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96歲院士捐款500萬元,激勵青年“紮根野外”

2022-03-25由 環球網 發表于 農業

成礦規律圖怎麼繪製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11月25日,在杭州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礦床會議開幕式上,一項捐款活動讓會場掌聲雷動。為激勵後輩推進成礦理論與找礦勘查實踐的深度融合,促進找礦突破,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裴榮富捐出畢生積蓄500萬元,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專項基金。

作為一名礦床地質學家和礦產勘查學家,裴榮富踏入地質行業已七十餘載,足跡遍及海內外青山大川,無數次的野外工作鍛造了這名地質學的“尖兵”。他為國家探明鐵、磷、錳、鉻鐵礦等豐富礦藏,提出了一系列成礦模型與新概念,為地質勘查、合理探礦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指導。

“這點錢不多,但是我的一點心願。”裴榮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質‘尖兵’,為國家找到更豐富的礦藏。”

“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

裴榮富一生培育桃李無數,他時常告訴學生踏踏實實跑野外,認認真真做學問,“寧可少做‘曲線文章’,也要做好‘野外素描’”。

“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這是裴榮富一生科研的心得。

194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24歲的裴榮富先後赴山西大同、遼寧青城子、山西五臺山和丹東接梨樹,開展煤炭、鉛鋅礦、鐵礦和銅礦普查工作,在實戰中積累了對各類礦床的第一手經驗。此後,他又對湖北大冶鐵礦進行普查勘探,對江蘇海州磷礦進行資源評價,在實踐中提出大冶式鐵礦為廣義矽卡巖型礦床的概念,總結了錳磷礦層變質變形規律,為兩地找礦提供了重要依據。

20世紀60~70年代,裴榮富領銜國家地質援外專案,先後率隊赴巴基斯坦和蘇丹,在巴基斯坦找到了赤鐵礦,為蘇丹探明鉻鐵礦近百萬噸,發現和登記鉻鐵礦點147個,並在蘇丹紅海山區探明1530餘萬噸富鐵礦。1979年,裴榮富回國後領導地質部綜合地質大隊等單位組成研究隊伍,首次在全國完成10個礦種、30多個礦山的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與礦山開採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20世紀80~90年代,裴榮富先後在南嶺、華北、長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礦帶開展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在區域成礦學、成礦年代學方面取得諸多理論建樹。

1995年,裴榮富組織一批專家學者,編輯出版《中國礦床模式》。該書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劃分出四大構造成礦域和27個成礦堆積環境,建立了92個普適性礦床模式,是當時我國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大薈萃。

眾多理論創新和開創性的工作讓裴榮富在1995年獲得中國地質學研究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並於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野外工作和實踐是專業學術成長的基石,是以後地質工作及科學事業發展的源頭。”回顧走過的路,裴榮富在採訪中多次強調“要紮根野外”。

“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今年8月24日,裴榮富度過了96歲生日。每天早晨,這位九旬院士會早早起床,緩步穿過馬路,到街對面中國地質科學院的辦公室伏案工作。那張書桌裡藏著他心馳神往的“青山碧海”。

如今,這位老院士還擔任我國“1:100萬海陸成礦系列編圖”專案名譽顧問,透過總結海陸成礦演化的規律,勾勒著新一代找礦藍圖。“這一系列圖集的特點是海陸統籌,總結海陸演化的規律,對於找礦預測很重要。”裴榮富告訴記者,目前該專案要繪製的7幅圖已經完成80%,到了最後“衝刺”階段。

據介紹,“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裴榮富勘探獎”主要面向全國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及科研院校,獎勵從事野外一線礦產勘查工作並作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科技工作者。該獎項原則上每逢雙數年評獎,在當年全國礦床會議上頒獎。每位獲獎者獎勵5萬元左右,每次獎勵3~5人。

“地質工作非常重要,用長遠眼光搞清楚地質成礦背景,才能為未來找礦提供重要價值。”裴榮富說,“地質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地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