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蘆花盛後拾窪忙

2022-01-18由 今日滄州 發表于 農業

割捆機小型的多少錢

記者 尹超 攝影 陳雷

12月10日10時,霧氣漸消,走在南大港溼地的小路上,靜謐中夾雜著鳥鳴,河面一層薄冰,扔一小塊兒土疙瘩,就都碎了。10萬畝蘆葦浩浩蕩蕩,初時飛花似霧勝雪,此時冬葦賽金。

前段時間,南大港溼地首屆“蘆花節”落下帷幕。這場以花為媒的盛會,會四海賓朋,聚溼地人氣。

蘆花盛後拾窪忙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廣闊溼地裡的蘆葦叢,是南大港溼地的“魂”。每至深秋,溼地10萬畝蘆花總會如約盛開。《詩經》裡浪漫悠遠的意境,在這裡展露無遺。

在這場盛會中,人們賞蘆花、觀美景、嘗美食、品民俗文化,在多樣化服務中,近距離感受大窪魅力。現在,南大港溼地擬確定為國家4A級景區,目前正在公示中。

正是候鳥遷徙時,時不時飛起的鳥群,給靜謐的溼地增添了無限活力。在這裡,環境適宜,食物充足,許多候鳥變成了“留鳥”,常住不走。賞蘆花,看群鳥,不知不覺步入溼地深處。

不遠處,南大港管理區農業發展公司經理呂發成正帶著準備收割蘆葦的天津客戶檢視地形。一上凍,溼地特有的拾窪“運動”——收割蘆葦,就要開始了。

蘆葦長期不收割,一會影響水質,二會影響新蘆葦生長。為了溼地來年開春新綠一片、環境優美,南大港每年都會定期收割蘆葦。

呂發成不僅帶客戶實地檢視,還幫忙提供銷路:“目前溼地蘆葦主要用途是應用在民用建築上和作燃料。其他還有一些小範圍應用,如製成笤帚、工藝畫、蒸籠蓋等。”

在南大港,冬季拾窪——收割蘆葦,每年都會轟轟烈烈。附近很多村民都是拾窪常客。這些拾窪人,平時種地、打工都不耽誤。但冬日裡,總會有個把月時間,留給大窪。

蘆花盛後拾窪忙

56歲的劉前力,就是一名老拾窪人,他是南大港一分割槽小金莊村民,從20歲出頭,到年近花甲,有著30多年收割蘆葦的經驗,從小跟班到承包商。“今年又承包了幾千畝蘆葦準備收割。”劉前力說。

隨著大型機器的推廣,人工拾葦已慢慢退出舞臺。但去年,因為暖冬,水面冰薄,大型機器進不去,劉前力靠人工僅收割了靠近路邊的部分蘆葦。“冰面薄,經常一腳就踩進水裡,收割時都得穿上高到大腿跟兒的防水靴子。去年有臺機器,整個車沉到了水底,打撈費老大勁了。”劉前力說,打撈機器,有時三兩個小時,有時半天,有時候兩天才能撈上來。

今年,劉前力早早開始準備,購買了5臺小型自動割捆機:“看天氣,兩手準備。上了大凍,就用大型機器;和去年一樣,就得人工加小型機器。目前看來,今年天氣還是比較理想的。”

輕盈的蘆花,隨風搖曳,是一幅美景。收割蘆葦,卻是件苦差事。“拾窪人大部分都是附近村裡50歲到60歲的人,年輕人可不願意幹這活兒。”劉前力說。

劉前力還記得,30多年前,收割一天蘆葦,能掙20元錢;現在,一天的費用是300元到500元。“人工是貴,但這活兒也確實辛苦。”劉前力說,“用上自動割捆機,差不多可以省一半人工。當然,如果能進去大型收割機,就更好了。”

劉前力承包的6000餘畝蘆葦地,全部收割完畢,得持續30天左右。

蘆花盛後拾窪忙

往年,一過元旦,收割蘆葦工作就開始了。拾窪人凌晨四五點鐘動身,在刺骨的寒風裡、硬邦邦的冰面上,摸黑幹活兒。別看天兒冷,還不能穿太厚。“穿太厚幹活兒不方便,時間長了也會熱。”劉前力說。怕冰薄落水,有的拾窪人會穿上防水靴子,鞋底綁上防滑器具。帶著剒,拉上凌耙,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

“唰唰”聲起,冰霜翻飛處,蘆葦紛紛倒地。等到天亮,大片蘆葦已經倒在冰面上,在陽光照射下,清冷又燦爛。人們打好捆,為了加速運輸,用小三輪車拉著凌耙往外運。“運到岸上,卸下來,裝車拉走,才算完成收割任務。”劉前力說。

車輛經過時,冰裂聲此起彼伏。路遇小裂縫,拾窪人加速衝過,一時險象環生。割、捆、搬、運……不管人還是工具,都在飛速運轉。天寒地凍,有人已是滿頭大汗,脫下棉襖。

待到中午,冰面水汽漸生,不穿防水靴子,腳都能溼了。拾窪工人們坐在蘆葦上,拿出自帶的乾糧,喝著保溫壺裡的熱水,午飯就這麼開始了。有時候風大,他們就把蘆葦攢成牆擋風。午飯後還要再幹上一兩個小時。

燻醉金色的蘆葦蕩,當勤勞的人們奏起拾窪之歌時,也是一番別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