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2021-06-14由 百盈財經 發表于 農業

農業剩餘積累為什麼被替代

引言:

在工業處於起步階段時,即使工業部門的人均收入可能高於農民的人均收入,但由於農業部門的絕對規模,它必然是國內工業品的主要市場。庫茨涅茨將農業部門構成工業品的重要市場稱之為“生產過程的市場化”。而把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出售農產品稱為“農業淨產品的市場化”。

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農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是多方面的:

(1) 農業

提供的糧食為主的食品

是任何工業產品無法替代的;

(2) 農業

為工業發展

提供一部分原料;

(3) 農業的發展為

農業機械、農業化工、運輸、建築、工業消費品

等等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日益擴大的市場容量;

(4)

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為工業部門提供了後備勞動大軍

,並使工業部門的工資成本不致上升太高太快。而且,農業發展所決定的糧食價格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5) 農業在逐漸發展過程中,

向工業部門提供儲蓄資金。納克斯等人揭示了農業部門中存在著隱蔽性的儲蓄來源

,政府透過興辦農田水利工程和其它建設工程可以有效地動員這種儲蓄。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往往透過“原始積累”的方式將農業資金轉移到工業部門中,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早期也透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來積累工業資金,並透過組織農田水利工程等措施充分利用納克斯所說的那種“隱蔽性儲蓄”;

(6) 發展中國家如果能夠保證農產品供給或結構性替代農產品,

還可以節省外匯

(7)農業現代化還有

推動經濟發展的產業聯絡效應

產品貢獻的具體分析

根據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的有關資料,可以發現農業發展速度同非農業部門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關係是高度相關的。

(1) 農業部門增長率佔GDP增長率比重下降,不但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對工業化國家也仍然適用。

說明就長期來說,農業部門的重要性是下降的

(2) 工業化國家農業產值的增長率小於中等收入與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而非農產業的增長率和GDP增長率並不明顯地比發展中國家低,說明農業對發達國家的制約性已經較小。

這說明在進入工業化階段之前,農業是不可忽視的

(3)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對非農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制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就中等收入國家來看,60-70年的農業產值的平均增長率高於低收入國家,因此其非農產值和GDP增長率也都高於低收入國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在發展過程中,農業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產品貢獻可以具體分為:1。

食品貢獻

;2。

原料貢獻

。食品貢獻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是非農產業部門工人消費食品的主要來源。如果要實現工業和產業部門多樣化,那麼農業部門就必須提供超過他們自身維持生存所需要的剩餘糧食,並足以保證正在增長著的非食品生產者的需要。

而發展中國家本國生產的農產品,由於不用花費多少資本,農業勞動力也缺乏在非農產業就業的機會,故國內農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很低,同進口糧食的高機會成本構成鮮明對照。

食品短缺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首先表現在它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阻礙

。其次,食品供給短缺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從而給經濟增長帶來消極影響。

這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1)

發展中國家的特點是供給上的瓶頸,而不是因缺乏需求而存在閒置的生產能力。並且其恩格爾係數很高

,因此採取增加收入政策可能會導致過多的需求和通貨膨脹,而不是實際產出的提高。

(2)

大部分食品的需求缺乏價格彈性

。因而一旦供給短缺或需求過量可能會引起價格急劇上漲。

(3) 較高的食品價格最終可能會

導致較高的工業工資成本

,工業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漲,這使總價格水平的上漲不可避免。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原料貢獻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早期階段是從農業原料加工業開始起步的。

食品加工、飲料、菸草工業、製革等等工業,都主要依靠農產品為原料

。農業原料貢獻還表現在它與其它產業的生產聯絡上。一般都認為,農業屬於產業聯絡效果較弱的產業。但農業部門所表現的聯絡效果也不是微不足道的。

如後向聯絡方面,以農產品發展為基礎的產業——紡織、麵粉、水果、蔬菜加工往往是工業化程序中的先行產業。按照定義,農業作為一種初級產業沒有前向聯絡。

但實際上農業的現代化要求增加工業品投入,諸如化肥、殺蟲藥以及簡單的機械工具

。因而產業聯絡效果係數並不特別小。紐律特等人的研究資料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農業內部的各產業的生產總聯絡效果多數仍然顯著地超過了通常的估計。

要素貢獻

農業的要素貢獻來源於農業資源向其它產業部門的轉移,主要是資本和勞動,包括人力資本。

農業部門向其它部門轉移資本是一種必然現象

。由於農民消費通常少於生產,即農民是淨儲蓄者,而且農民的儲蓄超過他們在農業上的投資,透過向其它部門出售部分剩合產品,農業資本就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中。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在政府幹預的情況下,

政府可以透過價格控制、間接稅稅率調整以及直接向農民徵收直接稅、強制性的農產品國家收購、政府壟斷農業投入的供給

,將資金轉移到其它部門中去。在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提供勞動資源方面,劉易斯等人的發展模型已經做出了較多系統的分析。

外匯貢獻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農業貿易中存在著比較利益。透過農產品的出口,可以換取寶貴的外匯,

如果不存在農產品出口,那麼農產品的自給,同樣能節約食品進口的外匯支出。

發展中國家擴大農業出口存在許多製造業產品出口所不及的潛在利益:

(1) 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傳統的出口作物(

咖啡、可可、棉花、茶葉等等

),其產量可在現有的作物體系內增加而不需要大量增加新投資。

(2) 既使增加投資,所需要的資本的數量也不大,

農民具有利用勞動密集方法創造資本財富的巨大能力,

而勞動的成本是很低的。

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特點

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有它們自身的特點,瞭解這些特點,對於制定農業政策和農業發展戰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農業經濟的二元結構

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中,就業人數佔的比例很大,而產品商品化佔的比例很小,大多數產品用於自給自足消費。

在現代農業部門中,就業人數佔的比例很小,而產品商品化的比例卻大得多。

這種現象是二元經濟結構的表現。因此,二元結構條件下的傳統農業佔優勢地位是發展中國家農業最重要的特徵。而農業的發展也就是消除二元結構,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過程。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農業生產的目標函式與供給反應

當生產水平已經脫離了維持生存階段時,農民除生產自給的糧食外還有剩餘農產品可供出售。

這時,半自給的農民可能受利潤最大化這一目標的驅動。

但由於農民的現金收入一般很低,他們往往把風險大小的考慮置於利潤最大化原則之前,不得不把用於經濟作物生產的資源限制於首先保證糧食自給的範圍以內。發展程度越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對於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動機就越強烈。

因此,不能說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對於農產品市場價格的變化毫無反應。曾經有些發展經濟學家持這樣的觀點:

落後農業中的供給反應是異常的,即農產品供給對於價格的變動完全沒有反應

,甚至農產品價格上升會誘導農民提供較少的產品,因為農民容易滿足於很低的生活水平。

農業發展的制度

在非洲國家,則仍保留著傳統的部落村莊所有權制度。這些複雜的土地制度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農業對經濟都有哪些貢獻?食品短缺為什麼會對經濟發展形成阻礙?

(1)

傳統的村莊(部落)所有制度

。私人只有土地的收益經營權,沒有直接的所有權;

(2)

傳統的私人所有制

。所有者可以是個體農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統一),也可以是地主。地主佔有土地,而佃民則從地主手中租地耕種,並以實物、勞務或者貨幣形式向地主繳納租金;

(3)

現代的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度

。土地所有者一般是農業公司或按商業方式經營的種植園;

(4)

現代的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度

。土地歸國家或集體所有,由集體農莊、合作社的成員耕種。

結語:

土地制度同農業生產的發展存在密切的關係。部落所有制是一種公有制度,但正是由於土地公有,導致放牧或開墾過度,休耕期縮短,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嚴重。

而且這種制度對於外界的變化,特別是新技術的反應微弱,導致農業技術落後和停滯。這種制度還導致部落成員的農業生產同外界隔絕,同商品生產體制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