天,懷化正好製藥有限公司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懷化德天投資集團董事長顏佳偉到正好製藥考察,並提出了收購意向。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顏家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對正好製藥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德天投資集團是一家以商業地產開發為主的大型民營企業,放眼湖南也頗具實力。

德天要收購正好製藥,在當時成為了一則不小的新聞。地產巨頭要搞實業製造,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張飛繡花的味道。況且,當時的正好製藥債臺高鑄,行業內口碑欠佳,優質資產所剩無幾,接收這樣的企業並不被人看好。

顏家偉坦言,當時決定收購正好製藥時確實遇到不少阻力,在董事會內部討論時就曾有反對的聲音。但這個曾留學英國的湖南伢子,憑藉著前瞻性的眼光和骨子裡“霸蠻”,成功說服了其他董事會成員。

拿下正好製藥,等於是接收了一個爛攤子。當時正好製藥負債達1。08億元,還沒開始掙錢就得先還債。但顏家偉看得更遠,德天集團過去發展主要集中於地產投資,企業需要多元化發展,而發展實業其實是上上之選。正好製藥是一家由國企改制而成的公司,有底蘊、有積累,困境只是暫時的,只要克服了這些困難,這家企業就能迎來新的春天。

在顏家偉接手正好製藥後,先做了兩件事。一方面,拿出資金還清了正好製藥之前的所有債務;另一方面,解決員工計程車氣問題。

“當時去生產車間,員工都是低著頭不說話的,感覺大家都跟沒吃飽飯一樣。”顏家偉回憶說,這個樣子,企業怎麼能做得好。

這一次,他又自掏腰包,先解決員工的待遇問題。收購前,正好製藥由於沉珂傍身,每個員工每月只能發400元左右的工資,連維持生活都不夠。顏佳偉接手後,立即注資,要求必須保障每個員工每月能領到1700元以上,就算是在沒有開工的車間裡工做的也照樣發錢。然後,組織製藥廠領導開會,給大家加油打氣,摘下大家的思想包袱,輕裝上陣。

顏家偉的“兩板斧”都砍中了要害。“效果非常明顯,收購後不久,正好製藥申請GMP認證時就展現了出來。”正好製藥的一位高管告訴紅網時刻記者,在申請GMP認證時,大家都是加班加點的工作毫無怨言,有的甚至主動過來幫忙。短短的時間裡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準備了滿滿一卡車資料,這也為正好製藥順利透過認證奠定了基礎。

“感覺大家不再把這個企業當做是別人的,而是當做自己的了。”2013年,正好製藥被收購後,胡麗娜再次憑藉自己的努力進一步得到了提升,目前已經是正好製藥製劑車間的主任。

凝心聚力,可撼山河。

如今的正好製藥早已不再是那個當年瀕臨破產的老牌國企,而是一家透過改制和收購,充分適應和融入市場的現代化優質民營企業。以創新為基石、市場為導向、精細化管理為依託的正好製藥,正在越走越好、越走越強。

【改革開放40年】老牌國企“涅??”成民營新星 “正好”趕上了好時代

張光賢走進正好製藥的新廠區。

在如今的正好製藥中,仍然有七十多位當年在懷化地區製藥廠上班的員工,但他們也早已不是當年吃“大鍋飯”、捧“鐵飯碗”、等死工資的旁觀者。體制的變革,讓他們變身為了企業的“主人”,崗位就是“自留地”,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幹得好,升或者獎,幹得不好,降或者罰。

體制機制的變革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也激活了企業發展的原始核心。如今的正好製藥,早已走出了昔日的困境,這家由老牌國企脫胎而來的民營企業,正在昂首闊步地邁向更輝煌的明天。

“是體制改革拯救了這家老藥廠,也拯救了我們。是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我們機會。”張光賢回望了一眼迎豐路515號的大門,向著新廠區的方向大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