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2022-01-17由 喜光先生 發表于 農業

百鳥朝鳳嗩吶是哀樂嗎

最近閒來無事,重新看了一遍《百鳥朝鳳》。

第一次看是在大學,當時被影片所表達的那份情懷和哀愁深深的觸動了。如今再一次的觀看卻有了許多新的感悟。

《百鳥朝鳳》講的是上世紀80年代,黃河岸邊的嗩吶匠人焦三爺,收了遊天鳴、藍玉兩個小徒弟。他們一同生活一起學習嗩吶技藝,最終焦三爺透過“傳音”儀式將嗩吶匠的看家本領“百鳥朝鳳”傳給了遊天鳴。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隨著改革開放,新的潮流文化的不斷湧入,樂隊也取代了嗩吶在這片黃土地上的地位。嗩吶匠人紛紛轉行去大城市謀求生路,只留天鳴一人獨自堅守。

在影片中導演透過簡單的人物刻畫營造出善良淳樸的環境和氛圍,但其中複雜的人物依附關係卻又不斷的“衝擊”著他營造出來的這種氛圍。最後借用外來文化的衝擊,嗩吶衰敗,訴說著心中的不甘和無奈。

影片節奏緩慢並且充滿了對傳統技藝的悲憫和同情,但在我看來造成這種悲憫現狀並的非來自新潮文化的衝擊,而是嗩吶匠人一步一步自我侷限所造就而成的悲劇。

焦三爺這一生啊,可謂是“興也嗩吶亡也嗩吶”

他成長與那個嗩吶興盛且地位頗高的舊社會,又是焦家班的班主,技藝精湛,徒弟眾多。所以他的身上帶有濃厚的舊時代色彩。

比如:

在那個已經解放並且人人平等的年代,焦三爺家裡還保留著女性給男性洗腳的傳統;徒弟要在師父家裡吃住並且幫忙幹農活;考量徒弟是否合格的標準是“人品”大於“技藝”;喜歡一個藍玉就把天鳴晾在一邊,並讓天鳴產生差距感,以此來考驗天鳴的從藝之心是否堅定。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嗩吶地位大不如前的時候告訴天鳴:“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得,是吹給自己聽的”;得知遊家班難以維繫之後急衝衝的跑到天鳴的家裡指責他,忘記了當初的誓言;看到二徒弟放棄嗩吶之後,毫不留情的將他踹倒在地;為老村長演奏“百鳥朝鳳”時就算口吐鮮血,也絕不鬆口,要堅持到底。

導演透過相對簡單直接的故事線,刻畫了一個性格色彩鮮明但又在“生存”和“情懷”之間充滿了矛盾的焦三爺。

一方面嗩吶給了他豐厚的物質回報和特殊的社會地位,以前出活的時候,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孝子賢孫跪倒一片,千感萬謝。

從這個層面來講嗩吶就只是焦家班眾人的謀生工具,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種方式。吹奏嗩吶完全可以養活家人,這個階段完全看不出“情懷”的體現。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另一方面時代發生變化,嗩吶匠地位大不如前,靠吹奏嗩吶已經難以生存,焦三爺為了能夠讓嗩吶繼續傳承下去,他又希望嗩吶只是個單純的樂器,是充滿情懷的,甚至是可以放棄生命的。

“生存”與“情懷”之間難以分割的矛盾裹挾著焦三爺,也使他成為了這部影片中唯一一個將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

可卻他沉溺於這種矛盾之中難以自拔,完全忘記了自己作為“百鳥朝鳳”傳承人的責任。他的責任不僅僅只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把這項技能傳授給他,而他更需要做的是與天鳴一起將嗩吶弘揚光大。

可焦三爺並沒有這麼做,他低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衝擊,也高估了嗩吶在當地人心裡的位置。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他在孝子賢孫的千感萬謝中迷失了自己,沒有在最合適的時間做出改變和創新,最終也因為嗩吶的衰敗氣急攻心,喪失了生命。

嗩吶其實在焦三爺的手裡就已經走向了衰敗,只不過察覺出了而已,這也是他臨死前告訴天鳴自己不配享受“百鳥朝鳳”的原因。

新舊文化的碰撞,導演諷刺了西洋樂隊也諷刺了嗩吶

導演以嗩吶的興衰為骨,以嗩吶匠的境地為血肉,以人物命運與嗩吶的興衰交纏融匯貫穿整部電影。

既然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那就一定逃不脫改革開放的衝擊,也正是這種衝擊迎來了整部電影的高潮。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這個月無雙鎮死了十幾個人,還有七八家辦喜事,請的全是洋樂隊,沒有一家來請嗩吶”。

好不容易雷家有老人過壽請了嗩吶,卻被西洋樂隊搶了風頭,主角也因為和西洋樂隊叫板而捱了打。

天鳴身上的傷有多重,嗩吶的境地就有多慘。導演心裡也似乎認定了嗩吶的衰敗與西洋樂隊有著脫不了的關係。

於是他便用了帶有諷刺和低俗意味的鏡頭語言來展示西洋樂隊的登場。當豹紋女主唱“搔首弄姿”的出現時,鏡頭也從全景轉換為特寫,鏡頭裡記錄著女主唱不停搖擺的臀部和口水快要流出來的猥瑣男青年。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為了進一步豐富這種低俗意味,導演又從女主唱的正面將鏡頭緩緩搖下,最終定格於她的大腿根部。

這一系列鏡頭背後的含義不言而喻。

可這極具諷刺意味的情節背後還有一層更加諷刺的現實。

那就是在焦三爺、天明等人的心裡,嗩吶被西洋樂隊取代是時代的變化,是人心的變化、是社會的變化。嗩吶沒有做錯,是黃河岸邊不再需要嗩吶了,而不是嗩吶主動拋棄了黃河岸邊。

我突然想起小時候聽到的一句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不進則退

”這四個字用來形容嗩吶匠的境遇在合適不過了。可天鳴看不透,焦三爺更看不透,他只會大喊:“沒規矩了,沒規矩了”;轉過頭來又安慰自己又安慰天鳴:“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這不是豁達,也不是認命更不是情懷,是

逃避

但更諷刺是天鳴前往西安尋找眾師兄幫忙,他和藍玉幾人在城牆上閒逛的時候,看到了一位吹嗩吶賣藝的老人,天鳴看著這老人,心裡無限悲涼,彷彿老人的境遇就是自己的未來。

可遊天鳴是一個年輕氣壯的小夥子,有著高超的嗩吶技藝和大把的青春年華,他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去改變嗩吶的生存環境。但現在他卻在城牆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看到了嗩吶的未來。

這還不諷刺?

看不清嗩吶衰敗的真實原因,所以悲劇早已註定

故事越往後走,導演和編劇似乎更加認定了嗩吶衰敗的罪魁禍首就是西洋樂隊的衝擊。

那我們不妨把目光移回到影片的開始,看看嗩吶衰敗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複雜的人物依附關係限定了嗩吶發展的深度與廣度

黃河岸邊的嗩吶匠,一代只有一位有資格學習“百鳥朝鳳”,這種設定極具傳統觀念,也像極了那些“傳男不傳女”的世俗約定。

可這個規定傳到焦三爺手裡的時候已經與社會現狀產生了偏差,而焦三爺之所以堅持這樣做的原因,也僅僅是為了穩定和維護一種“複雜的人物依附關係”。

而這種人物依附關係在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次,比如: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天鳴拜師學藝,他父親張口就說自己的土莊村長介紹來的,土莊村長是自己的堂哥;再比如天鳴拜師學藝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掌握這門技藝,和眾師兄一樣,依附焦三爺的關係掙錢養家;焦三爺傳音,焦家班改為遊家班,傳承的不僅僅是“百鳥朝鳳”,更是這種人物依附關係,因為焦三爺老了,他必須要尋找一個新的接班人來維護這種關係。

這種依附關係,對於一項傳統技藝的發展是具有致命打擊的。

黃土地上依賴嗩吶的人眾多,能吹嗩吶的人很多,可會吹“百鳥朝鳳”的人只有兩個,所以它無法廣泛的傳播;到最後整個無雙鎮只有遊天鳴一人堅持吹奏嗩吶,無人跟他探討嗩吶的發展,也無人和他交流嗩吶的技藝,嗩吶的深度完全取決於天鳴的人生閱歷。

更通俗的講,整個無雙鎮如果還有人能夠靠演奏嗩吶而掙錢,那就只要遊天鳴一人。對於一項傳統技藝而言,掌握的人越少越珍貴,但也越容易失傳。

這便是嗩吶走向衰敗的第一個原因。

二、只有傳承沒有創新的傳統技藝,毫無生命力

如果說人物依附關係限定了嗩吶的發展,那麼身為傳承人和弘揚人的焦三爺和天鳴的固步自封,“吞噬”了嗩吶強大的生命力。

當時代發生變化、當人們不再當眾行接師禮、當嗩吶匠不再受人尊敬,焦三爺想到的第一件事卻是嗩吶匠輝煌的過往。

“以前出活的時候,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孝子賢孫跪倒一大片,千感萬謝。可如今誰還他孃的把咱們嗩吶匠當一回事”,他憤怒、但也無奈”。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可作為一項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應該是如何面對和解決當前的危機嗎?

很可惜,他們除了哀嘆並未作出任何改變。

故事雖然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但“創新”這一詞也應該早已出現。可影片中絲毫沒有提到這一詞,我想大概是導演為了讓電影中的悲劇色彩更加濃厚和沉重吧。

我們都知道,創新是引領事物發展的第一動力,沒有創新的也就意味著毫無發展,所以嗩吶在黃河岸邊逐漸消亡是早已註定的事實。

《百鳥朝鳳》:悲憫和淒涼的背後是嗩吶匠一步一步的自我成全

影片的最後焦三爺走了,他帶著欣慰走了,黃河岸邊的嗩吶沒有絕跡,天鳴還在堅持。

影片的故事講完了,可嗩吶的故事還沒有,嗩吶最終的命運走向如何,導演沒有說。

也許導演自己也不知道嗩吶的未來在哪裡,也許導演不忍心看著這一技藝真正的消亡。可它畢竟是一部電影,需要反映社會現實,更需要給人們帶來思考。

在我心裡《百鳥朝鳳》是一部好的電影,但它卻無法成為一部經典電影,因為它有著很多的漏洞和遺憾。它本可以像《海上鋼琴師》一樣純粹,讓命運與鋼琴交織纏繞;又或者像《閃光少女》一樣,讓傳統樂器重放光彩;可導演並未如此選擇。

嗩吶就只是黃河岸邊的喪葬工具,既沒有辦法純粹,也沒有辦法肆意生長。所以它充滿了遺憾和侷限。

很明顯我無法認同吳天明導演所傳達的所有理念,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世界觀。

但這並不妨礙我對他的尊敬,對傳統技藝的尊敬,對傳統文化守護人的尊敬,但我總希望它們能夠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