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2022-03-12由 船長趣談 發表于 農業

皇宮英語怎麼讀

1840

年,德意志詩人

尼古勞斯·貝克爾

在報紙上發表了自己的新作

《萊茵之歌》

,詩裡這樣寫道

“他們不會擁有它,自由的德意志萊茵河,直到洪水掩埋最後一個人的骨頭。”很快這首詩就傳便德意志大地,成為德意志人民誓死捍衛萊茵河的信念表達。那當時歐洲發生了什麼事,要德意志人誓死捍衛萊茵河故土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

東方危機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穆罕默德·阿里

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在滯止中走向衰落,被歐洲列強譏笑為

“歐洲病夫”。希臘人民趁機發動起義,在英法俄等歐洲列強的幫助下取得獨立;俄羅斯則趁火打劫,掠奪奧斯曼的土地;奧斯曼的埃及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

帕夏則趁機控制埃及,只在名義上臣服奧斯曼蘇丹,但實質上維持獨立地位。

法國見奧斯曼內憂外患,想要趁機控制整個北非沿海,便與

穆罕默德

·阿里結為同盟

共同反對奧斯曼。然後穆罕默德

·阿里就在法國的支援下對奧斯曼宣戰,企圖奪取整個敘利亞地區,從而引發了“東方危機”。但英、俄、普、奧擔心穆罕默德·阿里的勢力壯大會危害中東地區的勢力均衡,於是選擇支援奧斯曼。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歐洲

1840年7月,在英國外交大臣

亨利·坦普爾

的主導下,英、俄、普、奧等列強揹著法國達成《倫敦協議》。協議規定:列強承諾保持穆罕默德

·阿里家族對埃及的世襲統治,但穆罕默德·阿里需要將埃及和蘇丹以外所佔據的大部分領土交還奧斯曼帝國,並繼續維持對奧斯曼蘇丹的臣屬地位。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路易·菲利普一世

穆罕默德

·阿里拒絕接受《倫敦協議》,於是期望法蘭西王國的援助。但法蘭西國王

路易-菲利普一世

迫於英俄的巨大壓力而選擇屈服,拒絕為埃及提供幫助。然後英俄就派出軍隊入侵埃及,迫使穆罕默德

·阿里在11月投降,接受了《倫敦協議》。

二,

法國索要萊茵河西岸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梯也爾

1840年3月1日,馬

裡·約瑟夫·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出任法蘭西王國首相兼外交部長。

阿道夫

·梯也爾對外持強硬態度,在東方危機中支援穆罕默德·阿里,反對《倫敦協議》。但路易-菲利普一世不願冒著與英俄開戰的危險,選擇支援《倫敦協議》。結果此事導致阿道夫·梯也爾與路易-菲利普一世不和,為其以後的下臺埋下了遠因。

7月,《倫敦協議》簽署後法國國內輿論譁然,認為這是“外交領域的滑鐵盧”和“1814及1815年兩次反法聯盟的延續”。法國民眾更是普遍指責政府無能,威脅要推翻君主制。然後阿道夫·梯也爾為了安撫法國民眾的情緒,決定從德意志邦聯那裡獲取領土“補償”,以此轉移民眾視線並維護君主制。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法蘭西自然邊界

17世紀的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就提出了“自然邊界”的說法,認為大西洋(包含地中海)、萊茵河、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是法蘭西與鄰國的天然邊界,只有控制了這些山脈與河海所圍繞的全部地區,法蘭西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拿破崙時期法德邊界

當時法國的邊界在南、北、西三個方面大致達成了自然邊界,唯有東邊的土地沒有完全以萊茵河為界。所以法國一直努力向東擴張,奪取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強盛一時,成為歐洲霸主,這才吞併了神聖羅馬帝國在萊茵河西岸的所有土地,將邊界推倒了萊茵河。但隨著1814年和1815年拿破崙對抗反法聯盟的兩次失敗,法國吞併的萊茵河西岸土地才被迫讓出,歸還給了德意志。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德意志邦聯

1840年8月,阿道夫·梯也爾對德意志邦聯宣稱:萊茵河西岸(大部分屬於普魯士的萊茵省)3.2萬平方公里的德意志土地其實屬於法國,雙方應以萊茵河為界。然後法國就進行戰爭動員,準備對德意志開戰。但阿道夫·梯也爾此舉只是為恐嚇德意志邦聯而進行的虛張聲勢,並沒有與英俄普奧開戰的膽量。

三,

德意志反應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尼古拉斯·貝克爾

法國索要德意志領土的行為激起了德意志人民的普遍憤慨,就連親法的德意志自由主義派人士也改為仇法,熱烈呼籲德意志統一。一些激進的德意志人士甚至認為1815年維也納會議劃定的德法邊境不公平,德意志應該收回萊茵河西岸的阿爾薩斯與洛林。普魯士與奧地利則商議組成軍事聯盟並加強在萊茵河西岸的防禦力量。

9

18

日,尼古勞斯·貝克爾在報紙上發表了

《萊茵之歌》

表達了自己誓死捍衛萊茵河的想法。

10月《科隆日報》轉載了

《萊茵之歌》

使得這首詩迅速傳遍德意志各地,成為德意志人民口口傳頌的名作,

尼古勞斯

·貝克爾則成為遠近聞名的德意志愛國者代表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威廉四世

更是重賞了

尼古勞斯

·貝克爾,讓他進入宮廷為自己效力。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腓特烈·威廉四世

德意志著名詩人與作家

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

馬克斯·施內肯伯格、尼古拉斯·穆勒、格奧爾格·赫韋格

等人也相繼發表了有關萊茵河的詩歌,都是表達守衛萊茵河土地與誓死抗擊法國的想法。這些詩歌也受到德意志民眾的普遍歡迎,使他們更加迫切地要求德意志實現統一。但德意志各邦君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統一的要求置之不理。

四,

危機結束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讓·德迪厄·蘇爾特

路易

-菲利普一世希望維持法蘭西與德意志的和平局面,所以拒絕了阿道夫·梯也爾開戰的提議,就連阿道夫·梯也爾內閣的大部分閣員也認為法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不支援對德開戰。10月29日,無可奈何的阿道夫·梯也爾選擇辭職下臺,由溫和派的

尼古拉·讓·德迪厄·蘇爾特

接任法國首相。隨後法國與英俄普奧和解,放棄了索要萊茵河西岸的土地要求,萊茵河危機由此結束。

總的來說萊茵河危機是法國向德意志擴張土地的失敗嘗試,但激發了德意志人民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認同,加強了他們對德意志統一的訴求,更促進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覺醒,加速了德意志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