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我們對“宰相劉羅鍋”有哪些誤會?

2022-02-21由 奈奈區長 發表于 農業

先天性羅鍋會遺傳嗎

大家熟知的“宰相劉羅鍋”是一個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在老百姓眼中,劉羅鍋可謂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連他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這是劉羅鍋在電視劇中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宰相劉羅鍋”卻不完全如此……傳說中,劉墉本人是個駝背,連乾隆皇帝與和也常常以此取笑他。但是關於“宰相劉羅鍋”,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

我們對“宰相劉羅鍋”有哪些誤會?

關於他的“羅鍋”傳言

傳說劉墉參加科舉考試的殿試時,乾隆帝親自主考。乾隆帝看到劉墉是個羅鍋,便戲弄他說:“你能以羅鍋為題作詩一首嗎?”劉墉隨即吟詩一首:“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乾隆帝聽後,又是驚歎,又是慚愧,當場就將劉墉點為狀元。

有關“羅鍋”的傳說固然有趣,卻多為誤傳。儘管史料上沒有關於劉墉儀表堂堂的記載,但他至少也是身體端正,絕不會是駝背。據考證,清代選拔官吏有全面而嚴格的標準,概括起來有四個字:身、言、書、判。所謂“身”,便是相貌端正、體格健壯;所謂“言”,是指口齒伶俐、表達清晰;所謂“書”,是指字型工整、筆法清秀;所謂“判”,是指斷事精準、思維敏捷。劉墉作為清朝官員,定然要透過這四項稽核。四項之中,“身”是第一位的。倘若劉墉是個“羅鍋”,不僅難立官威,而且有損大清國體,那麼即便他出身再高,也不可能入朝為官。

我們對“宰相劉羅鍋”有哪些誤會?

“劉羅鍋”的誤傳從何而來呢?一般認為是源於嘉慶帝對劉墉的稱謂。一種說法是,嘉慶帝即位後,劉墉已年過八旬,難免有些弓腰駝背。嘉慶帝常常以“劉駝子”稱之,這一稱謂逐漸傳播開來,民間就誤以為劉墉天生就是駝背了。另一種說法是,劉墉身為嘉慶帝的老師,深受敬重,被尊稱為“劉閣老”。由於“閣”與“鍋”讀音相近,“閣老”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就變成了“鍋腰”,劉墉也就成為了“劉鍋腰”。“鍋腰”在京城方言裡稱為“羅鍋”,於是“劉羅鍋”的叫法便流傳開來了。

劉羅鍋是否出身平凡

民間傳說大多將劉墉說成是出身平凡的學子。但事實恰恰相反,劉墉出身於清代著名的官宦世家,祖孫三代均官居高位,其門第之高,在清代很少有幾人可與之相比。乾隆帝曾特賜劉墉御製詩:“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家聲勉永繼,莫負獎期深。”意思是劉墉出身名門望族,為官應有所建樹、不辱門楣。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劉墉自幼便飽讀經書、博聞強識。然而奇怪的是,劉墉在30歲之前卻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記錄。直到33歲時,劉墉才因出身名門,直接參加了在京舉行的會試和殿試,被欽點為二甲第二。據說,由於劉墉才華出眾,乾隆帝舉行殿試時曾欲將他點為狀元,後來因其父劉統勳極力反對才作罷。

劉羅鍋的為官清廉

劉墉的官場生涯,前期主要是在各地做地方官。這段時期,他剛正不阿,為民除暴,革除了科場、官場的不少弊端,一度被百姓稱為“劉青天”。劉墉將“貢院”兩字巧妙地遮上一半,改為“賣完”,以諷喻當時貢生、監生的考風混亂。劉墉任廣西鄉試正考官、江蘇學政時,曾針對當時科場風氣不正、官犯勾結的狀況,雷厲風行地進行了懲治,被乾隆帝稱讚為“知政體”。

關於劉墉的剛正廉潔,最為人稱頌的史實是查辦山東巡撫國泰一案。乾隆四十六年(1781),劉墉遷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此時,御史錢灃參奏山東巡撫國泰橫徵暴斂、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等罪名,引起朝野震動。

劉墉到達山東後,化裝成一個道人,暗自查訪,結果發現國泰罪行累累、證據確鑿。劉墉頂著壓力,向朝廷歷數國泰的種種罪行,並擺出自己查獲的鐵證。最終,國泰認罪伏法,涉案的30多位官員被一一處置。國泰一案轟動一時,在百姓中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