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人融山水 築㘰圍田 “㘰”字初解

2022-01-29由 隔夜的茶水 發表于 農業

圩田的讀音是什麼

處在太湖西南岸的長興縣,縣境的南、西、北均為丘陵山區,中東部偏低,並以扇狀向東部太湖舒展傾斜。“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是宋末元初詩人表元以詩句對太湖西南岸山水的表達。

人融山水 築㘰圍田 “㘰”字初解

長興縣合溪水庫

㘰含蓄著長興山水環境的自然特徵,更演繹著亙古千年的長興歷史文化。長興人稱作的“㘰”,以㘰堤阻水,㘰門(現稱水閘)、㘰涵節制水源,㘰內河港貫通水流,使㘰內農田拒旱澇,保收成。這同《辭海》中解釋“圩田”的概念大同小異。“圩”字有兩種讀音,一念(wéi)二念(xū),長興人把“圩(wéi)”讀作(yú),稱作“㘰(dǒu)”,也有稱為“㘰圩(yú)”“㘰堘”的。明代出生於長興縣洪橋鎮顧家潭曾官拜刑部尚書的顧應祥,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四十年(1561),為家鄉纂修《長興縣誌》,此縣誌簡稱《顧志》。其史志載:“井田之法雖廢,而江南田土各有疆界。吾邑之田內在汙下及當水之衝者,必有圩岸圍之,如鬥之狀,其名曰:㘰。”這是長興地方史志對長興的“㘰”的明確解釋。“鬥”為古時候盛米之器,而用土築堤,圈田產糧,以圖民生,稱之謂“㘰”,應贊長興先人效倉頡造字之法,對地方文化的創見難能可貴。

人融山水 築㘰圍田 “㘰”字初解

長興縣虹星橋鎮

中國農耕史上,以土築圩屯田,推進了中國農耕社會發展,這是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抗爭之果,是中華農耕社會發展,這是中華農耕文化中的瑰寶。長興的㘰也是太湖流域築圩屯田的產物,可是在現代漢語字典上卻查無“㘰”字。有學者認為,有什麼樣的地方環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經濟和文化。如此推斷,長興人把“圩(wéi)”稱作“㘰”也就順理成章不難理解了。到如今,長興縣涉及有“㘰”字的村名還保留178個,由此可見㘰在長興的影響至深至廣。

人融山水 築㘰圍田 “㘰”字初解

長興縣泗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