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詩詞談:怎樣營造詩詞的意境

2022-01-20由 詩文社 發表于 農業

營造了什麼意境

【本期講師:塵封過往】

大家晚上好,上次我們學習了平水韻,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怎樣營造詩詞的意境》

記得第一次我們交流時我曾經講過意境的內容,因為時間限制,那次只做了簡單介紹,那麼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再深入地做一個探討。

我們進行詩詞創作或欣賞時,意境常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衡量標準,那什麼是意境?它如何產生?如何表現?在詩詞中有何作用?

我們又該如何去感知和體會以至於營造意境呢?

詩詞談:怎樣營造詩詞的意境

意境,就是情與景、心與物的融合統一的藝術形象,或者說是主觀感情(意)與客觀物象(景)的有機統一,是從本質上反映出的真實圖景。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美的境界。

以意蘊、情趣取勝。

概而言之,含蓄、生動、傳神等諸多表現技巧都有意境的影子。

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意境是客觀與主觀相熔鑄的產物,是情與景的結晶。具體來說,意境的構成必須具備兩大元素,就是意和境,或者說是情和景。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景物或生活,屬客觀範疇;

而意是作者或讀者對客觀景物或生活所產生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或讀者主觀意識的再創造,屬主觀範疇。

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在詩詞中表現為情景交融,此謂之意境。

意境好的作品,像鳥語花香的公園或者景色優美的山川,讓人百看不厭,甚至因為回味無窮而讀誦成癮。

創造意境即便算不上是填詞作詩的不二法門,也應稱得上是一條通向詩詞王國的康莊大道。守望意境是一樁值得嘗試的事情。

王夫之曾說:“情景名之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說:“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思是說,在詩詞的意境中,寫景是為了抒情,是化景物為情思,也是化情思為景物,而不是機械的去模仿、描摹自然。

現在有不少詩詞作品,文筆絢爛奪目,描寫花團錦簇,

但是除卻這些美麗的外衣,內容空無一物,全然是為寫景而勾描,求細微而筆工,不知取捨,面面俱到。這其實是缺乏意境的一種表現。須知意境是詩詞的靈魂,沒有意境,宛如木雕泥塑,

儘管文繪斑斕,色彩絢麗,但沒有一絲活的氣息。

意境,應該是作者創造出的一種新境,是作者在心中經過過濾、濃縮、昇華、提煉後的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態的綜合體。

以下舉例說明: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就很好的體現了詩歌的意境美。

大家都知道,這首詩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突然遇赦返鄉時所作。而在詩中無一字直接言情,都是景物的描寫,卻又無一字不在言情。

頭兩句借絢麗的晨景寫出了作者出發前的歡悅心情,三四句借舟行之迅速反襯出作者急切思歸的情感。

第三句中寫到猿啼,而自古以來猿啼給人的應該是淒涼悲婉的感覺,但是由於作者心情使然,也給塗上了一層歡快的色彩。全詩皆為景物描寫,但是作者遇赦後那種歡快、振奮、急切盼望與家人重聚的心情早已瀰漫、溶化在景色中去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真是極為精闢!

至於“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觀點。正如王國維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那是積極入世的思想,

典雅例子莫過於“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等等。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這明顯是出世之人的思想。

其典型例子如: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等等。

談過了意境之為何物,再來說說意境的形成。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礎。

這裡所說的境,不僅僅指直接喚起情感的具體景物,

如《早發白帝城》中的“彩雲”、“猿聲”、“輕舟”、“萬重山”等等,

而且還包括與這些景物相聯絡的整個生活,我們習慣稱之謂生活背景,

如李白從流放到忽然遇赦等等。

正因為有了特定的生活背景,才賦予了具體景物的審美意義。情感是由特定生活背景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所以說境是基礎。脫離了境,就脫離了生活中的形象,情與意就無從產生,與無從寄託。

劉熙載《藝概》中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也。”

我們在欣賞詩詞作品時,一定要對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有所瞭解(也就是“境”所包含的內容), 才能比較正確、全面的理解詩詞的美。

在詩詞的創作中,作者往往自覺或不自覺的已將一些背景資訊透露出來了。

如杜甫《登高》詩,但憑結句“潦倒新停濁酒杯”中“潦倒”二字,作者的心境、背景便一切洞然了。

而前人的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創作有起到了極好的借鑑作用。

境是意境的基礎,但是在意境中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意。這又是為何?

因意雖自境中產生,但是詩詞藝術中所出現之境(景物、事情等),並非生活中自然形態之景,

這裡說的“境”指的是“情中景”、“意中景”,

既是喚起作者特定情感之景,是在其特定情感支配之下,經過提煉取捨所創造之“景”。

作者的“意”對自然特徵的選擇、提煉起著潛在的指導作用。

正因如此,所以詩詞中的景往往以洗練、含蓄之態,予人強烈的情感震撼。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傖然而涕下。”。

因作者心懷天下,壯懷激烈,卻懷才不遇,故而登臺遠眺,追古撫今,筆下所選之景唯“悠悠”之“天地”也!寥寥數語,氣勢渾闊,震耳欲聵。

意是主導,肯定了主觀因素在意境形成中的作用,但不等於說意是意境產生的源泉。

意境的產生要有生活基礎,這是前提,見景生情,再緣情取景,這是一首詩詞作品在構思佈局中情景的互動作用,然後在作品完成時才能寓情於景,達到藝術形象的情景交融。

分析了意境的形成,那意境在詩詞中的具體表現方式是什麼?它又是如何產生藝術的美感的呢? 歸納有四

一、意境具有生動的形象。

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實美中的精髓,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徵,經過情感的過濾,複雜的東西都被過濾掉了,剩下的富有詩意的特徵,自然會引起人的美感。

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春天優美的景象;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秋雨後山間動人的一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邊塞雄渾之美的高度濃縮,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寒秋的淒涼之美等等。

二、意境中飽含作者的情感。

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為形象中寄託了作者的感情,

形象成為作者情感的化身,形象與情感高度統一,形象、景物為情感服務,作者根據情感需要再對其進行取捨、集中、誇張以至變形。

如“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表現了作者傲然貞潔,頑強不屈的高風亮節;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正是為了表現作者愁緒之深,所以用上“三千丈”的誇張也不覺其謬,讀來蕭蕭白髮,宛然在握。

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則體現了踏青祭祖人的無限惆悵和悲涼。

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藝術表現技巧。

意境是一種藝術的加工和創造,而技巧則是實現創造的手段和本領,透過嫻熟的文字駕馭功力,巧妙的佈局構思,才能達到詩詞中情景交融的藝術美。

再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把春天的熱鬧景象和主人翁愉悅的心情刻畫得生動、形象、鮮明之極。

四、意境中的含蓄能喚起讀者的想象。

梅聖俞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意境中的含蓄,能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最少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抓住關鍵,給讀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間,就象中國畫中的留白,令人回味無窮。

如戴復古《柳稍青-岳陽樓》“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至今”。短短十二字間,俯仰古今,感慨萬千。

晏殊的“當時供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木蘭花》)則是餘味無窮,除去對故人的懷念外,更是對世路艱險的深刻感受和體味,這一點讀者不仔細思考是不能體會到的。

總而言之,意境應該是詩詞作品的靈魂所在,有了有優美的意境,詩詞就具有了靈魂,其生命力就強,其影響就會十分深遠。

反之,沒有好的意境,詩詞作品也就僅僅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就沒有生命力,也就不會讓人喜愛,不會產生好的影響了。

那麼我們怎麼來營造意境呢? 要營造完美的詩詞意境,應循以下途徑努力。

⑴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不斷提高自身境界。

王國維曾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人間詞話》第57則)

沒有讀書,沒有遠行,有什麼真知灼見而言?所以這是必須的,首要的。

為詩詞者的天賦不可否認,但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

對自然界的認識之所以“真”而又“深”,是因為透過學習書本知識或者實踐,有了間接或者直接的知識,有了知識就能更深入的洞察自然界。

人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只有改造自身才能蘊天地之精氣提高自己的境界,以系統論的思維把握當今與未來。

王國維還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人間詞話》第26則)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熟知了。而這既是一種奮鬥過程,也是修養過程。

那麼達到第三種境界,成就了大事業、大學問是否就終止了呢?

顯然不是,因為宇宙是無限的而且處於永遠的變化之中,人類的認識是無止境的。

因此營造詩詞意境只能是相對的完美,不可能是絕對的完美。我們應該力爭達到更好而不是最好

⑵以“童心”、“赤子之心”道他人之不曾言、不敢言,攝取“真實”而富有想像空間的意境。

所說的都是“意在筆先”,可見立意之重要 李煜、納蘭性德的詞都體現了這個原則,其創作風格婉麗悲壯,觸景生情,‘情’勝兼‘景’勝,一切‘景’語皆‘情’語。

所謂‘真實’也在‘似與不似之間’,妙在傳神。真性情才能才能寫出好作品,此言不虛

⑶根據所要營造的意境,選擇體裁筆法。

不管據命題而寫,還是贈答、和詩、憑弔、傷時、題壁擬或偶興而發,均應選擇適合的體裁與筆法圖寫意境。

計有如下數則:

①一般而言,詩言志,詞抒情,視體材而定之。

這是據我國詩體演進產生的趨勢而言,並非絕對。詩詞都可抒情或者言志,或者既言志又抒情。

②近體詩要重視格律,

特別是首句的氣勢、頷聯與頸聯之對仗。

所謂‘凡作近體,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使一關未通,非佳句矣。’(明謝榛。《四溟詩話》。

已經把創作的要點講得很清楚了

③詩詞應神韻如一,

明陸時雍曰:‘詩之佳,拂拂如風,洋洋如水,一往神韻,行乎其間。’(《詩鏡總論》)神聚而色澤生,韻貫而‘境’自妙。講的是作品必須重視神韻 ,也就是氣質,境界

④一首詩中有一句意象獨出或富有哲理的詩句,則全篇生採。

我寫作一向都是這樣,若沒有奇妙精煉之語,我寧肯不寫

在我的每一首作品中都力爭做到有這麼一兩句好句,才使得作品有可讀性

⑤‘詩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尋,興情即是。’(《詩鏡總論》)

也就是說好詩自在頓悟,形式應為內容服務,體裁因意而擇。 沒有深刻感悟也是寫不出好作品的,營造意境,歸根結底要靠字、詞、句、篇來完成,

只有熟練掌握格律和足夠的詞彙量、具備細緻的觀察能力、融入真實的感情而有所寄託,以及使用精煉的創作手法,才能最終完成意境優美的詩詞作品,

在此我希望朋友們都加強學習,增加自己的修養、學識,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