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這份“五歲娃最強簡歷”,什麼最強什麼最弱

2022-04-17由 中國搜尋 發表于 農業

什麼什麼什麼弱

這兩天,一份“復二代”五歲娃的簡歷爆紅網路。據稱,這個五歲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畢業生,目前在外企擔任高管。為了讓孩子入讀國際學校,父母設計了這份簡歷。

簡歷顯示,這位小朋友兩歲開始聽並跟唱詩歌,五歲會背百首古詩,英文書年閱讀量超過五百本,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圍棋取得11級證書,曾遊歷長三角各省市,去過日本和印尼等國家……

“最強簡歷”其實也沒那麼強

許多網友看過這份簡歷後表示要跪,甚至認為自己一輩子也比不上這孩子,當然也有“孩子,你快樂嗎”這種老生常談式的質疑。

在層出不窮的“中產育兒”事件中,不管是震驚、自愧不如,還是質疑,都已成套路,並不稀奇。可讓我留意的是一段相當“囂張”的質疑:有人根據簡歷和報名學校周邊狀況,進行了一系列推測。

推測涉及孩子的家庭狀況,他透過報名學校周邊小區的情況,認為孩子所住小區檔次不會高,父母應該也不是上海本地人,簡歷中沒有家庭照,房子肯定不大。

推測也涉及孩子自身,他認為這孩子的體育愛好是不花錢的足球和一次性消費的游泳,顯然不高階。樂器是最普通的鋼琴且未提及師從,圍棋的級數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厲害。讓眾多網友驚呼的五百本英文讀物多半是幼兒園推薦讀物,並不特別。旅行經歷更是最大黑點,孩子只去過亞洲國家,唯一發達國家是日本,落後於同齡人。

這個質疑充滿不可名狀的優越感,看起來讓人反感。但它與“最強簡歷”是一體兩面,劃定著“育兒標準”。

讓許多網友們驚呼的“最強簡歷”,在這個“育兒標準”的標尺之下,不但不強,甚至有不達標的可能。

“最牛簡歷”暴露了中間收入階層的育兒尷尬

許多人將這類“育兒標準”視為中間收入階層的盲目攀比,多少是一種誤解。攀比源自虛榮,而不少中間收入階層面對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困局。

這個困局的關鍵,也不僅僅在於中間收入階層的脆弱。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失業危機,房貸車貸壓力,隨時因病返貧……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但並非育兒壓力的全部。問題還在於,這個階層普遍有著較高學歷、良好工作和較為寬廣的視野,希望給孩子更廣闊的空間,但收入往往跟不上眼界,投入跟不上期望。

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真正的有錢人不會有,沒錢的人也不會有。

當許多人對這份“最強簡歷”表示驚歎時,我倒有一種莫名的悲哀。這麼漂亮的簡歷,眼熟的模板、嫻熟的排版、清晰的條理,什麼人才會做得出來?

沒文化的人做不出來,初入職場的菜鳥做不出來。但是,真正的有錢人也做不出來,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做,或者終他們一生,都未曾做過一份簡歷,甚至連別人的簡歷都無需看,因為有PR代勞。

這份簡歷背後,其實是孩子父母職場打拼的心酸。他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甚至有過被拒的經歷。他們懂得排版,懂得視覺上的美學效果,那是因為他們做過太多類似的簡歷、方案、報告。每每做完這些,他們揉揉發痛發酸的眼睛,拿起涼掉的外賣盒飯,窗外或許已是華燈璀璨。他們靠努力在北上廣贏得一席之地,躋身中間收入階層,現實不允許他們後退。

也正因此,中間收入階層的“育兒標準”,也是“雜交”的產物。家長在“讓孩子放飛天性快樂成長”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搖擺,妄求一個平衡點。前者是源自其知識體系帶來的認知,後者則源自他們眼中的現實和對未來的判斷。

所以,你會在“育兒標準”裡見到各種素質教育的影子,琴棋書畫、模型與手工、遊戲與程式設計,還有各種運動和旅行。但與此同時,這一切都不是“潛移默化” “細水長流”等理應的教育形態,而是被賦予了極強的目的性。

學琴為了考級,學棋為了考級,考級為了升學,日後留學也為了一份好工作。即使很多家長心知肚明,目的性越強,就越會失去學習的意義。

前幾年有個統計,國內外頂層富人家庭的孩子,學習藝術專業的比例相當高,創意性和開拓性專業的情況也差不多。他們有足夠底氣為之付出時間,甚至當做事業。相比之下,中間收入階層在這方面顯然保守得多,即使子女手握各種樂器、棋類的級別證書,他們也不會將之視為子女未來的事業方向。他們更看重的選擇,當然還是醫生律師公務員之類。

一份並不算強的“最強簡歷”,暴露的恰恰是中間收入階層並不足夠的底氣。(葉克飛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