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2022-03-09由 我是你的記者 發表于 農業

拖沓延宕怎麼讀

原創: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今天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如懿”這樣一個宮鬥失敗者和愛情失敗者的“雙失”主角,讓《如懿傳》在題材和敘事的反型別化上,具有了一定的“反動”和革命意義,實施了一次對異性戀愛情幻夢、勝者為王和大團圓結局的一次反高潮處理和反動敘事。這樣的立意和故事,放置到中國近十年的宮廷戲、宮鬥劇版圖上,無疑是稀少的反型別故事。

只是,《如懿傳》本應該可以帶來況味複雜的“一聲長嘆”,但無奈這個時代,讓幾乎所有人都成了“爽”和“甜”的愛好者,讓幾乎所有創作者都成了不徹底的反抗者。

長達87集、播放週期長達兩個月的《如懿傳》在昨日大結局。

與戲外的熱鬧相比,如懿的離世與《如懿傳》的最後一集結束在一種可貴的節制和瀰漫的悲涼之中——如懿主僕二人對坐在寂寥的宮殿之下,頭頂是一輪即將圓滿的月亮,二人如同白頭宮女般想起從前的故人:

“這些日子,我還時不時想起很多人,想起姑母,想起阿箬,琅嬅,晞月,也會想起綠筠,玉妍,意歡,甚至還衛嬿婉……”“我曾經跟皇上說過,這宮裡無休無止的爭鬥和算計,讓人厭煩”,如果一切沒有發生,“這會兒坐在這裡跟我們一起喝茶說話的,還有她們嗎?興許還有皇上吧……”

《如懿傳》的導演汪俊曾在很多采訪中談到該劇試圖對《紅樓夢》的靠近和借鑑。如果要在《如懿傳》中尋找最有“紅樓”氣蘊的一幕,那麼如懿在寂寥庭院中離開的這一幕,或許能讓人想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紅樓夢》的一句話:“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呼吸領會之,唯寶玉而已”。

換到《如懿傳》,在清宮權力、控制、慾望和情愛的世界裡,最早領會“悲涼之霧,遍被華林”,並“呼吸領會之”的,也只有如懿而已。

而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悲涼之霧”的升起和之前用87集的體量工筆般描繪了“悲涼”的緣起和過程,才讓《如懿傳》這部有革命但卻並不徹底的電視劇,擁有了與一般宮鬥劇和宮廷劇不一樣的氣質。

在2018這樣一個“宮鬥”型別劇的大年,《如懿傳》的結束,連同此前它盛大的選角、動盪的播出命運和其他多部可以形成互文的宮鬥劇一起,在社交網路和現實世界形成了一種或許可以稱為“如懿學”的熱潮。

失敗者的故事

在《如懿傳》裡,演員周迅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媒介,準確地共振和演繹了一個女人從熱烈、懂得到灰心至最終倦意深重的過程。正如她在劇中多次說過的那句臺詞:“這宮裡無休無止的猜忌、爭鬥、算計、背叛,確實讓人厭煩。”

在周迅的表演履歷裡,這並不是她第一次把“倦意”這種情緒傳達得像螞蟻觸角那般細微和準確。事實上,在6年前的《聽風者》裡,她已經做到了。

在《如懿傳》裡,這種對倦意和灰心的展現,因為電影兩個小時和電視劇87集體量的對比,有了更加細微和漫長的鋪陳,也因此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從別的宮鬥型別劇裡感受不到的沉重和不適。

很多微博網友留下這樣的評論:

“太令人灰心了,最後20集應該不要拍的,真實得可怕,是現實中大多數戀人的常態了。”

“你眼看著她一寸一寸退讓、忍耐、委曲求全,一寸一寸心灰意冷,整個人浸在疲倦裡,你就覺得這一切是真實的發生過。”

“這從來不是一個宮鬥劇。這是一部愛情寫實專輯,只不過背景放到了皇宮,看得人灰心喪氣,但現實卻又的確如此。”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如懿傳》中,如懿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皇后身份的厭倦。圖 / 網路

這確實不是一部傳統和典型意義上的宮鬥劇。和《延禧攻略》相比,它沒有遊戲打怪式的即時快感反饋,也沒有同其他幾乎所有宮斗大女主一樣,按照線性生物進化論和適者生存的存林法則,最終登上權力的巔峰。

正如導演汪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的,“從後宮的這種戲來講,如懿是個loser。”

“從故事情節上來講,如懿沒有像其他的女主角站立在了最後勝利的頂峰上。她被廢后,然後跟皇帝的情感也分崩離析,連獨立的碑陵都沒有進入,最後跟綠筠葬在一起”,汪俊說,“《如懿傳》更像是一首輓歌”,是“一代帝王夫妻的婚姻圍城”。

為失敗者做傳,講述一段感情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到逐漸生出齟齬最終灰心,這樣的立意和故事,放置到中國近十年的宮廷戲、宮鬥劇版圖上,無疑是稀少的反型別故事。

近幾年,我們已經很難在電視和網路播出平臺上看到失敗者的故事了。即使在講述情愛的現代劇或者古裝劇裡,始終執行的都是一對一、永不變心的異性戀故事邏輯。而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到複雜的第三者角色或者一段戀情如何無疾而終——大部分觀眾需要的是大團圓和無止盡的“甜”的餵養。

而像《紅樓夢》《金粉世家》那樣講述人對愛慾灰心、最終放下的故事,幾近絕跡。至於“失敗者”和“不合作者”的故事,更是不受歡迎的。

因為在現實世界裡,我們的消費需要不斷升級;在戲劇世界裡,我們的主角需要碾壓一切象徵性的阻礙和不快,最終成為世界的王者;而在網路世界裡,化身網民和粉絲的我們,要不斷在征戰中練習鬥爭智慧,以獲得更大劑量的成功感和控制慾。

時代哪能允許你失敗?

於是,“如懿”這樣一個宮鬥失敗者和愛情失敗者的“雙失”主角,讓《如懿傳》在題材和敘事的反型別化上,具有了一定的“反動”和革命意義。雖然並不極致和完美,至少它在各種矛盾和角力中,實施了一次對異性戀愛情幻夢、勝者為王和大團圓結局的一次反高潮處理和反動敘事。

而如果將整個故事放置到更廣闊的關於情愛、婚姻和人性的地圖上,那麼《如懿傳》或許可以約等於一部發生在宮廷的《革命之路》或者半部《苦月亮》。也正是這種試圖穿行於最普遍人性苦惱和困境的嘗試,讓《如懿傳》得到了傳統宮鬥題材愛好者之外、更多型別觀眾的關注。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如懿去世後,太后的一席話道盡瞭如懿與其他宮鬥劇女主角的最大不同。圖 / 網路

“皇后的斷髮就是一種辭職。”製片人黃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如懿傳》是反規律的,它更深層次想探討的是‘反思成功學””。

黃瀾回憶,自己曾在“開拍前收到了很多以打怪升級為主線的大女主題材的劇本,但最終卻選擇了‘如懿’”。

因為黃瀾覺得,“假如說,我們看到一個女主角在過去如何獲得成功,其實暗含的意義是我認可這個時代。我覺得那個時代是有它的規則,我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在那個規則體系之下獲得我想要的人生。”

而在《如懿傳》這一次裡,她想“對這個制度有評判和反思”。

反套路的演法

為“失敗者”做傳,讓《如懿傳》在自己的型別世界裡,獲得了一個參差性的座標。而演員周迅的演技,也在全劇幾百位演員、乃至整個宮廷宮鬥劇的表演體系裡,形成了極具辨識性和革命性的演法。

從TVB《金枝欲孽》和《甄嬛傳》開始,近十年以來的華人宮鬥劇形成了一套極為戲劇化和臉譜化的刻板演法。可以不客氣地說,在“華妃”之後,幾乎所有後宮奸妃的演繹方法,都在模仿蔣欣,最終形成套路。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後宮·甄嬛傳》中蔣欣飾演的華妃。 圖 / 網路

套路或許是最方便和最高效的抵達方式,同時也是最懶惰和最粗放的表現方式。它總是奏效,但也始終拒絕了細節和日常。

在《如懿傳》裡,除了前三集硬演少女帶來的不適,那之後的演員周迅,在臺詞、動作、哭戲等激烈場面的處理上,全面實踐著反套路的演法。

比如,在與乾隆吵架、失和、斷髮,在看到五阿哥病逝等重要場次,周迅完全摒棄了一般宮鬥劇中處理對峙、反轉、關係斷裂或者死亡場面時那種大聲嚎叫、涕淚四流的撕裂式演法,反而用細微、剋制、因時因地而異和更近日常化、人性化的處理,讓觀眾敏銳地接收到情緒的流動。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如懿傳》中,周迅用極度剋制的表演詮釋著失落、無奈、厭倦等多種情緒。圖 / 網路

《如懿傳》剪輯師張明輝曾在紀錄片中回憶他印象中周迅處理最細的一組鏡頭,“就是有一場戲,(如懿)剛跟皇上吵完架,周迅老師過來回看,印象特別深,是有一個特別細膩的點出現,她有一個過門檻的時候,(沒有直接跨過去)而是停了一下”。

在門檻前停一下之後,如懿走進雨幕之中。失望和倦意讓她不再顧及屬於皇后的緊繃體態,她垮懈下來,抬眼凝望屋簷落下的雨,弓著背甩手前行。這一幕不僅讓剪輯師印象深刻,也在當天播出後,引發大量網友對周迅演技和具體處理方式的討論。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為什麼周迅處理的那麼好,因為她是反向思維的。我覺得這非常符合心理學。在重大打擊的時候,她有時候第一反應並不是憤怒,而是一種麻木,一種剋制,這個是非常能夠你去理解的”,《如懿傳》製片人黃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回憶,“當時看《紅高粱》的時候,周迅在處理一場她父親去世的戲時,她第一眼不是撲到父親身上去哭,而是躲避,‘她不敢看這個是非常符合真實人性的’”。

在接受某娛樂自媒體採訪時,導演汪俊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當你看一個演員在角色沉浸很深的時候,她表現出來的東西是她自己的反應,是非常真實的人性。所以她遇到創傷事件的時候,去冷宮的時候,會有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你會跟著她的情緒帶著走了,而不是一下子哭了鬧了套路化地去表演。”

編劇流瀲紫認為,周迅在整個劇的拍攝中,起到了“定海神針”作用。她像一枚秤砣一樣,穩穩地紮在劇組9個月,給包括霍建華在內的許多演員帶來了持續不斷的觸發、互動和成長。

不徹底的革命

只是,“失敗者”的敘事主題、周迅卓然的表演方法,並沒能令《如懿傳》完成一場徹底的革命,在多種審美力量角力、多種產品型別博弈後,導演汪俊所掌控的《如懿傳》成為了一個具有雜糅氣質而卻沒有將其中任一氣質進行到極致的作品。

導演汪俊有自己的審美和堅持。比如,就像主創團隊多次說過的,《如懿傳》不同於很多宮鬥戲“上來就掐、上來就斗的敘事方式。從風格上來講可能不那麼惹眼,不那麼讓觀眾一下就覺得爽”。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導演汪俊在《如懿傳》拍攝現場。 圖 / 網路

在談到觀看快感時,汪俊認為,“有的戲可能就是一口酒下去一悶,觀賞方式也不一樣,受眾群體不太一樣。我也沒有說指望所有人都喜歡我們這個戲,可能相對會小眾些,觀眾稍微有一些情感經歷的,尤其對婚姻也好,愛情也好,有一些體驗和理解,可能共鳴更大。”

最終的播出過程中,開頭三集男女主角的戀情鋪陳和中段如懿始終不能像其他宮鬥劇的女主一樣奮起自衛,開始讓許多觀眾覺得劇情“慢”和不夠“爽”。

汪俊在接受“騰訊娛樂”採訪時迴應了這兩個問題,他說,“可能有些觀眾會覺得慢,或者覺得有點拖沓。但對我來說,無所謂,大家如果覺得前面不好看,但我們就是這個戲,沒辦法,我不可能一上來、如懿從第一集就被陷害、進冷宮,然後出來就開掛打所有的人……”

而汪俊多次提到《紅樓夢》中對日常生活和四季流轉的關注,也是他試圖在《如懿傳》中伸張的美學趣味。

他曾經希望自己“能拍一個像宮廷浮世繪的那種東西,就是宮廷裡邊很多后妃們的日常,午後的陽光下,慵懶地喝點兒茶,品點兒點心,然後聊一聊宮裡的那些事兒,有點兒白頭宮女閒坐說玄宗的這種感覺。”

但在拍攝過程中,兩種美學趣味和接受方式,始終在撕扯著他想要做一個新東西的決心。

他個人喜歡“類似《紅樓夢》那種,嬪妃們在喝著下午茶,很慵懶地曬著太陽吃著糕點,聊一聊納蘭的詞”。

“但這種戲多了就會拖節奏。你閱讀的時候可能還蠻賞心悅目的,但作為一個視覺形象,可能大家就會說,快,趕緊鬥!……電視劇觀眾文化層次都不一樣,有的人可能覺得很有味道,有的就覺得這太慢了,趕緊快進看後面內容,看誰死了,誰又怎麼著了。”

在接受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的採訪中,他承認,“我覺得宮鬥劇裡可能《甄嬛傳》已經到了極限了,但是觀眾又愛看宮鬥,那麼要不要迎合?你肯定要做一部分,肯定要有宮斗的。但是從我們個人來講,我拍一部後宮浮世繪有什麼不好呢?像《紅樓夢》,家常裡短的,沒有那麼多商業元素在裡頭的,不也挺好嗎?我覺得那可能恰恰是我們的趣味。可是這兩者怎麼結合?”

就像那場他自己最愛的吃點心和談詩詞的戲。“吃著南方諸暨的點心,讀著納蘭的詞,皇帝在那兒點評著”,汪俊“特別喜歡它整個氣氛,是非常舒服,非常文學感的”,但是後來,他還是剪掉了,只剩了一點。

“因為拖節奏嘛。”

除了敘事節奏的加快和美學風格的調整,為了不給觀眾看劇時造成快感的過度延宕,汪俊和主創團隊還修改了《如懿傳》最後7集的故事走向。

在原著中,如懿選擇了自殺。在生前,她沒有獲得洗脫冤情,也沒有得到來自皇帝的歉意和悔意。對現在大部分的宮鬥戲觀眾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憋悶的情節開展和最終結局——女主為什麼還不全面反動反擊?女主怎麼可以還沒有展開盛大的復仇行動就先行自我了斷死去?這讓我們憋了幾十集的氣怎麼排空?說好的宮鬥怎麼變成了放棄?

這種來自受眾的壓力,最終讓汪俊重新處理的最後幾集的走向和結尾。

“結尾我們還是考慮到對於一個戲,觀眾的承受度。會不會不符合商業劇或者說型別劇的慣常寫法。一個女主角到最後沒有戰勝對手,我們擔心觀眾會不會看了覺得鬱悶覺得不解氣,猶豫怎麼能幫觀眾看完之後把這鬱結的一口氣吐出來。”

為了幫助觀眾“吐氣”,汪俊讓如懿在死前發動了全面反攻,最終讓反派令妃在如懿離世之前得到了清算和審判。

這一處理,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不合作者”和“失敗者”如懿身上的悲劇感和美學濃度。在試圖討好多種美學風格和不同受眾接受風格的嘗試中,汪俊想要做一個靠近《紅樓夢》氣質的作品的嘗試,最終成了對近年來霸屏宮鬥戲和愛情戲的一次不徹底革命和不完全反抗。

因此,即使依舊有著諸多革命性的處理,《如懿傳》依舊是一部難稱經典的正劇。作為一個不徹底的反型別嘗試和革命者,它風格雜糅,卻都沒有走到極致,與過去周迅參與過的《大明宮詞》和《橘子紅了》這樣同樣具有悲劇美學內涵、同樣是講述情愛和命運的故事相比,《如懿傳》有驚喜,卻成色不足。

在《大明宮詞》的豆瓣評論裡,一位網友寫道:“大明宮詞看完後是一聲長嘆,但《甄嬛傳》看完後只有女主那種不停開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猶如吸毒一樣的短暫快感。”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

甄嬛最後打怪升級、勝者為王的劇情,並沒有出現在《如懿傳》中。圖 / 網路

同樣,《如懿傳》本應該可以帶來況味複雜的“一聲長嘆”,但無奈這個時代,讓幾乎所有人都成了“爽”和“甜”的愛好者,讓幾乎所有創作者都成了不徹底的反抗者。

在十幾年前的《大明宮詞》和《橘子紅了》裡,你能夠看到旗鼓相當的演員演技,能看到美學訴求得到通透完整表達的戲劇氛圍。十幾年過去了,這些本應該成為基本面的生產基礎,成了不可得的奢望。

在整體始終退潮般的環境裡,演員周迅依舊戲癮甚濃。接下《如懿傳》的考量之一是,“因為我自己沒有拍過清宮戲,也是想要在清宮的世界裡演一演。”

與如懿從“風中執炬 必有燒手之患”的情愛中果斷退場離開的決絕不同,在越來越屬於演員的那片無人之陣中,周迅依然戀戰。她鄭重精緻地處理每一場戲,將一場發生在權力之巔的情愛故事,演繹得正如一盆由通紅熱烈燃燒至溫熱,再由溫熱到餘溫尚存,即至灰燼的過程。

灰燼是美的。美在毀滅中最美。同時讓人感到有趣的是,也正是現在這個時候的周迅,才能像雲團一樣詮釋倦意和悲涼的升起和蔓延。

這一場戲裡和戲外同時在做的大夢,大概就是屬於後宮女人如懿的灰心和演員周迅的不甘心吧。

反叛的《如懿傳》,最終仍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