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國稻要用上中國種

2022-03-22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中嘉早17是雜交稻嗎

七月盛夏,富陽城北,中國水稻研究所的試驗田稻浪起伏,這片2000餘畝金燦燦的早稻迎來了豐收季。

研究所裡,記者碰上了剛獲得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的研究員唐紹清。一頂草帽,一件灰襯衫,牛仔褲褲腿挽起,讓人自然而然地將他與農民的身影重合在一起。

“中國稻要用上中國種。”捻著一枚剛從田裡摘下來的稻穗,唐紹清堅定地說。這位年過花甲的水稻專家依然埋首水稻遺傳育種研究一線,主持承擔育成透過省級以上審定優質專用品種30餘個,累計推廣1。7億畝,創造經濟社會效益80億元。

田田流水稻花香。田壟間,唐紹清紮實的腳印,指引著浙江稻米的育種方向。

“當家花旦”歷經艱辛

“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唐紹清把自己的畢生追求總結為三個“吃”字。在他看來,水稻研究,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而不同型別水稻的雜交則是他的方法論。

早稻品種“中嘉早17”是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當家花旦”,也是唐紹清多年來育種工作的得意之作。

他清楚記得,就在嵊州一片小小的試驗田裡,長出了平均畝產652。26公斤、最高畝產704。35公斤的“超級稻”。

2001年,針對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稻生產存在的苗期低溫冷害爛秧、生長期短難創高產、高溫逼熟品質差三大突出技術難題,唐紹清和今天的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鬍培松院士帶領團隊提出芽期、苗期多重低溫耐冷篩選策略,開展協同篩選鑑定。

“嘉育253”,是該團隊與嘉興市農業科學院聯合選育的雙季早稻改良骨幹親本。透過多次實驗驗證,團隊挑中了苗期耐寒性好、結實率高的“中選181”與其雜交,結合米粉專用早稻篩選評價技術,一代代種植、選擇,最終育成適應性、產量、抗性、加工專用品質等綜合性狀優良的“中嘉早17”。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唐紹清這樣形容當年選育工作的艱辛。

一個水稻品種的穩定,起碼要經歷8代的繁殖。如果僅停留在浙江,團隊至少需要8年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而海南溫熱的氣候,能夠幫助水稻品種多繁衍一代,讓成果更快亮相。

唐紹清回憶,在海南南繁基地,早稻選種季節正值高溫天氣。團隊早上5時起床去地裡,幹兩三個小時的活,已經全身溼透。“吃個早飯換身乾衣服再下田,等再上來時,溼衣服已經變成乾衣服,又可以重新穿上。”

每年在杭州與海南之間,他們像“候鳥”一樣往返,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憑著“好產量”“好加工”,“中嘉早17”迅速風靡南方稻區。2013年起,該品種連續5年居南方稻區年應用面積第一位,覆蓋長江中下游早稻面積的20%左右,至2019年已累計應用6570萬畝,增產稻穀23億公斤,農民增收59。7億元。

稻種好不好,一入口就知道

去年10月,一則來自黑龍江國際大米節組委會的訊息牽動著唐紹清的心。

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匯聚了國內各產區和東南亞多國的優質稻種,在水稻界是名副其實的“武林大會”。

誰也沒有想到,在泱泱稻米家族中,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的新品“華浙優261”過五關斬六將,榮獲秈米組金獎第一名。

“稻米細長,晶瑩透亮,柔韌彈牙,回味甘甜。”來自專家組的高度讚揚,讓唐紹清笑得合不攏嘴。

就是這張嘴,嚐遍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的每一種米。“我們鑽在田裡,常發現唐老師嘴邊有一圈白沫,後來才知道這是咀嚼稻米留下的痕跡。”同事焦桂愛笑著告訴記者,唐紹清的“嘴功”在所裡是出了名的,“稻種好不好,他一入口就知道”。

在唐紹清言行的鼓勵下,一位位碩博士生紮根在田間。從水稻插秧到分櫱期、生長期、抽穗期,學生們陪伴著水稻成長的每一步。風吹日曬,造就了他們一身小麥色的面板。

“用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最小的回報”,唐紹清這樣形容自己的研究工作。

從茫茫稻海中篩選出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探究品種背後的基因,再到一代代雜交育種,最後進行聯合評比試驗、省級區域試驗、國家級區域試驗,這其中每一步都環環相扣,都需要在田裡完成。

把“米袋子”握在自己手中

1989年,唐紹清來到位於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跟隨國際著名水稻遺傳專家戈·辛·庫西博士學習穿梭育種法,利用菲律賓和杭州地理上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把不同育種世代材料交替在異地種植、選擇、鑑定來培育新品種。

當時在國內,這還是個新鮮玩意。“如果我們自己選種世代材料,頂了天就一株,國際上做三株,表現好的甚至有十五株對照。”唐紹清說。

雖然學習很短暫,只有兩個月,這段經歷卻帶給他很大的震撼: “如果做不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我們的糧食安全就會處處受制於他人。”

中國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單位不甘落後,老中青三代科學家奮起直追、接力前行。如今,浙江的雜交水稻種子自給率達到98%以上,常規水稻自給率達100%。

如今,唐紹清更加關注現代稻業生物技術的原始創新。他告訴記者,瞄準基因編輯、農業生物組學、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等前沿高新技術領域,他將重新出發,實現水稻制種從1到100的突破,真正把“米袋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來,我們將透過創制突破性水稻新品種、培育適宜輕簡化生產的水稻新品種和綠色環境友好型的水稻新品種,深入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與農機農藝融合等措施,讓浙江省水稻育種生產再上新臺階。”唐紹清說。

本文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