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佛教傳入中國與白馬馱經

2022-01-14由 俗人話佛事 發表于 農業

如何看待漢明帝時期白馬馱經的記載

佛教傳入中國與白馬馱經

白馬馱經 這段故事是很多關於資料裡面認為有文字記錄裡面認為佛教進入中國文字正式記錄的開端。但是不得不提的話是,我管它叫故事,沒有說這段歷史,因為關於這塊,還是有一定的爭議的,史料之間相互的印證,還不夠全面。下面我們引入白馬馱經的故事。

“永平十年(64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十年(67年)蔡愔等於大月氏國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 引自中國佛教史。

這裡先對下時間節點,公元67年,大約也就是,佛教的第四次結集後一百年的樣子(南傳 公元前 29年,北傳 時間公元前70年)。所以漢明帝做夢,夢見佛的時候,佛教有了文字記載都已經100年了,這個時間節點,對於後面譯經也有著很大的價值,因為有了文字才能翻譯。

在分析下事件,漢明帝,“夢裡看見一個金人,頭頂上有一圈白光,一閃一閃地在宮殿裡搖晃著。漢明帝正要問他是誰,從哪兒來,那個金人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描寫很形象,咱們先不提唯心或者神話的事,一般都說日有所想,夜有所夢,所以這個形象,漢明帝,應該是見過的。說第二個點,太史傅毅,基本都沒想,也沒去調研,就直接給出了答案,所以來說太史傅毅對於這個形象是非常熟悉的,換一個話說,皇帝能夢見,身邊的人馬上能給出答案,說明,當時的佛教在上層階層,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看下後續,漢明帝,覺得這個事情,挺有意思,既然佛都來感化我了,那我就派人去,看看怎麼回事吧,派了 蔡愔和秦景等 去 天竺求佛道去了,其實應該是去求佛法了。再看一個問題,蔡愔和秦景等 沒說路怎麼走,去哪個方向,那說明了什麼呢?大家知道天竺在哪裡,怎麼過去。這個是一條什麼路呢?也就是絲綢之路的原始版,是張騫出使西域走的那條路。這裡只是說明了地點,沒說去找誰,對吧?這個就是一個埋伏,個人認為,也不知道找誰合適,最終找來的人,是完全看 蔡愔和秦景 等人的眼力或者說是判斷力。

看下最終的結果:

“蔡愔和秦景經過了千山萬水,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天竺國。天竺人很歡迎中國派去的使者。蔡愔和秦景在天笠學會了當地的語言和文字。天竺有兩位有學問的佛教徒,一個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也學會了中國的語言文字,幫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點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邀請他們到中國來,他們同意了。這麼著,蔡愔和秦景帶著兩位天竺僧人,還有一幅佛像,四十二章佛經,回到中國來了。他們用一匹白馬馱著佛經,好容易經過西域到了洛陽,安頓在東門外的鴻臚寺(招待外國人的賓館)裡。蔡愔和秦景朝見漢明帝,呈上了佛像和佛經,引見了兩位僧人。漢明帝看了佛像,也記不清是不是夢裡看見的金人,翻了翻佛經,一個字也不認識。攝摩騰和竺法蘭給他講了一段,他也聽不明白,只是跟著點頭。他吩咐人修理鴻臚寺,把佛像供在裡面,請兩位天竺僧人主持佛教的儀式。那匹馱佛經的白馬也養在裡面,鴻臚寺就稱為白馬寺。”

上面這段結果,來自於歷史故事,也就是不是真實的史料,換個角度來說,也就是人工美化過了。從史料上來說,就是遇見了 “迦葉摩騰,竺法蘭”,然後對眼了,就帶回來了,這2個人身上也有佛經,就回來交差了,從哪裡遇見的?大月氏國,為啥要提這個,因為這個國家有價值,在國際背景中提到的貴霜帝國,就是大月氏國。關於佛像的問題,這塊也有記載,佛教的雕塑起源於 “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1-一3世紀),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與北印度的秣亮羅曾是貴霜王朝時期的兩大鐫刻中心”,也就是 蔡愔和秦景等人 回來的時候,佛像還不存在,所以這裡肯定沒有雕刻成佛像的事,如果是也是畫像。

補充一: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補充二:

公元前5~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約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使張騫至其國,以後往來漸密。國內分為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 177年前不久,月氏擊破敦煌附近另一個小遊牧部落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奪其地,難兜靡子獵驕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 177 ~前176年間,匈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單于立,不久又大敗月氏,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大多數部眾遂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種大部分被迫南遷到興都庫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殘眾與祁連山間羌族混合 ,號稱小月氏, 而西遷之月氏從此被稱為大月氏。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間,烏孫王獵驕靡長大,為其父報仇,遂率部眾西擊大月氏,奪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遷,過大宛,定居於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紀初葉,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貴霜獨大,建立貴霜帝國。大月氏人的兩次遷徙對中亞地區的歷史影響至巨。它造成大夏的滅亡,促使塞種入侵印度北部,並引起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