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姜維一生無法逾越的對手是誰?命運因曹操改變,司馬懿力挺他上位

2022-03-25由 白馬晉一 發表于 農業

華北平原土壤棕壤和褐土是黃土嗎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前面我們多次提到過姜維剋星鄧艾,巧合的是,兩個人都有屯田經歷。不同的是,姜維屯田是為避禍,不得已而為之,鄧艾的屯田似乎倒是主動去做。另外,姜維是無法去打群架了,只好屯田,鄧艾卻是屯田成功後轉型當了將軍,領兵與姜維打群架,最終滅蜀。

鄧艾是義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大概因為出身寒微,加上資料缺乏,其生年只能大約確定為197年。鄧艾生在戰爭頻發、社會動盪的年代,加上幼年喪父,家境可想而知。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了荊州,強行把當地的人北遷,鄧艾作為北遷大軍的一員,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當了個屯田農民,鄧艾由此開始了農民生涯。

年幼時,鄧艾還當過放牛娃,以至於後來,姜維想挑動鄧艾出戰時,還找人牽著牛在魏營前走來走去以羞辱鄧艾。屯田農民中,有學問的極少,鄧艾雖有學問,卻因為出身貧寒,加上口吃,開始只是當了一個看稻草的小吏,平平淡淡近二十年後,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事宜。

姜維一生無法逾越的對手是誰?命運因曹操改變,司馬懿力挺他上位

但鄧艾大概很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時刻想改變命運。即使當農民期間,遇見高山大川都要堪察地形,規劃哪兒安營,如何攻守埋伏,自然惹得周圍人嘲笑不已。此時的鄧艾,是否像極了林清玄先生筆下的那株斷崖上的百合花,即使遭到周圍的野草嘲笑,依然牢記自己是百合花,從來不忘開花的使命,努力以開花證明自己。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果然,鄧艾遇到了人生的貴人——司馬懿。原來,魏國想在東南一帶屯田,積蓄糧食,對付吳國,就派鄧艾前去調研。鄧艾大概敏銳地意識到,一展才華的機會終於來了。

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經過調研,鄧艾在上交的調研報告中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他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不但如此,鄧艾還撰寫著作《濟河論》,詳細闡明瞭自己的觀點。鄧艾認為:淮河以南還有戰事,每當大軍南征,僅用於運輸的兵力就佔去一半,耗資很大,勞役繁重。而“陳、蔡之間,土地肥沃,可以減省許昌周圍的稻田,引水東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常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風調雨順時,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費用,每年用五百萬斛作為軍資。”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六七年間,可以在淮河上游積蓄三千萬斛糧食。”這麼多的糧食,足夠十萬軍民吃上五年。憑著這些積蓄進攻東吳,必定能無往而不勝。

鄧艾的論著有沒有道理呢?我們看一看當時淮河兩岸的形勢。

姜維一生無法逾越的對手是誰?命運因曹操改變,司馬懿力挺他上位

今天的淮河是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那是因為黃河奪淮打亂了原有的水系。在三國時期,淮河有獨立完整的水系。從圖上看,淮河的支流北長南短,幹流接近於魏吳邊界,雙方在此附近多次交戰。所以,在淮河兩岸屯田,就地解決糧食問題,可以把原來運輸糧食的大部分士兵用於對吳作戰,無疑就會有壓倒優勢。那麼,淮河兩岸是否有屯田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淮河兩岸的自然條件。

首先看一下當地的地形條件:

姜維一生無法逾越的對手是誰?命運因曹操改變,司馬懿力挺他上位

從地形上看,淮河兩岸屬於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我國第二大平原。地勢低平,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米以下。華北平原的地帶性土壤為棕壤或褐土,由於長期耕作,早已熟化成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土壤。再看降水條件:

姜維一生無法逾越的對手是誰?命運因曹操改變,司馬懿力挺他上位

淮河兩岸的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屬於溼潤區向半溼潤區過渡地帶,水分條件比較好。加上這裡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熱量條件較充足,發展農業的條件良好,完全具備屯田的條件。

那麼,鄧艾又為什麼要建議興修水利呢?

我們知道,我國東部為典型的季風氣候,淮河兩岸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區。季風氣候最大的優勢是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但季風氣候的降水主要來自夏季風,夏季風的進退和不穩定,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所以,鄧艾在調研報告中才提出舉修水利,具體做法是拓寬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並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當時的黃河,含沙量不是特別大,所以具備引水的條件。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鄧艾的屯田措施效果十分明顯,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總之,在淮南一帶屯田,曹魏與東吳邊界既有兵,又有糧,即使在戰爭最激烈狀態,也不需要太憂愁糧草不足的問題了。這些都是鄧艾的不世之功,如果當時有“工程院”,他的水平足以當選“工程院院士”。

姜維一生無法逾越的對手是誰?命運因曹操改變,司馬懿力挺他上位

前面我們說過,姜維也在沓中屯田,同樣的屯田,為什麼鄧艾屯田效果顯著,姜維屯田卻作用有限呢?

從自然條件看,淮河兩岸的地形平坦,降水豐富,而沓中多山地,平原面積不大,可供開墾的耕地有限。從兩個人的具體操作上,由於姜維沓中屯田的重要目的是避禍,抱著短期目的,沒有整體規劃,自然也就不會有類似於鄧艾的興修水利、發展地方經濟的舉措。反觀鄧艾,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軍事行動有通盤考慮,鄧艾深知水利是農業命脈的道理,提出“要想屯田,先要開渠”的主張,開鑿河渠,建設了發達的水利。鄧艾既是超級農民,又是卓越的軍事家,他興修水利時既考慮灌溉,也考慮軍事行動,“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遇到鄧艾,是姜維的不幸,不僅軍事上被碾壓,即種比屯田,還是鄧艾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