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打破粳粳雜交“禁區” 馬榮榮:我喜歡寂寞 喜歡科研

2022-02-06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農業

秈粳雜交超級稻甬優78602斤多少錢

打破粳粳雜交“禁區” 馬榮榮:我喜歡寂寞 喜歡科研

馬榮榮在田間吳珍供圖

中新網寧波11月26日電 (方堃 吳珍)水稻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有六成以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吃飽飯,這一樸素的願望曾是中國幾代人追求的夢想。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水稻育種史,從高稈水稻到矮稈水稻,再到雜交稻、超級稻,提高產量一直是首要目標。

1981年,馬榮榮以優異的成績於浙江省寧波地區農校中專畢業,主動要求到寧波市農科所工作(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前身),被安排到雜交粳稻育種組,自此開啟了40載躬耕歲月。

40年來,馬榮榮心無旁騖,帶領團隊專注於雜交水稻研究、應用和推廣工作。在稻作故鄉浙江寧波,以馬榮榮為首席專家的寧波雜交水稻育種創新團隊破解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直接利用的世界難題,率先育成秈粳雜交稻,為中國高產雜交水稻培育開闢了一條新路,並先後育成“甬優”系列雜交水稻組合78個,向中國12個省市累計推廣面積達6000餘萬畝,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貢獻。

打破粳粳雜交“禁區” 馬榮榮:我喜歡寂寞 喜歡科研

馬榮榮回辦公室分析田間觀察記錄情況 吳珍供圖

“草根”破世界難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稻作育種界經歷了一個20多年高峰之後的低谷。在中國4。7億畝糧田中,秈稻區和粳稻區大致為六四開,超級雜交秈稻育成,袁隆平在國內外贏得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美譽。而雜交粳稻的育種卻因純度不高、增產優勢不明顯而難以為繼。

很多專家對雜交粳稻的可行性表示懷疑,甚至斷言粳粳、秈粳雜交“此路不通”。中國國內許多地方的水稻育種機構先後停止了雜交粳稻研究專案,寧波市科技局也打算終止早在1988年立項的“雜交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

那是1996年夏天,馬榮榮獲知這一訊息後,立馬拿著厚厚的一份課題書,找到上級有關部門,將相關負責人和專家組請到試驗田,指著一株株稻穗介紹粳稻雜交和秈粳雜交研究的進展情況,當場主動請纓,願意主持該科研專案,並立下“軍令狀”:保證在5年內育出增產10%的雜交粳稻。

馬榮榮立下“軍令狀”背後,是一支近乎“草根”隊伍——寧波雜交水稻育種創新團隊。

2000年,雜交粳稻“甬優1號”誕生,這個團隊打破國內頂級水稻專家認為難以實現的“禁區”,成功育成雜交粳稻品種,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比照增產10%以上的稻種,當年在浙江省推廣了20萬畝。

2005年,破解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直接利用的世界難題,率先育成秈粳雜交稻,為中國高產雜交水稻培育開闢了一條新路。

10多年來相繼育成17個甬優系列雜交水稻新組合,累計推廣面積1250萬餘畝,增產稻穀8億餘公斤,產生經濟效益18億元人民幣。以馬榮榮為首的這支“草根”團隊,突破了世界性育種難題。

“這很了不起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這樣稱讚寧波雜交水稻育種創新團隊繁育的“甬優”超級稻。

打破粳粳雜交“禁區” 馬榮榮:我喜歡寂寞 喜歡科研

馬榮榮(右一)和科研團隊核心成員 吳珍供圖

“我喜歡寂寞 喜歡科研”

培育一粒性狀優良的水稻種子,需要多久?——至少17年。

保持系需經七至八代的自我改造,培育過程至少4年;將保持系與不育系的細胞質結合,成為新的性狀更優的不育系,轉育過程得花6年;在海南南繁基地用產生雜交優勢的父本恢復系與不育系測配,再將種子帶回寧波種,看結實率、優勢、抗病性、米質等表現,又得1年;在南繁基地篩選優秀的恢復系與不育系複測,再帶回寧波觀察,再1年……

這17年中,馬榮榮和他的團隊要做的,就是日復一日地仔細觀察、記錄、試驗、分析各種資料。研究雜交水稻的日子,單調、枯燥、寂寞,不斷地挑戰著人的耐心、韌性,考驗著人的意志力,衝擊著理想和價值觀。

而馬榮榮卻說:“我喜歡寂寞,喜歡搞科研。每天去田頭,早出晚歸,已經是一種習慣、興趣,一天不去,心裡會感到難受。”從種子發芽開始,觀察記錄研究每一株水稻,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傾注了馬榮榮無比深情的愛和期待。

在馬榮榮的辦公室,層層疊疊20多個櫃子裡裝滿了上萬本各種記錄本。有點像薄薄作文字的《田間記錄本》,出芽、光、風、溫度、雨水、施肥、除蟲,株高、整齊度、抗倒性……他一年能記滿四五十本。

馬榮榮告訴記者:“對水稻育種有興趣,可能苦也是一種甜;沒有興趣,再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苦。科研就是用一生來賭你的方向對不對。再憑著興趣與執著,加上團隊合作,才有可能迎來成果。”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幾十年的心血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截至2021年10月,馬榮榮帶領團隊先後育成雜交水稻組合78個。其中,甬優6號、甬優12、甬優15、甬優538、甬優2640、甬優1540和甬優7850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秈粳雜交超級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