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蘇轍: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2022-02-18由 七一網 發表于 農業

勤政為民是誰寫的

蘇轍: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說起蘇轍,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蘇軾之弟。確實,比起“天才”兄長蘇軾那如太陽般耀眼的文采與人格魅力,蘇轍恰似一輪散發清輝的明月,沉靜簡潔,恬淡寡欲,雖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為文養浩然之氣

蘇轍才華橫溢,19歲即進士及第,名動京師,一生勤耕不輟,著作頗豐,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轍提出“養氣說”,集中體現在其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中。他說:“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文章是一個人精神氣質的有力體現,如不先養氣豐富內在,單憑學習是寫不好文章的,而氣卻可以透過修養獲得。他這裡所說的“氣”是一種精神狀態,表現在作品中就是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

那麼,如何“養氣”呢?蘇轍強調社會閱歷的重要性,認為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蘇轍為了“激發其志氣”,曾廣泛結交名者賢士,遊歷山川形勝,“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他這種創作和生活實踐密切結合的觀點,比韓愈的“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又前進了一步。

“然而沖和淡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餘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揚……”明代文學家茅坤認為,蘇轍其文具有謙遜和氣、淡然寧靜而又剛勁放達的特色,稱其文章如“片帆截海,澄波不揚”。其實,蘇轍內心起伏著感情的滔天巨浪,但表現出來的卻是波瀾不驚的沉靜和淡定,厚積薄發中蘊藏著宏大深沉的氣象與胸襟。

蘇轍: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為官養剛正之氣

蘇轍大器晚成,曾任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他不僅有在朝中做官的經歷,也曾到地方任職,無論就任於何地何職,從不受外在環境的干擾,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不能改變其操守,涵養形成了他“至大至剛”的精神境界,令人稱道。

宋神宗繼位後,素來欣賞王安石才幹的神宗起用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為推行變法,特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管新法的制定與頒佈,蘇轍也在這個機構任事。王安石大膽推出了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措施,蘇轍對其推出的青苗法尤為不滿,他認為此舉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並將反對的理由告訴了王安石。當時,有的人見王安石正是春風得意之時,趨炎附勢,不敢違逆其意,但蘇轍選擇了直言不諱。後來他向朝廷上書《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並呈上《條例司乞外任奏狀》,請求外放。

這一年八月,蘇轍被貶出京城,任河南府留守推官,此後的十多年中,蘇轍大部分時間在不同的地方擔任學官、監鹽酒稅等品級很低的官職,又遭烏臺詩案的牽連,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至蘇轍47歲時,才出任歙州績溪縣令,擔任了一縣長官。蘇轍在績溪僅半年時間,深得百姓愛戴和擁護,地方傳頌著“蘇公謫為令,與民相從,社民甚樂之”。

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蘇轍得到重用,回到京城,就任右司諫,此後一路升任至尚書右丞。成為宰相後,蘇轍“吏事精詳”的治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南宋人何萬在《蘇文定公諡議》中評價,元祐年間,“朝廷尊,公路闢,忠賢相望,貴幸斂跡,邊陲綏靖,百姓休息,君子謂公之力居多焉。”可見蘇轍在元祐之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後,蘇轍又連遭貶謫。紹聖元年(1094年),蘇轍被貶到汝州,雖任職不到百天,但他勤政愛民,特別在發展地方經濟等方面做了許多事,在其離任時,送別的百姓嗚咽流涕,延綿數十里。

每到一地,蘇轍皆一心為民、廉潔奉公。他受孟子影響很深,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思想,關心民生,致力於啟發民智,破除迷信,治水治窮,大力發展經濟,可謂政績顯著。

蘇轍一生所上奏章150多篇,任諫官10個月就達74篇。在一次次被貶官之後,他始終懷揣憂國憂民之心,依然直言不諱地提出一系列政見和切中時弊的建議,這是其本性使然,堪為宋朝勤政為民、剛正方直的官員典範。

蘇轍: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為人養淡泊之氣

蘇轍一生宦海浮沉,歷經坎坷,但他時刻保持恬淡虛靜、忠直簡樸的品格,處逆境而渾然如常。

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在鳳翔任籤判的蘇軾到附近玉女洞遊玩,聽聞洞中一眼清泉喝後能延年益壽,便取來飲之,果然甘美異常。蘇軾想長享此美,便定期派衛卒前去取用。為防止侍衛作弊,他還特意做了“調水符”。怎料侍衛抵擋不住誘惑,常將水喝光再找河水代替。蘇軾發覺受騙又無人可說,只好給弟弟蘇轍寫信,慨嘆人心不古。蘇轍回以《和子瞻調水符》批評他:“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謾。渴飲吾井泉,飢食甑中飯。何用費卒徒,取水負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慮多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弟弟蘇轍提醒哥哥蘇軾慾望過多,反受其累,只有剋制慾望、潔身自好,才是真正的“無憂符”。蘇軾頓時羞愧得滿面通紅,從此不再取水。

蘇轍如此淡定守直,除了個人秉性之外,最主要是他對“多欲”的危害有著特別清醒的認識。

“養氣”本質上是個人稟賦、經驗閱歷的潛移默化,雖然過程似滴水穿石般漫長,然有“智慧之光”燭照其中,亦有“生命之火”燃於其間。蘇轍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憂,行乎夷狄,患難而不屈,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蓋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他將孟子的浩然之氣具體化為對富貴、貧賤、患難、生死、得失的正確態度,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

珠璣之光,照見未來。蘇轍在史書與文壇留下的背影,值得後人不時凝望與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