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記錄老北京的"規矩套子"

2022-01-02由 皇城根衚衕串子 發表于 農業

掛晾衣繩有什麼忌諱

記錄老北京的

有人曾把裝有現在信物的瓶子放入大海,為的是讓若干年後拾到瓶子的後人知道未曾謀面的先人有過這樣的海誓山盟;考古人員在一片甲骨,一件鐵器,一個石臼,一粒穀物,一隻陶器上讀懂古人的生活和歷史……用不了多久,

記錄老北京的

也許就在三五十年後,當我們拿出我們兒時的玩物,一個我們小時候推著滿衚衕跑的鐵環,一副女孩子們每天放學後在小飯桌上抓的羊拐,一個碎花布拼縫的沙包;當我們拿出我們小時候家裡面最奢侈的家庭裝飾品,一隻絨鳥,一件料器,一塊挑補繡花的檯布,孩子們已然叫不出它們的名字,那麼,我們如何讓我們的後人知道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某一時間,某一領域,某一地點曾經發生了什麼,又消失了什麼……寫下點什麼吧,也許,你的記憶在不太久遠的未來會成為某段歷史密密麻麻的註腳……

過去住四合院的街坊,一早見面並不是互道早安,他們有更符合國情的問候語。

家庭婦女清晨起床後頭不梳臉不洗,首先要籠火(即生火),第二個出屋的婦女會對籠火的婦女說:“您早起來了?”籠火的會很客氣地回答:“我也剛起,您瞧瞧我這一籠火把您吵醒了。”“沒有,其實我早醒了。”

記錄老北京的

清晨男性在街頭相遇也是這樣招呼:“您真早班兒呀,這麼早遛鳥都回來了。”“可不是嘛,不起不行啊,它(指籠內的鳥)不幹哪,喳喳起來沒完,還不如帶它出去遛遛呢,省得吵人。”這都是北京人早起的招呼,中國特色,北京風格。很多人說北京人見面就會問吃了嗎,其實這是誤傳,北京人不會睜開倆眼珠子就問吃了嗎。

夏天,許多北京人有在庭院吃晚飯的習慣,用餐時若遇鄰居在此經過,主人會很自然地和鄰居打招呼:“您吃了嗎?沒吃(的話)一塊兒吃點吧。”對方可能會說:“我先偏您了(即已吃過),您快吃吧。”或者說:“不客氣,我們家也剛做得,說話就吃,您快吃吧。”交談中雖然讓對方一起用餐,但是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句客套話,是一種禮節,只是虛讓而已,誰也不會當真。

同樣北京人也沒有說晚安的習慣,但是四合院的鄰居們睡前肯定都要打招呼,為了整個門戶安全,老北京都有這個習慣。

當年四合院的街門,每晚四合院的各戶都會積極主動地關街門,關門的人必須向每個住戶打招呼:“張大媽您家都回來了嗎?我關大門了。”聽到這一問話各戶都會主動作出回答:“全回來了,您關吧,咱明兒見了。”“全回來嘍!又辛苦您了,有什麼話咱明兒再說了。”凡有人未歸的家庭定會主動招呼:“我那大小子還沒回來呢,您先歇著吧,待會兒我關吧。”

記錄老北京的

四合院的鄰里街坊們,一個院兒住著,互通有無,相互幫助,是常有的事兒。

各種炊具的借用如同家常便飯,有些炊具不一定家家齊備,諸如蓋簾、炙爐等不常用的,幾乎都是全院通用。每當做飯伊始發現缺少某種調料,一般不會上街去買,而是到鄰居家去暫借。家中偶然來了客人,需要留宿,而當年居住條件又很緊張,對此不得不打發孩子到街坊家去尋休(即借宿)。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沒有什麼人會覺得不好意思。

北京有句俗話叫:“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四合院的借與還是要區別對待的,鄰里之間的交情,對於小小不言的調料是不必還的。至於炊具用完應清洗乾淨完璧歸趙。至於藥鍋,則只許借,不許還。因為還藥鍋對藥鍋的主人不吉利,用完了就在你家放著,什麼時候藥鍋主人需用時會主動上門討要,藥鍋主人絕不挑眼,即便使用過程中將藥鍋打碎也不必賠償。

記錄老北京的

過去不論院子大小都得有個茅房,這是一間男女共用的設施,全北京城使用這種茅房的人,都掌握一個如廁暗號,那就是如廁前一定要咳嗽一聲,如果裡邊有人定會回敬一聲咳嗽,外面的人會很知趣地離開稍候。

住在四合院也得洗衣服晾衣服,洗衣晾衣也有規矩,任何時候都不能將晾衣繩掛得太滿,要為別人留出通道,如果實在洗得太多,可以在通道處晾幾件兒童服裝,千萬不能在通道處晾成人褲子,這是規矩也是禮貌。

記錄老北京的

過去北京的小孩很小就會上街購物,當然這個也有規矩,比如家長讓小孩買豬肉和羊肉兩樣東西,出於對回民的尊重,一定會千叮嚀萬囑咐:“不論繞道多麼遠,一定要先去買羊肉,後買豬肉,絕對不許提著豬肉進羊肉床子。”我想當年京城的漢民小孩,如今的老者大概都接受過這一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