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2022-02-13由 小昭吟愛娛樂 發表于 農業

外廊什麼意思

公元1424年8月12日這天,對於鼎盛時期的大明王朝來說,是一個異常沉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在位於蒙古高原榆木川的明軍大營裡。明軍主帥,大明帝國的掌舵人明成祖朱棣,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朱棣的一生可謂是轟轟烈烈,他在位22年,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五次親征漠北,平定安南之亂,派遣鄭和六下西洋,樁樁件件都是彪炳千秋的大事。然而,作為人生大贏家,朱棣臨終卻是帶著遺憾離開的。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史料記載,當年在榆木川,彌留之際的朱棣滿眼悔恨,最後他拼盡全力說出了心裡話。他說:“夏元吉愛我”,說完這句話才嚥氣。夏元吉這個人是誰?他和朱棣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朱棣最終的臨終遺言會說到他呢?

話說朱棣駕崩三天之後,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接到密報了。當時他非常緊張,因為他雖然是太子,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但是,他還有一個實力強勁的對手也在惦記著皇位,朱棣生前最喜歡的另外一個兒子朱高煦。

自古皇權之爭,一子錯是滿盤皆落索,這就是朱高熾緊張的原因。當時留給朱高熾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那怎麼辦呢?形勢如此緊張的時刻,朱高熾卻令人意外地去了一趟監獄。他就幹什麼呢?釋放了一個人。當時他的親信認為,他這是去釋放楊溥,就是朱高熾的老師,之前楊溥被朱棣下了獄。

然而事實上,朱高熾最先釋放的不是楊溥,卻是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正是朱棣臨終之前提到的那個人夏原吉。兩代帝王,在自己人生的關鍵節點,都想起這個人來。這個夏原吉究竟何方神聖?說實話,夏原吉這個名字很多人肯定不熟悉。因為在明朝歷史上,夏原吉真的算不上風雲人物。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他什麼身份呢?當時他是一個戶部尚書,聽上去官不小,就是今天的財政部長。關鍵是他連內閣成員都不是,沒有進到行政中樞。根據史料記載,他也沒有什麼可以大說而特殊的傳奇經歷。履歷非常簡單,從洪武年一直到宣德年,歷經五朝,他都在戶部任職。

這麼一個人,為什麼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呢?原因就是縱觀整個明王朝,夏原吉都算是一個奇蹟。明朝總共是277年,換了127個戶部尚書。平均每個就是幹了兩年多,有的只幹了幾個月,但是夏原吉一干27年。

夏原吉當戶部尚書27年,竟然主要還是在洪武和永樂年間,這才是奇蹟的根源。在洪武時期,貪汙六十兩以上的銀子就要梟首就是砍頭。我們知道,朱元璋那是窮孩子出身,少年時歷經磨難,他最痛恨的是貪官汙吏。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不僅是嚴刑峻法,對於貪腐行為嚴加懲戒,還出臺了很多規定來防止貪腐。

比如說他規定:在職官員不得在任職地方娶妻納妾等等等等。但是由於太過嚴苛過猶不及,當時也出現了問題。就是在洪武年間,因為很多官員被殺頭充軍,而朝廷來不及補充,所以大量的官職沒人來做。也就導致了政務無法處理,怎麼辦呢?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朱元璋又出奇招,讓那些罪責較輕的人,戴著鐐銬去辦案辦事。那個時期,經常出現這樣的奇景:囚犯審囚犯。所以說,能在朱元璋手下幹過三年,那就是奇蹟。朱棣也一樣,這是一個崇尚暴力的主。因為貪汙或者辦事不利,被他懲治的官員數不勝數。可是,這個夏原吉竟然在洪武和永樂年間,一直掌管著戶部,這個直接跟錢打交道的部門。這簡直就是奇蹟中的奇蹟,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夏原吉,湖南湘陰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幸虧他的老丈人鄭菊隱,招他入贅做女婿,他才得以“力學養母”。此人一生最大的優點,那就是為官清廉。雖然從29歲起,就在戶部任職,跟錢糧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卻從不佔半點便宜。

朱棣在駕崩前一年,發動了他一生當中的第五次北征,也是最後一次北征。打仗打的是什麼?主要還是錢糧。由於接連辦了幾件大事,國庫有點空了。夏原吉又不願意把壓力轉嫁給百姓,便苦苦諫阻。可是,這就讓朱棣非常生氣了。龍顏大怒,一氣之下把夏原吉下了詔獄,還派錦衣衛去抄了他的家。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抄家抄出個什麼情況?到了夏原吉家裡,錦衣衛個個是目瞪口呆。因為他們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堂堂戶部尚書的家裡,只有布衣瓦罐。壓根就找不出一件像樣的東西,甚至發現戶部尚書,家裡面連個傭人都沒有。而這,就是夏原吉執掌戶部近30年而不倒的原因。

一個人一時不貪很容易,可是要一生都都清廉卻很難。但是夏原吉守住了自己的底線,當然,要想做到歷五朝而不倒,僅僅是為官清廉還不夠。有明君才能有名臣,才能夠有能臣。如果這個君不明不能夠識別人才,所有人才都不會發光都會被壓制。夏原吉是被誰發現?又是怎麼進入到戶部任職的呢?

發現他的人正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夏原吉23歲那年,經由地方官舉薦,來到京師國子監學習。而巧了,有一天朱元璋偶得空閒,突發奇想來到國子監,想看看那些在國子監唸書的學子們。可是,走進國子監發現裡面空空蕩蕩的。別的學生都不在,只有一個人正襟危坐在那,一絲不苟地抄寫文章,此人正是夏原吉。

就是這次偶遇,改變了夏原吉的命運。不久之後,朱元璋便欽點他,在宮中擔任文牘官,後來轉入戶部任職。而夏原吉的學識,很快就得到了時任戶部尚書鬱新的欣賞。在他的栽培之下,六年之後,夏原吉便升任戶部左侍郎。機會以及領導的提攜,只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步。位居高位而長期不倒,跟一個人的心胸和性格也密不可分。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咱們就拿同朝為官的大學士解縉來作對比,解縉《永樂大典》的主編撰,那是相當有才,號稱明代第一才子。而且他也不貪,但是解縉的結局卻沒能善終。因為他恃才傲物,性格張揚,夏原吉完全不同。據說,永樂皇帝上朝之前,經常會先把夏原吉叫到外廊,事先單獨就政事做一番溝通。這是什麼?這就是信任,你是我的心腹。而且這種信任,是別人無法替代的。但是,兩個人每次私聊之後,夏原吉沒有志得意滿的樣子,就跟沒事人一樣,從不表現出跟皇帝更為親近的樣子。

一個大臣要立朝,要想做事,先要把周圍搞得平靜。你要在這種智慧的舞臺上,來顯示你高超的智慧。如果你沒有這種智慧,你可能是在沒有實現你的理想之前,就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清廉有才外加低調,會不會就是夏遠吉擔任戶部尚書27年不倒的全部原因呢?還不夠。

永樂18年,北京的皇宮建成了,也就是現在的紫禁城。明成祖朱棣命令夏原吉,陪同太子朱高熾前往北京。當時朱高熾在南京,朱棣最喜歡的是次子朱高煦,對太子並不那麼喜歡。讓他去北京,只是按照禮儀規程辦事,所以臨行之前,他特別交待:你們慢慢走,不必急著趕路。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既然皇帝發話了,那就慢慢走。夏原吉就陪著朱高熾,一邊走一邊考察地方民情。結果這一路,他們足足走了三個月。按說三個月時間夠長了,可是誰能想到,三個月朱棣還是不滿意。當時朱棣很不客氣地責問:叫你們慢慢走,怎麼這麼快就到了呢?說實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夏原吉怎麼回答的呢?夏原吉的回答非常的機智。他說:太子思念父親,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就加快了趕路的速度。這可以看到夏原吉的老道,實際上他有一點心理學這方面的才能。他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他知道用什麼去打動朱棣。

還得有官場智慧,正是憑藉著非凡的官場智慧,夏原吉歷經了一重又一重的考驗。然而,大家肯定想不到的是,夏原吉一生當中最嚴峻的一次考驗,卻是發生在朱棣登基之初。夏原吉到戶部任職,是從朱元璋手上開始的。而朱元璋去世之後,接替皇位的是誰?不是朱棣,是建文帝朱允墳。也就是說,朱棣登基之前,夏原吉其實是建文帝的舊臣。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歷史有一個規律,往往是下一個朝就把上一朝的重臣,要麼是踢開,要麼是把你靜靜地擺在一邊,要麼就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結局。眾所周知,永樂皇帝朱棣,是透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上搶來的皇位。當時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朱允炆的舊部。

作為建文帝的舊臣夏原吉,朱棣為什麼卻要起用夏原吉擔任戶部尚書呢?掌管永樂朝經濟命脈這是。而作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夏原吉,為什麼最終又選擇為朱棣做事了呢?背後的原因,史料當中沒有記載。但是學者研究認為,夏原吉和朱棣之間,應該有過一次談話。而可能就因為這次談話,改變了夏原吉對朱棣的看法。

孔夫子教導讀書人,說是道不同不足以謀。我可以給帝王服務,但是如果這個朝代要是不符合我的想法,我乘桴浮於海我去玩去了,我不跟你合作。那我出來幹事為什麼呢?為天下百姓,不是為哪一個皇朝。這應該才是,最初夏原吉對於朱棣作出妥協的原因。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當然了,朱棣看中夏原吉的是他的品性。可是,對於夏原吉是不是能夠真的理解他支援他,其實朱棣心裡並不是非常有把握。在這中間,他們互相有過試探,那麼怎麼試探的呢?

夏原吉升任戶部尚書之後,朱棣交給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浙西治水。當時吳淞江發大水,這是一件關乎百姓生計的大事,這便是朱棣對於夏原吉的一次考驗。朱棣是在對夏原吉的才能有這種信任,當然夏原吉的廉潔這一點,他的辦事的勤勉,他的工作作風這一點,朱棣他很放心。夏原吉的能耐,朱棣也放心。是不是還包含著朱棣的一種期待?我把你放出去鍛鍊一下。

根據史料記載,浙西水患一直治理不力。而且建文帝時期,甚至沒有關於浙西水患的記載。浙西治水的背後,其實還有朱棣另一層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他要透過這件事情告知天下,我比建文帝更強,我比他更適合這個皇位。對於這一點,夏原吉當時並沒有想得太多。當時他只是以一貫的勤勉,兢兢業業地做事情。但是後來有一件事情,卻讓夏原吉意識到自己可能小看了一個人。他小看了誰?皇上朱棣。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那天,夏原吉正在浙江,在治水的工作當中。突然有人給他送來了一堆水利書籍,是朱棣派專人給他送來的。夏原吉當時很納悶,我不缺水利書籍,幹嘛要給我送書來呢?胡思冥想之後,夏原吉最終明白朱棣賜書的真正用意。朱棣因為帶著一個篡位的包袱,所以他在很多行事上,要做得更加極端,更加果決一些。所以他要竭力表現出來,自己是一個能幹的帝王,他一定要有後世留名。

最終,夏原吉效仿大禹治水,導三江入海的辦法,一舉根治了江南水患。同時他也開始明白,他輔佐的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為之君。很快就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朝貢賦稅勞役等制度,並且這些制度都非常的簡便易行,為明代初期著名的永樂盛世拉開了序幕。在隨後的20多年裡,夏原吉究竟做了什麼?最終讓他成為了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大管家呢?

事實上,朱棣的大名,之所以能夠彪炳青史。也正是因為夏原吉這個幕後功臣,為什麼這麼說呢?朱棣登基以來,一直有一塊心病,他最怕世人說他皇位得來不正。所以,他一直非常勤勉想幹大事。不可能心理上有一些原因,他是不該當皇帝,他就比別人幹得好,一定要當個好皇帝,當個有作為的皇帝,朱棣和唐太宗都是這種心理。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朱棣的一生確實做成了好幾件大事,而且這些大事,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之大。就拿編修《永樂大典》來說,《永樂大典》全書是22937卷11095冊,大概3億7千萬字。《永樂大典》是集中天下之書,把天下的各種各樣的書蒐集起來,然後把它歸集,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個類書應該稱作是當時中國的大百科全書,它比後來《大英百科全書》誕生要早兩三個世紀。

為了修訂《永樂大典》,朱棣投入很大的成本。購買圖書近八千種,動用人員2000多人,前後總共花了六年時間。這得要多少錢呢?說實話沒法算,也算不清楚。說一項算得清楚的,永樂年間鄭和六下西洋,要知道鄭和下一次西洋所費白銀大概需要600萬兩。什麼概念?這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支出的兩倍,而且還不包括造船和修船的費用。造一艘寶船需要多少錢?鄭和的寶船,那是世界上最早的萬噸巨輪,它比哥倫布航海的旗艦足足大了100倍。今天要仿造一艘這樣的寶船,造價得上億人民幣。

還有平安南征漠北,軍費也是不計其數。錢找誰要?找夏原吉要。然而,雖然開支巨大到讓人覺得眼暈。史料卻記載,耗費以億萬計而國用不絀,就是說都應付過來了。這其中的難度可以想象,夏原吉殫精竭慮,耗費了多少心血。可以說,沒有夏原吉,就沒有朱棣的名垂青史。他們之間就是這麼一層關係,夏原吉是朱棣堅定的支持者,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當然,也有人說未必。

當年鄭和從西洋回來,夏原吉曾經幹過一件事情,他把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胡椒、蘇木等之類的物品,摺合成月俸發給了官員。後人普遍認為,夏原吉這麼做,意思就是說國庫沒錢了。錢都被鄭和用去下西洋了,這是他對於朱棣派鄭和六下西洋的抗議。

可是,事情真是這樣嗎?有人認為不一定,為什麼呢?因為鄭和從國外帶回來的很多貨物,不少人藉機倒賣還發了財。而且國庫也因此多了很多收入,所以以實物發工資,只是夏原吉將貨物轉賣到民間的一種方法,他這是在為國家理財。

他是大明的管家,兩代帝王在關鍵時刻都會想到他

夏原吉也對於朱棣的執政理念有認同,如果他不同意,他開始就反對鄭和下西洋不給錢。無非就是被罷官,他肯定認同了。當然,在有些事情方面,夏原吉也並不是唯皇帝命令是從,他有他的原則。

當年浙西水患平定之後,有人提出:趁河水氾濫淤肥成田,可以讓百姓立即開荒耕作。當時朱棣非常高興,讓戶部立即執行。可是這個命令,卻被夏原吉給勸阻了。為什麼呢?他認為:因為水患,百姓已經疲憊至極,不宜加派勞作,而且當時已經過了耕種時間,強行開荒於國於民都不利。

達則兼濟天下,兼濟天下這不是為皇帝一人的,就是為國家服務。國家實際上是老百姓撐起來的,所以他所幹的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見他的出發點。他總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從這樣的角度出發,然後去輔佐皇帝。這就是夏原吉的為官原則,當然,他更理解朱棣的理想,並且願意為之奮鬥。

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遷都。當年朱棣遷都,多少人反對?因為當時南京的明皇宮,無論是規模還是精美程度,和今天的北京故宮相比,那都毫不遜色,可是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呢?當時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因為朱棣常年生活在北京,那時叫北平,對於南京的氣候和飲食不適應。

還有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加強帝國北方的防衛。為了更有效地遏制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所謂天子守國門,即始自朱棣。但是事實上,這種說法也是錯的。明長城,今天它最重要的功能是旅遊供人參觀。而在冷兵器時代,它是中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防衛工程。但是在明朝,除了在位時間極短的幾任皇帝之外,只有朱棣沒有修長城。為什麼?

朱棣北方沒有防線和國境,國境在哪裡不知道。因為朱棣認為,那都是中華的領土,都是大明的疆土。所以朱棣要定都北京,他希望的是親自肅清北元的殘餘勢力,統一大漠南北。可是,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理解朱棣的抱負,然而夏原吉卻從心底裡,認同了朱棣的想法。

修建紫禁城,先後歷時14年,所費錢糧不計其數。作為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壓力無法想象。但是他一直咬著牙,想盡辦法保障紫禁城建設的開支用度。這才有了朱棣在位20年,五次進擊漠北的壯舉。當然,朱棣第五次出兵,夏原吉是反對的。一來是因為連年征戰,的確給百姓增加了不少負擔。二來則是朱棣已經60多歲,身體大不如前。

在夏原吉看來,朱棣要有個三長兩短,對於國家的走向將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可惜的是,朱棣直到臨終之前,才終於明白夏原吉的良苦用心。因此,也才有了那句:“夏原吉愛我”的最後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