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韶山灌區五十年​ 一座歷史的豐碑

2022-02-22由 有技巧 發表于 農業

韶山灌渠是誰負責修建

2016年6月2日,這是一個重要的紀念日,韶山灌渠通水50週年

同樣是水利工程,都江堰已經2300年了,“區區50年”的韶山灌渠有什麼好紀念的麼?

這,是一座豐碑,中國治水史上的豐碑,也是一個國家自強心靈史的豐碑。

韶山灌區五十年​ 一座歷史的豐碑

她如同湘中大地的血脈,240公里主渠道猶如大動脈穿山越嶺,一路滔滔,2760公里支渠如同毛細血管,在無垠的田野蜿蜒遊走,她滋潤著湘潭、長沙、婁底八縣100萬畝農田,溫暖著數百萬人的心靈。

一百萬畝 哺育三個“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江邊有個湘潭縣”,這裡歷史上就是“湖廣熟,天下足”的富饒之地嗎?

歷史記載恰恰相反。

韶山灌區五十年​ 一座歷史的豐碑

這一帶,洪澇災害幾乎填滿了史冊,雖然湘中雨水豐沛,但水稻耗水高峰的7-9月卻是蒸發量(600mm)遠超降水量(300mm),伏旱十分明顯,從1644年到1949年的300年間,大旱31次,平均十年一次,“夏秋大旱,草木皆赤”。

是韶山灌渠的修建改寫了歷史,《湘潭市統計年鑑》顯示,1964年韶山灌渠建成前,當地糧食平均畝產171公斤,灌區建成後產量逐年上升,到2012年,平均單產達到每畝466公斤。2013年,在遭受50年一遇的嚴重乾旱情況下,灌區依然喜獲豐收,一些地方實現了“十連增”,流域面積里居然有湘鄉市、湘潭縣、寧鄉縣三個縣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一渠修到天安門” 十萬大軍十個月完成的偉業

同樣是重大水利工程,天下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投資超2000億,1432公里的主渠道建設時間長達12年,通水時間比規劃晚了4年。

以今天的眼光判斷,在50年前肩挑手提的年代,韶山灌渠又是一個怎樣曠日持久的工程?

答案是,十個月。

韶山灌區五十年​ 一座歷史的豐碑

韶山灌渠,於1965年7月動工,在當時經濟極端困難、物資十分匱乏、技術裝置落後、地質地形複雜的條件下,十萬勞動大軍憑著“愚公有移山之志,我們有穿山之志”的豪情,風餐露宿,日夜奮戰,用鐵鎬、鋤頭和兩齒鋤等簡單工具,扒開了一百多座山嶺,填平90多條深峽河谷,開鑿9條隧洞,架設26座渡槽,在短短的10個月後的6月2日神奇地實現了主幹渠通水。

有人這樣計算,韶山灌區工程土石方量多達3800萬立方米,築成一米高寬的長堤,超過了4條湘江,建成後的支、乾渠道總長,相當於韶山到北京的路程。

那麼,這樣的“急就章”,就不怕什麼“樓脆脆”、“橋塌塌”的質量問題嗎?歷史已經做出了回答。

灌區從建成起,不管是渠道、隧洞還是渡槽,整個工程都沒出現過大的滲漏、崩塌等事件,堪稱一個質量至上、精益求精的水利工程典範。

工程不佔地 開田1500畝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韶山灌渠這麼大的工程,雖然不至於後世的“徵地拆遷,天下第一難”,但徵地拆遷、廢土壓田恐怕在所難免。

然而韶山灌渠的答案是,整個工程開田1500畝。

秉著能不佔田就不佔田,要佔田儘量佔高岸田不佔良田的宗旨,韶山灌渠創造性的實現邊建設邊用開墾出的廢土廢石闢出田地,最後一統計,整個工程佔用5300多畝田地,復墾出6800多畝,還多出1500多畝。

如此宏大的工程,不是減少,而是擴大了這麼多的耕地面積,這是水利史上的創舉,這是建設者的高度的歷史責任感。

然而這並不是全部。

一條生命之渠

韶山灌區工程高效運行了近50年,除了灌溉,兼具防洪排澇、工礦城鎮供水、發電、航運、養殖、丘陵開發、農副產品加工等功能,創造了巨大的綜合效益。灌渠沿線生態環境優良,田疇平展,屋舍儼然,水利風光、田園風光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構成了湘中地區一條“百里渠道百里林,樹綠堤固水長清”的生態景觀廊道。今年湘潭“兩會”正式提出,“以慶祝韶山灌渠通水50週年為契機,推進韶山銀河旅遊專案開發。”

50年後,人們還驚奇的發現,當汙染嚴重的湘江告急,韶山灌渠“無意之間”預留了一泓碧水。關乎湘潭城區數十萬居民飲水安全的“第二水源”建設的著眼點就在這裡,韶山灌區水源有望引作湘潭城市應急水源和生態補水系統。

韶山灌區五十年​ 一座歷史的豐碑

有沒有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比如陽光、比如空氣、比如親情,比如星空、比如銀河,她們如此美好,美好到幾乎讓人們感覺不到她的存在。

而對於韶山灌渠流域的人們來說,灌渠就像空氣一樣,彷彿亙古以來,這條生命之河就在身邊,只有經過這裡,人們才會猛然記起,這是一條50年前,前輩築成的人間天河、生命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