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2022-01-10由 集彩文化記 發表于 農業

灌渠是什麼意思

華夏民族締造了人類發展史上延續最完整、存在時間最長的文明

,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華夏民族能夠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入侵,除了自身文化程度高外,在民生、軍事儲備上也高於其他種族(除了清朝),尤其是在民生上,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評價君主是否愛民,都是看這位君主有沒有做利於百姓的事情。

其中“

水利設施

”佔大多數,“水利設施”的建造更是中國耗時最長的工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21世紀,歷經幾千年年,至今仍在建設“水利工程”。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經濟效益息息相關

,當然最大的收益依然是百姓,我們最先了解的水利工程那必然是“大禹治水”,這就是華夏民族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水利改造,“大禹治水”讓華夏民族政治體系進入家天下,也讓華夏百姓從神話故事中學到反抗的精神(說大禹治水是神話,是因為該事件是否真的存在還有待商榷)。

反觀與東方文明相提並論的歐洲文明,他們有關於這時期的神話,是建造諾亞方舟,從中能夠讓我們看出逃避責任(

諾亞方舟

是選擇讓物種以一對的方式進入,這種情況拋棄大多數人,選擇讓某些“自以為”高於其他物種的生物存活,不是逃避是什麼),在“大禹治水”後,華夏古代王朝修建的水利工程分別有兩種,一個是被稱為:

“運河”的河道開拓、挖掘、建設工程

,另一個是被稱為

灌溉渠系

運河狹義上來講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廣義上解釋是溝通地區和水域間的龐大工程,除了航運外,

運河也承擔著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功能

,灌溉渠系是修治天然坡池,讓溼淤之地變成良田,最著名的就是漢朝修建的漕渠等灌溉渠系,功能與運河大致相同,但工程並沒有運河龐大,古代渠系修建都是地方世家帶頭,畢竟渠道的修建,最大收穫利益的人群就是這些掌管大量土地的世家、貴族。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早在春秋末期,

吳王夫差

為了壯大國家實力,開鑿了歷史上第一次運河,分別是

胥溪

、黃溝、

邗溝

,這三條運河的開鑿讓吳國百姓可以透過太湖直接抵達蕪湖附近,然後轉入長江,很大程度上便捷了百姓生活以及帶動了當地商業發展,秦始皇統一後,除了建設

萬里長城

外,還沿著吳國運河將其改造,在湘桂地區開鑿了靈渠。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漢朝建立後,也瞭解水利設施完善,對國家穩定有極大打幫助,商

業、軍事、民生都會提升一大截

,漢朝在江南開發的運河,讓原先不毛之地的江南,正式成為華夏文明富饒之地,在中原王朝的地位也愈發重要,哪怕是被人詬病打晉朝也在一定程度上開鑿了運河。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到了隋朝,到達了古代王朝開鑿大運河最鼎盛打時期,然而隋煬帝

楊廣

步伐邁打太大,以至於讓百姓怨聲載道,唐朝有就此建立,這個時間點也是古代王朝的轉折點,我們觀看歷史文獻時,會發現唐朝之前英明的皇帝,他們功績裡都有修建水利,而唐朝之後的皇帝則不再出現,這是因為隋朝的結局讓皇帝們害怕。

也是從這時候起,百姓的生活也愈發艱難(特指平民,不包括

寒門子弟

、商人、

貴族

、官員),宋元明清雖然在開鑿大運河,進行水利設施的問題上,都有各自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去維護運河,許多高階人才在維護運河的同時,也在考慮如何讓運河更加惠民,最出名的就是

“南水北調”

運河理論。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現如今我國

三門峽

建設的水利設施,就是將“南水北調”理論進行實踐,除了三門峽外,只要和“南水北調”掛鉤的,都是古人已經進行討論並且被記載下的,當然,這“南水北調”工程也不是一模一樣,畢竟古人沒有現如今的科技幫助他們,在許多事情上,他們

要考慮人力付出與收益是否正比

這個“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至今仍在建

水利設施的建設以及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必須實行的一項政策,和“

菜籃子”工程是

同級別的存在,南水北調平均南北方的農業,水利設施讓農業得到持續發展以及降低百姓成本,“

菜籃子”工程則是讓千家萬戶吃得起肉、蛋、奶

,和這兩樣齊頭並進的還有

基建工程

,國家每年在這三處投資的錢都是非常多的,也是我們老百姓最直觀感受到國家真的在乎百姓生活的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