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2022-01-09由 東風破題 發表于 農業

河泥能放在魚缸裡嗎

“東昌府有三美,胭脂、澄窯、古井水”,“澄漿玉泥潤如玉,出自古城東昌西”。在山東省聊地市,東昌澄泥製作技藝是唐朝遺留下來的一項厚重的文化遺產,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承,並在2012年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辦事處郭莊村的郭太星是東昌澄泥的第十三代傳承人。建立青少年傳習所,走進大學講堂,傳授製作技藝……在他的努力下,傳承千年的東昌澄泥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傳承人郭太星在給大學生授課

千年遺存 歷久彌新

東昌澄泥地域特徵明顯,有“南紫北澄”之說,江南紫砂,江北澄泥。據《東昌府志》記載,明洪武年間戶部尚書郭敦(1370~1431,古堂邑渡狗鋪郭莊人,今東昌府道口鋪街道辦事處郭莊村人),建議其弟郭山利用故鄉東昌府千年黃河淤泥在東昌府西南(今湖西辦事處嶽莊居委)建澄窯一座,主要製作活字印模等印書用具,山水盆景等家居擺件,硯臺、筆洗、筆筒等文人文玩,米缸、茶葉罐、雜物罐等御用器皿,蟋蟀罐、魚缸等寵物用品。出窯後,窯頭極品用10餘種中藥炮製後,以金箔包裝好,全部透過運河運入京城皇宮作為御用收藏,並被歷代皇帝指定為貢窯,窯中精品全部進入官府人家,窯尾次品全部砸掉,禁止流入民間。

澄泥製品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和文人氣息。該技藝在唐柳公權《論硯》、描寫東昌府運河風情的《金瓶梅》、道口鋪《郭莊族譜》均有記載。《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一回,宮中專管磚廠的劉太監送二十盆菊花給西門慶,西門家的清客應伯爵見了誇道:“花到不打緊,這盆正是官窯雙箍鄧漿盆,有年代,禁水漫,都是用絹羅打,用腳過泥,才燒造這個物兒,如今哪裡尋去!”這裡所說的官窯雙箍鄧漿盆即為東昌府澄漿玉泥花盆。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硯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作品

蛐蛐罐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製品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製品 蛐蛐罐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大任在肩 一脈堅守

千百年來,澄漿玉泥製作手藝代代相傳,傳至東昌府道口鋪街道辦事處郭莊村的郭太星,已是第十三代傳人。郭太星說,他從小就跟著祖父郭亮思以及伯父郭汝橋學習這門手藝。那時在村子裡有個大坑,澄泥技師們就從大坑裡挖取膠泥,製作硯臺、茶葉罐等。“每年大寒時節,村民們就會在大坑處擺上貢品,鳴炮,舉行祭拜儀式。”“之所以選擇在大寒時節取泥,是因為此時天氣寒冷,黃河內的水流速緩慢,河水所帶的紅泥也最細膩。”郭太星說。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每年冬季,取河泥之前,要先進祭拜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從黃河中取泥

“澄漿玉泥”這個名稱,是將工藝取材和成品感官相結合而取的名字。原料取自取黃河淤泥,過濾後除去雜質沉澱而形成的一種極細膩的純泥,將泥放在泥池裡,注水後攪拌。然後,用一種紗狀工具在泥池中來回過濾,將雜質再次濾出。這個過程叫做澄泥。而名稱中的“玉”指的是手感,雖然是泥巴做的,但是出窯後摸起來有如玉一樣光滑細膩的感覺。“

澄泥製品中最受古代文人器重的是“硯臺”,澄泥硯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是硯中一絕。因為當時在澄窯負責加工製作的技師,主要是東昌府區道口鋪郭莊郭姓人,所以澄泥製作技藝一直由郭氏家族傳承至今。

澄漿玉泥硯臺製作方法十分複雜,共十一道工序:”取泥、 晾曬、 澄泥、 揉泥、 成胚、修型、陰乾 、進窯、 燒窯、 出窯、秘方中藥蒸煮“ ,從泥漿到成品需要5、6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挑選優質泥土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去除雜質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揉泥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切泥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反覆捶練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郭家族譜中有關於澄泥的記述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晾曬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精雕細刻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準備燒製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在澄泥製品上作畫

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製作工具雖稍有改進,但這套自古傳承下來的工序不容有任何刪減,否則做出的只能是次品。在11道工序中,焙燒環節是最關鍵的,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變形和裂縫,溫度過高就會瓷化,透氣性差;若燒製時火候不夠,就會硬度差,內糠外酥。在燒製階段,泥坯要在窯內燒製24小時,開始用小火,中端用穩火,最後用猛火,溫度在800℃—1100℃左右,燒好後,還要自然降溫兩天,不能通風。澄漿玉泥因泥質、製作技藝、燒製火候及時間等因素的差異會產生製品成色變化,這個過程也叫做“窯變”,窯變的會對澄泥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有重大影響。據介紹,古代澄泥罐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墨玉黑、雞骨白、雪裡紅為上乘顏色,尤以豆綠砂、雞骨白最為名貴。

郭太星說,自古以來,燒澄窯一直要用棗木柴。這主要是因為棗木的硬度極高,容易提升窯溫,而且棗木燃燒產生的木灰對澄泥作品表面紋理的形成具有獨特作用,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產品燒製完後,還要經過中藥蒸煮。用中藥蒸煮,可去除一些雜質,透過可形成自然的包漿,溫潤如玉。

民族瑰寶 永續傳承

“澄漿玉泥”製作技藝是黃河文化和魯西民間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很高的保護開發價值。為了將祖傳的技藝發揚廣大,郭太星對東昌澄泥燒製技藝進行專門挖掘整理和保護開發,並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東昌軒”品牌。之後,東昌澄泥製品技藝被納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專案。

2008年以來,郭太星的“東昌軒”澄漿玉泥作品幾次走出國門,代表聊城,參加各種展覽,先後在各類博覽會上斬獲大獎。2011年,在日本展覽時,一個日本畫家邀請他留在日本發展,被郭太星拒絕,他說這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他的根也在中華大地。

近幾年來,為了更好發掘東昌澄泥製作技藝,2011年,郭太星在中央美院學習水墨畫,提高書畫技藝。加之業內名家的指點,郭太星的澄泥作品簡樸自然,不失人文藝術氣息,其獨特風格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

目前,蛐蛐罐和硯臺等東昌澄泥製品,主要透過網路進行銷售。現在東昌澄泥製品已經遠銷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製品在窯變過程中產生的極品 蟹殼青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製品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澄泥製品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郭太星和聊城大學傳習所學生合影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向學生傳授澄泥雕刻技藝

澄漿玉泥 傳承千年

傳承人郭太星(左一)與戰略合作伙伴著名魔術師溥琰東(右三)一起欣賞東昌澄泥高檔藝術品

為了讓這門技藝發揚光大,郭太星在郭莊村建了一個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學生可以到澄泥製作基地體驗、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們的興趣,把澄泥製作當做一種愛好、技能,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2014年11月6日,他們與著名魔術師傅琰東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向外界推廣東昌澄泥。同時,他們製作了一批高檔文房用具、擺件花瓶等藝術品,作為聊城的文化特色向外推廣。

2015年8月24日,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聊城舉行衛星會議,主題是“運河文化與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參加會議的美國華僑協會負責人王銘清,對東昌澄泥工藝品情有獨鍾。他非常希望把東昌澄泥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到世界,並與郭太星商定,明年在紐約舉辦一次作品展。郭太星說,明年夏天在北京還有一個東昌澄泥工藝品展,所以今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準備作品,以硯臺和茶壺等有收藏價值的高檔作品為主。

郭太星說,東昌澄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他有責任把它發揚廣大,永續傳承下去,盼望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儘快對該技藝進行保護、開發,同時希望社會人士參與傳承、發掘、整理和創新,建立一個產、學、研、銷、展於一體的平臺,實現“澄漿玉泥”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