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3個方法擺脫社交焦慮,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2022-03-14由 楠悅讀 發表于 農業

戰逃反應如何克服

本文字數4339,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作者埃倫·亨德里克森,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專業培訓,目前為波士頓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多年來,她透過其獲獎播客《智慧心理》和波士頓大學焦慮與相關障礙研究中心(CARD),幫助數百萬人戰勝了社交焦慮,做回了真實的自己。

在這本書中,埃倫博士將其前沿的研究成果與真實案例結合在一起,帶領讀者發掘社交焦慮障礙產生的根源以及焦慮持續存在的原因。她在書中給出了具體的技巧與方法來鍛鍊大腦,讓大腦產生新的連線,幫助我們平息內心的自我評判,輕鬆地戰勝社交焦慮,重拾自信,擁有正常、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3個方法擺脫社交焦慮,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01、為什麼會有社交焦慮

什麼是社會焦慮?社交焦慮,就是害怕人群,寧願獨處。“心理學家做過調查,在美國,只有1%的人會說自己從沒有過社交焦慮;多達40%的人認為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13%的人認為自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極度羞怯”,也就是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社交焦慮,已經成了現代人常見的心理障礙。那麼,人為什麼會有社交焦慮?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主人公叫莫伊,他是一位律師。有一天,一位會議的組織者對他說:你知道嗎,莫伊,我們兩個聊天的時候,你都談話自如,但在會議上,你總是很安靜,我好像沒聽你在會上開口說過話’。”莫伊非常尷尬,但他清楚那個人說得沒錯。開會時他總是認真傾聽、彬彬有禮,但的確是從來不發一言。這番話讓他猛然意識到,他的沉默如此明顯,根本躲不過別人的眼睛。莫伊說:“不是我什麼都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太焦慮了,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莫伊下定決心,想要克服焦慮。後來有一次開會前,他提前在手機裡記了些筆記,寫出來再說肯定會容易些,但沒想到,在發言的那一刻,他旁邊的傢伙拿起莫伊的手機,給大家唸了一遍莫伊的筆記。他肯定覺得是在幫莫伊,但莫伊真是連想死的心都有了。誰會連自己的筆記都念不出來?”

莫伊的經歷很普遍,這就是所謂的“社交焦慮”,一種過於強烈的自我意識。有社交焦慮的人先是會感覺自己很突兀、很惹眼,之後會有想要躲藏的衝動。他們通常會強烈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的性格太內向了。但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社交焦慮跟性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維度。社交焦慮過多,會造成心理障礙;社交焦慮太少,可能成為心理變態。也就是說,社交焦慮是調節我們心理狀態的一種心智功能。

這個功能是怎麼運作的呢?所有的焦慮,都是由大腦中的恐懼反應造成的。當莫伊在會上拿著手機,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的時候,他大腦裡的某些神經突觸被點亮了。這些神經突觸在我們的眼睛後面,叫做杏仁核,它是大腦恐懼系統的關鍵部分。杏仁核就像報警器,專門探測威脅,提醒我們對威脅做出反應。那麼感覺到社交焦慮的時候,我們會恐懼些什麼呢?

1、內在評判

簡單地說,就是羞恥讓我們想要隱藏。注意你的身體訊號。就像悲傷讓人沉重且疲憊、憤怒讓人緊張且焦慮一樣,社交焦慮就是一種尋找“遮蓋”的衝動。也就是說,真正讓我們感到害怕的,其實是暴露。我們擔心暴露自己之後,得到的是別人的負面反饋。

比如,首先我們會擔心自己的穿著不得體,髮型奇怪,身材肥胖,會覺得自己不夠有吸引力。其次是性格,很多人會擔心自己不夠酷,不夠幽默等等。然後,社交技能,在公開場合,我們經常會擔心自己舉止不夠得體,尤其是陌生人多的場合。最後一種,是焦慮本身,我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害羞等等。

負面反饋,意味著不被接受。暴露的恐懼,就像對黑暗的恐懼一樣,從遠古時代開始,就銘刻在人類的集體記憶中。這樣一來,所有跟暴露自我有關的事情,都可能被杏仁核貼上“危險”的標籤,觸發焦慮。這就是所謂 的“內在評判”。內在評判,就是我們的大腦裡假想有一個“他人”。這個人就像是一個挑剔的親戚,始終在觀察你、評價你。

2、行為抑制

簡單來說,行為抑制就是避免做出一些在我們的內在評判看來過激,或者冒險的事情。任何生物都有行為抑制,它是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三思而後行,讓我們遠離危險。對暴露的恐懼,會觸發大腦裡的內在評判,讓我們選擇逃避,產生行為抑制,這就是社交焦慮發生的機制。

作者說,如果從整個人類社會來看,社交焦慮的這個功能卻是必需的。人是社會性動物。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就生活在一起,共同獲取食物、尋找水源、搭建住所、製造工具。這樣,才能確保族群繁衍生息、世代延續。

有了內在評判,每個人都能更多地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有了行為抑制,每個人都會更少地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這樣,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族群內部的衝突,保持族群的凝聚力。跟那些經常打架,一盤散沙的族群相比,凝聚力高的群體,肯定更有優勢。這是更明智的進化策略。

近年來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了,社交焦慮雖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但也同樣帶來了很多好處。它會賦予我們一些有益的特質,比如謹慎、責任心、同理心、友善等等。適度的社交焦慮,還會讓我們更有覺察力,更加體貼,成為更好的伴侶。在現代社會,這些特質還是非常有用的。社交焦慮伴隨我們成千上萬年,正是因為從進化的角度看,它帶來的好處,比我們付出的代價要多。

比如,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媒體,導致我們更加焦慮。當我們發表一個動態的時候,我們的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全天候地觀察和評論我們。一旦動態發出去,我們心裡多少會有些忐忑。

這就是害怕暴露帶來的社交焦慮。美國匹茲堡大學有一項研究,調查了近2000名年齡在19到32歲的年輕人。調查發現,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越多,焦慮感就越強。

02、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我們擔心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乾脆就讓自己躲起來。適度的焦慮是有益的,它能讓我們跟周圍的人相處更融洽。但我們在社交中,經常要面對過度的焦慮。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無謂的擔心?是內在評判,它就是社交焦慮過度的關鍵點。

那麼,解決過度的社交焦慮問題,是不是想辦法停止內在評判就好了?事實是,你根本就做不到。比如你越是不想想起某些人、某些事,它越會佔據你的思想。如果不能強行停止內在評判的聲音,那我們還能怎麼辦呢?那就是進行自我對話。也就是在內心塑造不同的人物,透過對話修正我們的認知。

假如內在評判是一個挑剔的親戚,你可以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另外兩個小人。一個是正義感很強的律師,一個是溫暖堅定的朋友。律師負責讓內在評判意識到,它很可能錯了;朋友的任務,是同情你。你可以讓律師問內在評判這四個問題。第一,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第二,這個結果發生了,會有多可怕?第三,這個結果出現的機率有多高?第四,你可以怎麼應對?

1、替換

比如,莫伊 。莫伊可以讓自己的律師小人問內在評判:在會上發言,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內在評判可能會說:所有人都會覺得我很傻。律師可以追問:所有人是誰?這就是第一個問題的真正目的——指明。如果你讓內在評判指明可怕的到底是什麼,你就會發現,內在評判的擔心其實是非常模糊的東西。這時候,內在評判估計已經有一點遲疑了。

律師可以繼續問:就算會上所有人都會覺得你很傻,又有多可怕呢?你會被開除嗎?一次發言失利,又能怎麼樣呢?我們都知道,過不了一會兒,大家就會忘記這件事。律師就要再接再厲,他可以問內在評判:這個結果出現的機率有多高?我們當然明白,因為一次發言,所有人都瞧不起他的機率真的很低。

最後,律師就可以給出絕殺了:你能怎麼辦?這個時候,莫伊內心各種焦慮的想法,就會替換成有用的應對措施。作者管這個方法,叫替換。

2、擁抱

那如果是重要的場合呢?這個時候,就要請出第二個小人,朋友了。朋友的任務,就是同情莫伊。換句話說,莫伊需要進行“自我同情”。給自己溫暖和鼓勵,同時也會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自我同情有三個步驟:第一是正念;第二是對自己友善;第三是意識到人性是共通的。你需要利用正念,旁觀自己的想法,並鼓勵自己,告訴自己,其實別人也不會苛責的。

比如,莫伊看到別人拿著手機念他的發言稿,他當時可能會想:“這次我真是搞砸了。”而利用正念,他就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的想法是,我真的搞砸了。”

如果莫伊產生了負面的想法,那麼他可以對這種負面的想法進行反思。莫伊需要充滿同情地跟自己對話,像安慰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那樣。他還要告訴自己,其他人也會這樣理解自己,同情自己。作者說,這個方法叫擁抱。這兩個方法,都需要深度自我對話,需要花一段時間,就像是一場漫長的自我心理治療。

3、角色扮演

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角色扮演。也就是在遇到社交焦慮之前,給自己提前寫好情節和角色。自我對話,是先改變觀念,再改變行為;角色扮演正好相反,是先調整行為,再影響觀念。你要寫的情節很簡單,就是讓你感到社交焦慮的那些事情,真的發生了。然後,你就按照劇本去做完成這場演出,強迫自己體驗焦慮。

比如,蔣甲是一個創業者,就在他覺得事業開始上升的時候,投資人突然撤資了。焦慮像洪水一樣,淹沒了他。一想到還要去拉投資,他就感到強烈的焦慮,他太害怕被拒絕了。蔣甲的解決方案,就是主動讓自己被拒絕。

他寫下各種小劇本,比如向素不相識的人提出荒唐的要求,等待他們拒絕自己。經過100天被拒絕的體驗,蔣甲不僅走出了焦慮,還寫了一本書,叫《被拒絕的勇氣》。

除了寫好情節,我們還可以給自己設定角色。

比如,艾莎的恐懼是在會上發言。一次會議上,艾莎太緊張了,只好假裝要接個緊急電話,好讓自己到走廊,靠在牆上深呼吸幾下。艾莎克服焦慮感的方法,就是給自己設定角色。艾莎的工作是醫生,她給自己設定的角色,是病人代言人。

有了這個角色,艾莎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她要在會議上,把病人的故事講給別人聽,為他們爭取更多的權益。為了完成使命,艾莎甚至開始主動爭取在會議上發言的機會。一開始,她只是為了傳遞病人的訴求,但慢慢地,代言人的角色滲透到艾莎的性格,她變得更加自信了。

為什麼角色扮演這麼有效呢?因為焦慮,其實來自未來的不確定,而情節和角色是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能夠消除不確定,帶來確定性,因為程式是固定的。需要注意一點的是,你要記住你的劇本是為了你自己而寫。一開始,它可能只能充當嚮導,但是在不斷重複這個劇本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建設自我。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不管是情節,還是角色,它們都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後的話:

你是否遇到過這些情況: 和老師、上司等人對話時,你會感到緊張;需要和別人進行眼神接觸時,你感覺有困難; 不得不當眾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感受時,你會感到緊張;和不太熟悉的人相處時,你會感到緊張。那麼這本書還可以很好的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幫你輕鬆地戰勝社交焦慮,重拾自信,擁有正常、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3個方法擺脫社交焦慮,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