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2022-01-07由 歷史小主播 發表于 農業

靜止人口是什麼意思

史前時期的人口推算是極其困難的,由於沒有歷史人口資料和文字的記載,大多是由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考證、推斷和估計而來的。這是從居住的遺址、貝丘的規模、構造、分佈、變動等來推定地區的人口規模和密度,即從出土人骨分析年齡、死亡、有無生育經歷、人口結構等。

還有一種方法是透過現有的原始種族的文化人類學的調查,來推算史前時期的人口構造和生活方式。但是這些方法往往是片面的,侷限於某一地區的。儘管如此,還是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的。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一、史前時期的人口規模

對史前時期世界人口規模的推算和估計,最早是世界人口形成時公元前100萬年的人口數。美國人口學家愛德華·迪維(Edward Deevey)做了大膽而少有的嘗試,表1-1所示為他的推算。迪維引用了根據現代未開化獵民推算出的人口密度,並據此推算出公元前100萬年以非洲為中心的世界人口,只有12。5萬人;但到了舊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已經遍及舊大陸,達到334萬人;到了1萬年前,人類的居住範圍擴大到了新大陸,人口增至532萬人。

而蘇聯人口學家德·伊·瓦連捷伊(Д。И。Валентей)等人引證考古學家和古人口學家的推斷,估計公元前100萬年的世界人口為1萬~2萬人,到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增至300萬人。顯然很難對這兩個推算作出評價,但值得注意的是,整個舊石器時代的人口增長率平均1個世紀不超過0。03%~0。04%,這幾乎是一種靜止而微弱的增長率。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另據人類學家J。 N。比拉本(J。 N。 Biraben)的推測,整個舊石器時代末期,即公元前3。5萬—公元前1萬年居住地區的人口波動幅度大致在500萬~800萬。這一推算值比迪維的稍大一些。

但到了新石器時代,世界人口曲線開始上揚,到公元前5000年前人口增至3000多萬,並有了較快的增長,所謂的“第一次人口革命”就是指這次人口上揚。但這次人口增長與以後的人口增長速度相比,相對來說是非常的緩慢的。

因為在原始社會時期新生兒的死亡機率是相當的高的,嬰兒的屍體非常的難以存放,缺少化石證據,因此根據上述的推算,在舊石器時代,猿人和古人階段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應該在15歲左右是比較令人信服的。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二、史前時期的人口動態

從史前時期的人口動態來看,在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人口增長受到制約,主要由於極高的死亡率和很短的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當時正處在整個冰河時期,氣候多次發生大的變化,靠狩獵和採集食物生活的人們常為飢餓而煩惱,有時候因捕捉不到動物或採集不到植物,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斃命,而且圍繞著食物發生爭奪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發明能夠有效捕殺吃人野獸的武器之前,與野獸搏鬥而產生的暴力死亡也是經常發生的。由於人口密度低,傳染病並不嚴重,但疾病卻經常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在疾病制約中,特別是瘧疾的流行是世界很多地方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嬰兒死亡率很高。瘧疾還使婦女生育率下降。

在這種嚴酷的條件下,人們顯然不能長壽,但要用統計資料來說明是困難的。根據日本人口經濟學家大淵寬利用出土人骨的推算,猿人和古人階段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在10~15歲。另據考古學家H。 V。瓦拉伊斯(H。 V。 Vallois)對挖掘的187具史前時期原始人的骨骼的考證,判斷出1/3以上的人死於20歲以前,餘下的大多數死於20~40歲之間,平均的預期壽命只有20歲左右,活到40歲以上的寥寥無幾。

古人類學家弗蘭茲·威登雷奇(F。 Weidenreich)對北京猿人遺址中發掘出的38個個體骨骼化石進行了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瓦拉伊斯的分析結果。他以科學的方法測定出其中22人(其餘16人無法測出)死亡時的大致年齡。在這些遺骸化石的壽命分析中,14歲以下的15人,30歲以下的3人,40~50歲的3人,50~60歲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為18。6歲。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三、科學家的設想

另據美國人口學家P。 M。豪瑟(P。 M。 Hauser)在《世界人口與發展》一書中的估計,原始社會的人口死亡率約為50‰,甚至更高。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還是生存下來了,這意味著史前時期的出生率要略高於死亡率,這正是人口極其緩慢增長的基礎。

美國人口經濟學家安斯利·J。(Ansley J。 Coale)為此製作了模型。為保持靜止人口所需的生育率與死亡率的水平,在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為15歲時,大約4個婦女中有1人能活到平均生育年齡,在整個育齡期應生育8。6個孩子,否則就不能保證人口的規模,因此,這時的一般生育率在65‰以上。

舊石器時代人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如不滿15歲,相應的生育率就必須更高。當然,這種高生育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不斷髮生相應的變化。

但是在短期,由於每次發生的饑饉和戰爭都會使大量的人口死亡,因而死亡率往往是波動的,而生育率卻相對穩定。這樣,舊石器時代人口模式的特徵是具有比較穩定的高生育率和變動較大的死亡率。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在迎來新石器時代以後,世界人口繼續保持高出生、高死亡的狀態,人口增長較快。不過,對於史前末期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都高達50‰左右是有爭議的。安斯利·科爾認為,農業的出現使人口增長率略有提高,而這時的死亡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可能提高。

一方面,這是因為隨著村落生活的過渡,人口密度逐漸增大,從而使農民的發病率上升。農耕能穩定地提供糧食,但定居生活也容易受到歉收的影響,其結果是死亡率上升。另一方面,因營養的改善出生率也會有所提高,這樣,新石器革命帶來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同時上升,而人口增長率則略有提高。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對後世文明的啟發,用資料來說話

結語

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給社會帶來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從而促使生產力的主動提升。這對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樣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爭端與戰爭,但是從歷史長遠的角度來看的話,雖然戰爭帶來的人口遷徙與驟降,都是人為造成的,但是這種遷徙也隨之帶來了人類文明的融合,與社會的交融。

同時在歷史滾滾的車輪之下,生產力也促就了生產工具的變革,帶來了一系列的文明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缺少了類似現代社會的爆發式增長,但是緩慢的沉澱造就了後來人類長足的進步。人類探索的腳步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始終是向前的,勞動力與生產工具這兩種因素的提升,只是加速了人類進步的腳步,給文明增添了溫暖溼潤的土壤。文明社會的形成、城市化的程序、文明發展的融合,這些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經歷著,出現著。正是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歷史事件造就了我們當今高度發達的社會。

參考文獻:

《人類文明史》

《人類的發展》

《歷史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