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2022-01-03由 戲曲寶 發表于 農業

豆乾含什麼元素

正月是新年(咿喲喂)

瓜子才進園(喲喂)

二月起春風(咿喲喂)

……

一曲龍船調,把我們引入到恩施利川。這裡不僅風光秀麗,並且美食眾多。“人間美味在鄉間,春夏秋冬各不同”就是利川市傳統地道美食的生動寫照。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來到利川市柏楊壩鎮,熱愛美食的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道美食——柏楊豆乾。

明清以來,在利川柏楊集鎮一帶就大量生產豆乾,其中以“沈記好吃婆”豆乾作坊生產的豆乾最為有名,並被當地列為朝廷貢品,深受朝廷皇族們的喜愛,康熙皇帝還給“沈記好吃婆”豆乾作坊親筆御賜“深山奇食”金匾,從此“沈記好吃婆”豆乾就改稱為深山奇食好吃婆豆乾,並以皇恩御賜為榮。豆乾製作傳統工藝沿襲幾百年傳承至今,成為人們喜愛的地方風味小吃。

據沈記柏楊豆乾第八代傳承人沈金忠講,清朝康熙年間沈氏先輩沈承文臨街推磨做豆腐,沿用新增石膏一法。一日,沈承文外出有事,因路途遙遠多日未回。其妻王氏在家,推磨做豆腐乾,卻因石膏用完,擔心推不成豆腐,王氏一氣之下把熬製的香料也倒入桶中,說這豆腐沒辦法推了,並把一桶不成形的豆花蓋上。

中午已過,王氏的小兒子無意中揭開木桶蓋,卻見豆花已凝固成豆腐,晶瑩剔透,香味撲鼻,讓王氏大吃一驚,明明沒有新增石膏,怎麼也成了豆腐。王氏遂把這缸豆腐做成豆乾,其口感比加石膏的更香更醇。王氏和沈承文又多次試驗,加工成“胖子”豆乾和幹豆乾,且均不要石膏。更絕的是,幹豆乾可以加工包紮至薄如蟬翼,且不斷裂。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柏楊豆乾離開柏楊就做不成型,這是為什麼呢?

出此山,無此水,無正宗柏楊豆乾

沈強是沈家豆乾第十代傳人。他說:“柏楊豆乾從不用石膏、滷水等化學物品,而是以秘製方法保留豆類香甜和山泉水的清香。”

利川境內河流順著地質構造成線和山勢呈射線狀向四面奔流。這裡既是八百里清江的發源地,也是謀道磨刀溪、柏楊梅子水和倒流三千八百里的鬱江、唐崖河的發源地。而柏楊壩村內的龍洞灣泉水,四季不幹,泉水清澈,為地下深層礦泉水,是當地居民幾百年來賴以生活的水源,只有用鎮上的龍洞灣泉水可不新增石膏推制豆腐。

幾百年來,豆乾坊和鄉鄰推制豆乾都只用龍洞灣富硒山泉水。沈記柏楊壩豆乾傳人遂以家規形式定下規矩:凡沈記族人皆不可到異地推制豆乾,守一方山水,敬一方天神。一代一代相傳,這一獨特工藝在當地傳承。

十項工藝,才能十全十美

在柏楊,有三百多戶這樣的家庭作坊,他們每天凌晨開始幹活,日復一日,用手工製作出這種遠近聞名的風味食材。

師傅們首先會精挑細選優質的大豆,用龍洞灣泉水浸泡,去雜質。經過一夜的浸泡,大豆們舒展開柔軟的身體。再用石磨磨豆,一瓢豆(二十粒左右)一瓢水,不可多不可少,磨成豆漿。經過多次過濾、磨漿、煮漿、加凝固劑點漿,使豆漿凝固成豆腐腦。

煮漿的過程中要確保不離人手。柴火煮漿至翻滾沸騰,用竹片攪動,以防糊鍋,一旦有糊味,加工出來的豆乾便有異味。熬煮開後起鍋時,用竹條取三張豆油皮。要知道,三十斤黃豆僅產三張豆油皮,富含大豆卵磷脂,異黃酮,是大豆產品中的精品,價格比瘦肉還貴。

遊漿時,則需要用木製鍋蓋將大木桶蓋上,每隔五分鐘攪動一次,三次後不再攪動,新增沈記祖傳香料,與豆漿相融在一起。半小時後揭蓋聞香,檢視自然凝固形成的豆花。不需新增石膏凝固。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豆腐腦被小紗布包成了一個個小豆包,慢慢堆成了小城牆,放上大石頭,把鼓鼓的豆包壓扁,靜待半小時,把壓好的豆乾拆線準備烘烤。工具為炭火、竹篾篩,將豆乾一塊一塊放到竹篾篩上翻烤,至顏色金黃,豆油略為沁出,香味溢位即可。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壓榨豆乾可是一門技術活。用木榨將疊好的豆乾壓榨半個小時左右,榨出多餘的水分,幹豆乾需要三次調整木閘力度,既要保持一定水分,又要防止榨得過幹。

看似簡單的操作,卻是柏楊一個個家庭,數百年如一日的堅守,代代相傳,從古到今,從父到子,從少年到白頭。

經過水洗、浸泡、碾磨、過濾、滾漿、燒煮、包紮、壓榨、烘烤、滷製、密封等十幾道獨特工序,“薄如紙片,色如檸檬,細如雞肝,光澤如綢,香有餘味”的豆乾就這樣形成了。

經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防疫等部門檢驗,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內含豐富蛋白質、多種維他命及鈣、鋅、鈉、硒等多種微量元素,豆乾的保質期可達8個月以上,有“固體豆漿”之美稱。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豆乾製作是一個精細活兒,以前就只有幾家人做,現在家家戶戶都在做,這一方面為當地百姓增加了收入,也讓這門技藝得到了傳承,對於我來說,非遺的傳承推廣之路還任重道遠。”柏楊豆乾第十代傳承人沈強說。

身邊的非遺·美食篇:柏楊豆乾

本文來源:湖北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