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2022-03-07由 科學藝苑 發表于 農業

雜交水稻以前產多少斤

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我國年輕人基本上都沒有長時間捱餓的體驗,至於00後10後更是成長在蜜罐裡,他們對飢餓的感覺是很陌生的,以至於現在生活這麼好的前提下,當年輕一代看到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爺爺奶奶一輩特別珍惜糧食時會感到不解和困惑。歸根結底,這是老一輩小時候長時間捱餓留下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帶來的。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現在我們國家經濟條件變好了,根本不用去愁吃喝,但是仍然要清醒的認識到飢餓與糧食安全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數以億計的人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我們幸運的生活在了糧食充足的中國,而世界上很多國家和人民仍然為下一頓吃什麼而發愁。

根據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發布的年度公告,2020年,面臨重度糧食危機的人群數量達到了過去五年來的最高值,55個國家至少1。55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境地,這一人數比2019年增加了2000萬人,可以說觸目驚心。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而我們國家糧食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擔心餓肚子,需要特別感謝的一個人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1930年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大學農作物專業,畢業後服從分配去了湖南省的一個農校從事教學工作。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當時正處於困難時期,能吃飽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為了吃飽飯,人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甚至包括吃樹皮、雙蒸飯等方法。

但是還是有人知道解決餓肚子問題的關鍵,那就是生產更多的糧食,而當時從事農業作物教學工作的袁隆平就選擇了糧食增產這條科學的道路。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1960年七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樣在田間工作的袁隆平院士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它的稻穗又胖又長,這個不就是有增產效果的水稻嘛!假如稻田裡都是這種胖乎乎的水稻,增產效果不就達到了!

但是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株水稻雖然厲害,但是產生的後代卻一個個都是歪瓜裂棗,這可把袁老鬱悶壞了。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在這裡先普及一個小知識,水稻屬於雌雄同株,也就是同一株水稻既有雄花也有雌花,後代也是如此,這不就近似近親結婚嘛,學過生物學的都知道近親繁殖產生的後代通常都有問題,因此袁老斷定這株不同尋常的水稻屬於天然形成的雜交水稻,稻穗才會又胖又長。

為了培育人工雜交水稻,必須找一個雄性不育,而雌性非常正常的水稻,然後給它人工授粉,花粉也來自於長勢優良的雄株,這樣後代不就可以變得更強壯了。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但是袁隆平翻遍了文獻,也沒有找到雄性不育株的記錄,既然書裡沒有,那就在田地裡找吧,時間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64年夏天,袁老在田地裡找到了!

但是尋找強壯合格的雄性不育株可不是那麼容易的,袁老和他的學生找遍了數萬株,才找到了6株合格的水稻,用這來之不易的雄性不育株,再用辛苦找到的提供花粉的雄性株,進行了近千次實驗,但是培育出的雄性不育株純度在90%左右,等生長几代後,仍然會長出大量的歪瓜裂棗。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於是袁老把眼光放到了省外,決定去外地尋找更好的雄性不育株,第一站他來到了外省,但是此行產出的後代甚至連稻穗都沒長出來,最終以失敗結束。

後來袁老團隊又來到了海南尋找野生水稻,那裡的野外環境非常惡劣。天氣炎熱,蚊子恨不能把人給吃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1970年11月23日,袁老終於找到了合格的雄性不育株。實驗大獲成功。

紀念袁隆平:增產超5000億公斤!袁院士是如何研製出的雜交水稻?

1973年在蘇州召開的專業會議上,袁老正式宣佈雜交水稻三系正式配套成功,這也可以稱作雜交水稻的元年,從那以後袁老團隊接著對雜交水稻進行最佳化,並積極開展轉基因水稻,海水稻等新型稻的研發工作。

如今,袁老團隊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量已經突破3000斤每畝的產量。就在2016年有人就有過統計,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幾十年來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達到了驚人的5000億公斤以上,被人譽為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而2016年,已經80多歲的袁隆平院士再次向海水稻發起挑戰,預計增產500億公斤!可以多養活2億人!尤其是在糧食安全變得極為重要的今天,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貢獻無論用什麼形容詞去讚美都不為過。

在此讓我們再次向袁隆平院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