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2021-06-08由 解讀易經 發表于 農業

黑脛病打什麼藥

老刀注: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凡是種植馬鈴薯的地區都有發生,其損失程度視當年當地的氣候條件而異。

馬鈴薯晚疫病危害與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凡是種植馬鈴薯的地區都有發生,其損失程度視當年當地的氣候條件而異。在多雨、冷涼、適於晚疫病流行的地區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損失20%-40%。19世紀40年代,晚疫病在愛爾蘭的流行和為害舉世震驚,僅800萬人口的愛爾蘭就有約100萬人因飢餓而死亡,約150萬人逃荒海外。由於抗病品種的推廣,晚疫病的為害曾一度減輕,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晚疫病菌群體遺傳結構的改變,導致晚疫病在世界各馬鈴薯主產區再度頻繁發生,其所造成危害的嚴重程度已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一、發病症狀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莖和塊莖。田間發病最早症狀出現在下部葉片。葉片發病,病斑多在葉尖和葉緣處,初為水浸狀褪綠斑,後擴大為圓形暗綠色斑,病斑邊緣界限不明顯。在空氣溼度大時,病斑擴充套件迅速,可擴及葉的大半以及全葉,葉片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黴層,雨後清晨尤為明顯。莖部受害,可形成褐色條斑。潮溼時,病部產生白黴,但較稀疏。受害部位組織壞死、軟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葉片和莖葉死亡。塊莖發病,初為褐色或紫褐色不規則的病斑,稍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深度的褐色壞死,病健薯肉界限不明顯。病部易受其他病菌二次侵染而腐爛。

二、病原菌

馬鈴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黴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引起,該菌屬卵菌門,卵菌綱,霜黴目,腐黴科,疫黴屬。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發,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的溫度為10-13℃。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0-23℃。相對溼度達到95%-97%時孢子囊才能大量形成。

晚疫病菌有許多生理小種,目前晚疫病菌生理小種的劃分,採用一套分別具有R0、R1、R2、R3、R4、R5、R6、R7、R8、R9、R10和R11的12個標準鑑別寄主進行活體鑑定,根據晚疫病菌在以上鑑別寄主上的反應來確定生理小種。目前我國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種組成複雜,幾乎全部11個抗病基因全部能夠被克服。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三、發病規律

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在雙季作薯區,發病的自生苗也可成為當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為病菌的中間寄主植物。病薯播種後,多數病芽失去發芽力或出土前腐爛,有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中心病株)。溫溼度適宜時,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藉助氣流向健株傳播擴充套件,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隨雨水或灌溉水進入土中,從傷口、芽眼及皮孔等處侵入塊莖、形成新病薯。

此病是一種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災,多露、多霧或陰雨有利於發病。病菌發育要求相對溼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溼度為最適。當夜間較冷涼,氣溫為10℃左右,重霧或有雨,白天溫度16-24℃,伴有高溼,這種條件下晚疫病極易流行。

我國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馬鈴薯是春播秋收,7、8月份的降雨量對病害發生影響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發生早而重。長江流域各省一年兩季,前季正遇梅雨季節,病害常嚴重發生。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氣候溼度增加,也利於發病。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四、病害控制

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很快,防治時必須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儘量做到“防病不見病”。

1、選用抗病品種。

對晚疫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種有:克新4號、克新10 號、克新11 號、克新13 號、東農304 號、春薯4號、壩薯10 號、晉薯7 號、隴薯3號、隴薯6號、鄂馬鈴薯1 號、鄂馬鈴薯3 號、青薯168、川芋56、渭薯1號、紅皮等。

2、嚴格執行種薯准入制度,防止病害蔓延。

大批調入種薯前,應派專家進行產地檢查或進行種薯檢驗,證實無病後方可調種,這對於新的馬鈴薯種植區尤為重要。

3、種植無病種薯。

(1)選用脫毒種薯:一般生產田最好選用一級或二級種薯。

(2)精選種薯:播種前把種薯先放在室內堆放5-6天,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病薯。選擇具有本品種特徵,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鮮豔、無病蟲、無凍傷的塊莖作種薯。凡薯皮龜裂、畸形、尖頭、皮色暗淡、芽眼凸出、有病斑、受凍、老化等塊莖,均應堅決淘汰。如出窖時塊莖已萌芽,則應選擇具粗壯芽的塊莖,淘汰幼芽纖細或叢生纖細幼芽的塊莖。

(3)切刀消毒:常用75%酒精、3%來蘇爾水、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切刀5-10min進行消毒。要準備多把切刀,切到病薯要換用消毒刀。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4)藥劑拌種:藥劑拌種防治的主要物件有三個,即晚疫病菌、細菌、半知菌類的真菌,因此在選擇藥劑時要分別選擇防治晚疫病菌、細菌和半知菌類真菌的藥劑。防晚疫病菌的藥劑有:克露、甲霜靈錳鋅、防毒礬、阿米西達等;防細菌的藥劑有:硫酸鏈黴素和春雷黴素;防半知菌類真菌的藥劑有:適樂時、滿適金、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拌種方法可分為幹拌和溼拌,幹拌一般是先將一定量的藥劑與適量滑石粉混勻,再與種薯混勻後即可播種;溼拌一般將所選藥劑配成一定濃度的藥液,均勻噴灑在切好的種薯上,拌勻並晾乾後播種。由於不同藥劑有效含量不同,具體使用劑量參見產品說明書。

4、高壟大壟栽培。

高壟栽培既有利於塊莖生長與增產,又有利於田間通風透光、降低小氣候溼度,進而創造不利於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抑制病害發生。一般壟寬60-90cm,培土高度25-30cm。

5、加強肥水管理。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大。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肥力和馬鈴薯需肥規律確定相應施肥量、施肥種類和施肥方法。馬鈴薯施肥應堅持農家肥和水溶肥混和施用,提倡多施農家肥。農家肥結合耕翻整地施用,與耕層充分混勻,追施速效水溶肥要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鈣套餐肥嘉美贏利來、內鉀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6、藥劑防治。

做好病情測報工作,及時發現中心病株。一般選擇低窪潮溼、生長旺盛、成熟較早的感病品種田,從植株開始現蕾時起進行調查。封鎖和消滅中心病株是大田防治的關鍵,發現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同時整個田塊要立即噴藥,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

施藥時間一般掌握在植株封壟之前一週左右噴第一次藥,共噴3-5次,前期選用保護性藥劑,發現中心病株後選用內吸治療性藥劑。田間發病前至發病初期,可採用下列殺菌劑進行防治:72%錳鋅·霜脲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

72%丙森·膦酸鋁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18%霜脲·百菌清懸浮劑1000-1500倍液;52。5%惡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70%乙鋁·錳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76%霜·代·乙膦鋁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75%百·福·福鋅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58%甲霜·福美鋅可溼性粉劑1000-2000倍液;68。75%惡唑菌酮·錳鋅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70%丙森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對水均勻噴霧,視病情每隔5-7天噴1次。

發病普遍時,可採用下列殺菌劑或配方進行防治:687。59/L霜黴威鹽酸鹽·氟吡菌胺懸浮劑800-1200倍液;25%雙炔醯菌胺懸浮劑1000-1500倍液;60%氟嗎·錳鋅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8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

69%錳鋅·烯醯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66。8%丙森·異丙菌胺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72%霜黴威鹽酸鹽水劑800-1000倍液+l0%氰霜唑懸浮劑2000-2500倍液;84。51%霜黴威·乙膦酸鹽可溶性水劑600-1000倍液;70%呋醯·錳鋅可溼性粉劑600-1000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100g/L氰霜唑懸浮劑1000-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20%苯霜靈乳油3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對水均勻噴霧,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馬鈴薯黑脛病危害與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一、發生危害情況

馬鈴薯黑脛病在我市不是常發性病害,當地品種發生不普遍。2006年高產示範片中引進了一個新品種費烏瑞它,連片種植約20hm2,由於該品種抗病性較差,薯種有一部分已經染病,且全部進行切塊,導致該病大面積暴發流行。據記載,示範片於2006年11月播種,2007年2月5-10日出苗,3月15日為病害始發期,3月25日為發病高峰期。平均株發病率達到8。5%,產量減產達2成以上,並由此病害引起收穫後薯塊大量腐爛變質,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發病症狀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該病從苗期到生育後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薯塊。當幼苗生長到15-20cm開始出現症狀,表現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黑腐爛,最終萎蔫而死。由於植株莖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和傳導,造成不能結薯或結薯後停止生長併發生腐爛,且根系不發達,易從土中拔出。

莖部發黑後,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始於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充套件,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溼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別於青枯病。病輕的,只臍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時能看到薯塊切面維管束呈黑色小點狀或斷線狀,重病株的病薯在收穫時呈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三、病原菌

病原是歐氏桿菌屬的馬鈴薯黑脛病菌。菌體短桿狀,單細胞,極少雙連,周生鞭毛,具莢膜,大小為(1。3-1。9)μm×(0。53-0。60)μm,革蘭氏染色陰性。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圓形。該菌適宜溫度為10-38℃,最適溫度為23-27℃,低於0℃或高於45℃即失去活力。寄主範圍極廣,除危害馬鈴薯外,還能侵染茄科、葫蘆科、豆科和藜科等100多種植物。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四、傳播途徑

該病是透過種薯帶菌傳播,土壤一般不帶菌。帶菌種薯和田間未完全腐爛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種薯是病害擴大傳播的主要途徑。病菌主要是透過傷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塊時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病,再經維管束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病。隨著植株生長,侵入根、莖、匍匐莖和新結塊莖,並從維管束向四周擴充套件,侵入附近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分泌果膠酶溶解細胞壁的中膠層,使細胞離析,組織解體,呈腐爛狀。

田間病菌還可透過灌溉水、雨水、種蠅的幼蟲和線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致病。後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透過匍匐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無傷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塊莖不受侵染。貯藏期病菌透過病健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五、發病條件

病害發生程度與溫溼度有密切關係。氣溫較高時發病重,貯藏期間,通風不良,高溫高溼,有利於細菌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爛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對發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溫低,植株生長緩慢,不利於寄主組織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於細菌繁殖、傳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窪地塊發病嚴重。播種前,種薯切塊堆放在一起,不利於切面傷口迅速形成木栓層,也會使發病率增高。

六、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克新3號、克新4號、東農303、紫花851及一些當地品種等抗病性較強,可在黏重土壤和低窪地等土壤條件較差地塊種植。費烏瑞它品質優抗病性較差,只宜作為優質品種搭配種植,種植地點應選擇旱地或高燥的水田。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

(1)整薯播種。為了避免切刀傳染,採用小整薯播種,可大大減輕危害。小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減輕發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產2-3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從大田中選擇無病且農藝性狀好的種薯,收穫時單收單藏,或用從無病區調入的種薯。選用健薯,汰除病薯。

(2)切刀消毒。黑脛病容易透過切刀進行傳染,所以在切薯時要做好切刀消毒。操作時準備2把刀、1盆藥水,在淘汰外表有病狀的薯塊基礎上,先削去薯塊尾部進行觀察,有病的淘汰,無病的隨即切種,每切一薯塊換一把刀。消毒藥水可用5%石炭酸、0。1%高錳酸鉀、5%食鹽開水和75%酒精。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後立即播種。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3)藥劑浸泡種薯。黑脛病菌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病菌。藥劑浸泡種薯,可用0。05%-0。10%春雷黴素溶液浸泡種薯30min或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薯20-30min,然後取出晾乾播種。

3、加強肥水、土壤管理

馬鈴薯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特別是需鉀較多,氮:磷:鉀的比例為4:8:12,要透過測土進行配方施肥,尤其要施用套餐肥。在旱作區,要結合鬆土,培土起壟,免耕栽培的要及時鬆土,增加土壤通透性;灌溉馬鈴薯在膜上及時覆土,防止燒苗,在苗高20釐米左右,進行二次覆土,防止薯塊露出見光變綠。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鬆土時要注意不要把地膜破壞。在鬆土時可以同時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1000公斤或畝施複合肥20公斤、鉀肥10公斤或草木灰150公斤。馬鈴薯塊莖產量的70%是從現蕾開花期到莖葉衰老之前形成的。此期也是馬鈴薯一生中需肥水量最多的時期,進行及時的追肥是必不可少的,應及時澆水,每667平方米(一畝)隨水衝施高鉀高鈣套餐肥嘉美贏利來或內鉀德15-20公斤,以保證充足的水肥供應。生長中後期畝用800倍液嘉美腦白金或嘉美金品噴施50-60公斤及時補充營養。

馬鈴薯“晚疫病”和“黑脛病”防治建議大彙總

4、及時摘除病株

發現病株應及時全株拔除,集中銷燬,在病穴及周邊撒少許熟石灰。後期病株要連同薯塊提前收穫,避免同健壯植株同時收穫,防止薯塊之間病害傳播。對留種田最好細心摘除病株,以減少菌源。

5、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可用100mg/kg農用鏈黴素噴霧,也可選用40%可殺得600-800倍液防治,或用20%喹菌酮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灑,或20%龍克菌600倍液噴灑,或用40%世泰兼治晚疫病,也可用波爾多液灌根處理。

【宣告】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絡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文章來源:天寶農業技術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