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2022-01-24由 無炎生物 發表于 農業

過度生長什麼意思

原創: 健菌兄 無炎生物 1月27日

健菌兄上一篇文章給大家介紹說:

1、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腸道菌群和他的健康密切相關,小到體重和活力,大到糖尿病、抑鬱症、甚至是癌症等等。

2、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膳食纖維可以調節腸道菌群結構,幫助有益菌的生長。

3、所以,為了健康,要多吃膳食纖維。

於是有朋友不開心了,問我為嘛不同時說說益生菌?畢竟人家是活生生的菌啊,既然調控腸道菌群可以治病,那直接吃有益菌唄,多簡單粗暴直接!

我思前想後,

雖然益生菌爭議如此之大,牽扯的利益盤綜複雜,但為了科學、為了健康,還是應該說一說。

當下益生菌的產業已經火得不要不要的,

從最常見的酸奶和乳酸菌飲料等食品、到益生菌保健品,以及臨床用益生菌製劑。

我們聽說了太多的益生菌的功效,大到讓你健康長壽,小到維持腸道通暢等等。

終於,當益生菌火到關係公共衛生了以後,科學家們開始盯上了益生菌,

這幾年來關於益生菌的研究開始呈指數上升,有關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爭議也開始浮出水面。

一、哪些證據和結論可信?

在介紹益生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爭議之前,健菌兄想先介紹下

醫學研究中關於證據等級的分類和可信度: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從上圖可見,專家的一人之言最不可信,而隨機對照實驗則是可信度最高的。

也就說,放到益生菌這個問題上,專家怎麼說其實不頂用,別人的成功案例也不頂用。

唯有臨床上的隨機對照實驗才能說明益生菌是否有效、是否安全。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一種對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某種療法或藥物的效果進行檢測的手段,特別常用於醫學,生物學,農學。隨機對照試驗的基本方法是,將研究物件隨機分組,對不同組實施不同的干預,以對照效果的不同。具有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臨床試驗設計、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偏倚,平衡混雜因素,提高統計學檢驗的有效性等諸多優點,被公認為是評價干預措施的金標準。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二、益生菌的臨床RCT結果如何?

過去兩年益生菌相關的隨機對照實驗全球報道了上百項。

其中有一些取得了正面的結果,

比如17年印度報道使用植物乳桿菌和低聚果糖聯合施用能預防兒童敗血症

[1]

但總體上還是禁不住RCT考驗的居多,甚至原來在既往經驗中有用的菌株當放大樣品量進行研究時也被推翻。

例如當下廣泛使用的益生菌短雙歧桿菌,15年《Lancet》上報道說其三期多中心臨床實驗上最終證實短雙歧桿菌BBG-001對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和晚發性敗血症

沒有預防作用。

17年兒科學雜誌《Pediatrics》一個月內刊發了兩篇大名鼎鼎的LGG和BB-12的RCT研究,

結果又有兩株益生菌被推下神壇:

1,BB-12+LGG無法減少入托嬰兒的缺勤和感染

[3]

2,出生6個月內攝入LGG無法預防嬰兒溼疹和哮喘

[4]

說實在的,健菌兄很希望這兩項的研究結果為正,健菌兄家兩孩子無一例外小時候都是倍受溼疹煎熬,老大這個冬天因為反覆感染也沒好好上幾天幼兒園。

所以,直接靠口服補充益生菌到底有沒有用?

不能說沒用,但也絕不能說有用。而且即使是有用,為什麼有用、是什麼作用機制也存在很多空白。

也就說,想靠直接吃益生菌來養生?emmmm……

三、益生菌甚至可能有害

關於益生菌,不僅是吃了可能沒用的問題,甚至還有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對一些人體是有害的。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而且,爆出來的有害性很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關於有害性的研究存在大量空白

——目前已有的臨床實驗把安全性納入考量和研究的情況並不多,384項單獨或聯用益生菌的RCT中,98%都沒有涉及不良事件資料

[5]

也就說,科學上過去認為的益生菌可能並不是“有益”的——科學結論正在不斷革新。不僅如此,益生菌在直接使用的過程中也可能是“有害”的,而這個有害性具體是怎樣的、到了什麼程度,依然在黑匣子裡。

說兩個直接報道有害性的:

早在2006年,《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就報道過一項85例乳酸菌菌血症的樣品分析結果,其中分離出的乳酸症包括了鼠李糖乳桿菌、發酵乳桿菌、乾酪乳桿菌等耳熟能詳的的益生菌。此外,其中46例鼠李糖乳桿菌中分出22例大名鼎鼎的益生菌菌株LGG;而更要命的是這些菌普遍攜帶耐藥基因

[6]

——

這些“益生菌”不僅致病,還影響人體的服藥效果。

另一項研究表明,長期服用益生菌可能會導致腦霧和脹氣:不名原因的腹脹、腹痛患者中,多數人在長期服用益生菌,並且這些患者68%的發現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7]

很多研究都表明,益生菌不適用於腸道功能脆弱的人群。

四、紛紛擾擾的結論是為什麼?

益生菌牽涉到潛在巨大經濟利益,於是臨床實驗越來越多,很多臨床試驗看起來都獲得了設想中的效果——證明益生菌是好的。

這個現象怎麼解讀?

健菌兄的回答如下:

1、很多臨床試驗都有商業資金支援,實在難擺脫

利益傾向性

的嫌疑——拿了人家的錢,總要為人家辦點事;

2、不少有關益生菌的臨床實驗僅納入數十人,

資料量不夠

(藥物的上市前臨床研究往往已經經過上千例試驗,隨訪數年),結果不具有參考價值;

3、很多益生菌臨床實驗安排在泰國、菲律賓等管制漏洞較多的國家和地區,

可信度存疑

(不是地區歧視,實在是善於鑽漏洞的“聰明人”太多)。

此外,關於益生菌,還有以下問題需要科學家去研究、去回答:

1、益生菌種類繁多,對某個具體功能,究竟是哪個屬、哪個種甚至哪個菌株有效?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研究,但是還遠遠不夠。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菌群從分類上來說,從大到小的分類為別是:門,科,屬和種,而菌株是指同一個菌種下的不同菌株,好比擁有同一對父母的不同兄弟姐妹。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2、明確的菌株對應某個具體病症有效?什麼情況下有效?有效到什麼地步?作用機制是什麼?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18年8月,《Cell》連發兩篇益生菌文章探討益生菌個性化干預,而這些問題的理清是個性化的基礎

[8][9]。

益生菌,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最新科學解讀

3、哪些菌株是安全的,安全邊際和適用範圍是什麼?——很有可能同樣一個菌株,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以上只是科學問題,益生菌的實際運用中還有諸多工程問題,健菌兄在這裡嘗試列舉一二,益生菌從業者們輕拍:

1、益生菌的菌株問題:

活的益生菌會自行繁殖,那如何確保同樣的菌種在繁殖過程中始終出產同樣的菌株?

因為細菌繁殖速度很快,導致了同一菌株生產的子代的遺傳差異特別大,複製突變遺傳差異、菌種保藏和建庫等問題,則會導致同一菌株的生產用菌株性狀發生分離。

換個更直白的說法,

就是爸爸的兩個兒子差別特別大,兒子的兒子也有差別,這種差別累積起來會大到兩房兄弟的子孫根本不像同一人的後代,那功能和作用就更不一樣了

,生產用菌株不同細菌間的最終差異比例可以大到比人和大猩猩還大。

到目前為止,高階益生菌菌株業內還是認可杜邦等國外企業。

2、生產工藝問題:

很多乳酸飲品總是宣稱活菌數多少多少,能活著進腸道。但,

生產出來以後是不是還活著?以及能不能活著進入人體的腸道並居住下來?

這都存在很大的疑問。

3、配方問題:

不少益生菌廠商跟使用者說:你看科學研究說A菌有A作用,我這裡面有,所以我能實現A功能,B菌有B作用,我這裡也有,所以我還能實現B作用。

但是!A和B一定能互相配合嗎?會不會兩個菌打架導致什麼作用都發揮不了,甚至還給人體搗亂嗎?——這在術語上叫做菌群的競爭抑制。

五、最後是健菌兄的小建議

對我們消費者來講,益生菌食品吃著好吃、吃著開心就好。

真想腸道健康,不如科學地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雞鴨魚肉。

當這些食物進入到消化道內,它們會成為所有腸道菌群的培養基。在整體生存空間和營養都非常有限的調節下,當膳食纖維促進一部分有益菌群生長時,另一部分菌群的生長一定會得到抑制。

所以綜上,吃益生菌不如吃食物裡的膳食纖維或者益生元(膳食纖維的一種,益生元是有益菌的糧食)——不僅安全有效,而且還便宜。

至於益生菌,讓子彈再飛會好嗎?

參考文獻:

1,A randomized synbiotic trial to prevent sepsis among infants in rural India 2017-08-16 DOI: 10。1038/nature23480

2,Bifidobacterium breve BBG-001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2015-11-25 DOI: 10。1016/S0140-6736(15)01027-2

3,Probiotics and Child Care Absence Due to Infectio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17-07-03 DOI: 10。1542/peds。2017-0735

4,Early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for Eczema and Asthma Pre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17-08-07 DOI: 10。1542/peds。2016-3000

5,Harms Reporting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Modifying Microbiota: A Systematic Review 07-17 DOI: 10。7326/M18-0343

6,Lactobacillus Bacteremia,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85 Blood Isolates 2006-03-01 DOI: 10。1086/500214

7,Brain fogginess, gas and bloating: a link between SIBO, probiotics and metabolic acidosis 06-19 DOI: 10。1038/s41424-018-0030-7

8,Personalized Gut Mucosal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to Empiric Probiotics Is Associated with Unique Host and Microbiome Features 09-06 DOI: 10。1016/j。cell。2018。08。041

9,Post-Antibiotic Gut Mucosal Microbiome Reconstitution Is Impaired by Probiotics and Improved by Autologous FMT 09-06 DOI: 10。1016/j。cell。2018。08。047

往期精彩回顧

瘦!用膳食纖維消滅“胖菌”(最新代謝研究)

重新定義健康:你的腸道菌群和你

前沿科學和實驗告訴你,我們究竟為什麼會胖?

測了一輩子血糖,原來都測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