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建文帝到底是燒死還是逃亡?我來幫你解開這個歷史之謎

2021-12-26由 讀史 發表于 農業

建文帝是誰

建文帝到底是燒死還是逃亡?我來幫你解開這個歷史之謎

文:花蕊(讀史專欄作者)

他,是勤學明禮,孝順至極,又最溫柔的人。

他,是一代君王,歸宿卻成歷史之謎。

於別人而言,“放棄”是一種糾結與苦痛;於他,“放棄”卻是一種成全和無奈。

01、天降皇位人懵懂,跨級登基最無奈

對一般人來說,生在帝王家,成為皇帝乃是最高追求。年少的皇太孫朱允炆,從沒想過太早登上那個最高位。

可是,命運就像是一雙操控世間萬物的大手,從不缺少陰錯陽差和擦肩而過。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正值盛年時,突然離世。而他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也在不久後病逝。

病床前,朱元璋指定太孫朱允炆繼位。

朱允炆是個好人。十五歲時,父親朱標患重病,朱允炆盡心伺侯。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將他三個年幼的弟弟,接過來和他同住。他不想年幼的弟弟,在失去父親後,再沒有人愛惜他們。那年他才十五歲。

除此外,他還擔任爺爺朱元璋的護理工作。朱元璋本來脾氣就不好,尤其到晚年,多疑暴躁,伺侯他的人經常掉腦袋。朱允炆承擔了這個責任,由他親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去世。他盡到了一個好兒子和好孫子的責任。

然而,他也是一個早熟的少年。當然促使他成熟的並不只是父親的病逝,還有他的那些叔叔們。

他的爺爺去世時雖然指定朱允炆繼位,但少年繼位的朱允炆發現,他仍然看不到太陽,因為有九個人的身影又籠罩在他頭上。這九個人就是他的叔叔,被封為藩王的朱元璋的兒子。

命運吶!慣是喜歡捉弄人。你愛不動的江山,卻令他人虎視眈眈;你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卻在他人威脅中轉瞬即逝。

02、臣子全是座上師,遵從師命步步錯

朱元璋死前,為朱允炆留下了三個人幫他治理天下,他們後來也成為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第一個人,方孝孺。方孝孺六歲就會寫詩,綽號“小韓子”。老師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是天下讀書人的典範。此人在建文帝期間,任翰林侍講,專門為皇帝講課的。最後朱棣上位後,他誓死不降,被滅十族。

第二個人,齊泰。此人是個文人,雖未帶兵,卻被朱元璋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因他不但熟讀兵書,且對天下各地形勢以及邊界兵員分佈,將領名字,熟記於心,業務知識熟練至極。而且九年之內操行滿分。要知道,想在朱元璋手下,不犯錯誤,那可真是難過登天了。那個時候,官員能保住腦袋就不錯了。你就是沒錯,老朱也會給你挑出錯來。在建文帝時,官至兵部尚書。文人用兵,如同紙上談兵,雖然道理都懂,卻不能執行。

第三個人,黃子澄。這個人從開始為官時,就是朱允炆的死黨。在號稱古代高考的會試中,以最好的成績獲得會元的稱號。先是東宮伴讀,後官至翰林學士。他曾以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故事來鼓勵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亂一定立時平定。這是典型的想當然呀。試問如今周亞夫何在?你黃子澄會領兵打仗嗎?

總結以上三人,共同特點就是:都是飽讀詩書,都是文人,都有遠大理想,卻只能紙上談兵的書生。

紙上談兵,誤人誤國,絕非虛言。

建文帝聽從黃子澄和齊泰的建議準備動手削藩。先從燕王朱棣同母兄弟周王朱橚(朱元璋取名字,都是五行。字用完了,他就開始造字)開始。同年十二月,代王朱桂被遷至蜀地看管。

第二年五月,以“不法事”將岷王逮捕。這“不法事”簡直和著名的“莫須有”有得一拼。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又以“破壞金融罪”對湘王朱柏下手了。湘王帶領全家自焚而死。

這並沒有阻擋建文帝的行動步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捕了齊王和代王。

殘酷的政治鬥爭開始了 。天真的朱允炆不知道這場拳賽並不是三個回合的業務賽,而是十二回合的職業賽 。

朱允炆搶到了先手,卻沒有搶到先機。

此時叔叔們還剩下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

建文元年三月,朱棣入朝參拜新君,囂張至極。群臣要求就地解決,而建文帝竟然以燕王為至親為由,拒絕了這一正確提議。

朱棣在京城大大方方逛了一圈,而這時的齊泰和黃子澄卻結結實實實當了一回看客。所謂運策帷幄、決勝千里的謀略家,就這樣放過了抓捕燕王的機會。

四月,朱元璋忌日時,朱棣敏感地覺得如果這次再去,估計回不來了。但又怕侄皇帝抓把柄,於是派出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洪熙帝)以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代他祭拜,以表明自己沒有異心。

朱棣這次可是打錯了算盤,朱允炆擺明了就是要撤掉藩王。此時把自己兒子送入京城,簡直就是送去的人質。兵部尚書齊泰建議立刻將此三人扣為人質,朱允炆也表示同意。誰知黃子澄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送還三人,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 。

簡直豈有此理!五六個藩王都被撤掉,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朱允炆臉上都快寫上削藩個字了,居然還要掩耳盜鈴!

至此,建文帝已失所有先機,他的人生也就此改寫。

人生吶!簡直充滿戲劇轉折。 你最尊敬的師父,最後卻讓你陷入深淵;你最引以為傲的治國能臣,終究敵不過武力的碾壓。

建文帝到底是燒死還是逃亡?我來幫你解開這個歷史之謎

03、帝王不該心太軟,叔叔不死你就得完

“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

燕王朱棣終於決定反了,唯一還缺少的,就是一個理由。於是他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中尋找自己的依據。

他終於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

朱元璋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老朱絕對想不到,這條規定沒有用在奸臣身上,而用在了自己兒子造反孫子的時候。

那就出兵靖難吧。以“清君側”的名義。

朱元璋殺戮功臣的惡果終於顯現出來,當朱允炆環顧四周時,驚奇地發現,他很難找出一個真正有戰鬥經驗的人去對付朱棣了。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也只能是他了。然而朱允炆忘了思考一個問題。耿炳文之所以被封為長興侯,是因為他當年駐守長興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城池固苦金湯,一直未被攻破,極大地牽制了張士誠的力量。

也就是說,耿炳文的長處是守,而不是攻。

然而朱允炆交給他的任務就是進攻,而且“燕王是朕叔叔,不可傷之”,但這個皇叔卻是從小混跡於名將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的軍事天賦不遜色於朱元璋時期的一流名將,碰巧他的長處就是進攻。

耿炳文與其他三路合兵後,等待朱棣的進攻。朱棣兩面夾擊,耿炳文的南軍大敗。李堅等多名將領被俘,損失兵力數萬人。最後只剩下殘兵退守真定城池。

不過,直到這時,耿炳文還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只要自己在這裡堅守下去,朱棣的北軍就會逐漸瓦解,到時就能不攻自破,因為這些人畢竟是反叛者。

然而,朱允炆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朱允炆的老師黃子澄提議,由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擔任主帥。這是個餿主意。真的。老子能幹,不一定兒子就能幹呀。

李文忠雖然是洪武名將,然而他的兒子李景隆那就是“紙上談兵”的代名詞。他沒有上過戰場,僅憑自己讀的幾本兵書,就以為自己能夠征戰沙場。朱棣給他上了一堂真正的軍事理論課。

雖然有諸多優秀的將領不斷阻擊朱棣的大軍,諸如平安、盛庸,然而終究不敵李景隆的逃跑傳統。兵敗如山倒,損失十餘萬人,其餘全部逃散。

李景隆大敗,幾十萬大軍慘敗。

朱棣攻陷揚州,距離皇城南京(當時的應天)僅一步之遙。

朱允炆談判求和,朱棣僅用一句話回覆:“我此次起兵,只是為父皇報仇,誅滅奸臣,仿效當年周公輔政足矣”。

開玩笑,朱棣起兵造反,如果失敗,那就是歷史上的反賊。經歷這麼多,壓力這麼大,離皇位僅一步之遙,終於打到了天子腳下。怎麼可能和解。

朱棣在回絕了朱允炆的求和後,發動了最後的進攻。最可笑的是,給他開啟皇城大門投降的,竟然是李景隆。雖然李景隆打了很多敗仗,但最多被罵作草包飯桶;但這次他只能被稱作無恥。

朱允炆呆坐在宮中,這一天終於到來了。自己戰敗,丟了皇位,也不可能再做普通百姓。皇位之爭,從來都是以命相搏。走上這條路,真的不能回頭。

在這最後時刻,連黃子澄和齊泰也不見蹤影。當初給他出主意的人,此時都不見了蹤影。

其實他並不知道,齊泰和黃子澄正在各地募兵勤王,他們雖然不能真正挽救國家,但盡到了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他們最後都先後被抓,全部處死。

憤怒吧,怨恨吧,至此再無任何辦法。那就燒掉這座宮殿,把它徹底毀掉。

朱允炆燒掉了自己的宮殿,然後不知所終。

04、遍訪華夏查蹤跡,必須要有侄子的真訊息

建文帝真的死了嗎?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出版的《致身錄》一書記載,建文帝在萬念俱灰,準備自殺時,有個老太監說:“高祖駕崩時,留下了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時可以開啟。現在是時候請皇上開啟箱子了。“

建文帝開啟一看,裡面有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還有十兩黃金。更神奇的是,還有爺爺朱元璋的親筆提示以及密道逃跑路線。

於是建文帝逃出生天。

至此建文帝死因成謎,到底燒死的?還是假扮和尚逃亡了?相信真相總有揭開的一天。

這個揭開真相的人,就是胡濙。 朱棣給了他絕密使命。表面公幹是尋找仙人,其實就是尋找朱允炆。

這一找就是十六年。

十六年後的一個夜晚,朱棣正在行營內睡覺。聽到胡濙求見,如同觸電一般睡意全消。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

讓我們來推測一下,他們交談的內容。

首先,胡濙的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整整十六年,他無事從不回朝。母親去世他都無法回家。足跡遍佈整個華夏。

朱棣給他命令的時候,他就知道使命完成之前,他沒有回來的權利。現在,他在一個深夜迫切地覲見朱棣,肯定是使命已經完成。

由此得知,他找到了建文帝,並帶來了建文帝的訊息。

《明史·胡濙傳》 原文是這樣寫的: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我簡單翻譯一下。 就是說建文帝在火中駕崩,有人說他逃走了,眾多舊臣中有很多跟隨他的,皇帝(朱棣)懷疑這件事。永樂五年(朱棣)派遣胡濙行遍天下的州郡鄉邑,暗中查訪建文帝在哪裡。永樂二十一年回朝,騎快馬到宣府拜見皇帝。皇帝已經睡下了,聽說胡濙到了,急忙起來召他入內。胡濙把所有事情全都報告給皇帝,到四更天才離開。先前胡濙還在各地查訪時,又有傳言說建文帝已經渡海而去,於是皇帝又分別派遣內臣鄭和數人渡海下西洋。到這次胡濙回來,朱棣的疑慮才消解。

其次,胡濙深夜到訪,會說些什麼呢?

1、我沒有找到建文帝,深夜叫醒皇帝,就是逗你玩呢。結論:不可能,朱棣不會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2、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經死了。結論:也不大可能。因為史書中說“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就是說談到了四更天。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沉默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喜歡說廢話的人,何況此時朱棣也不想聽他廢話。所以,他說的絕對不是死這麼簡單。

3、那就得出結論三,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由論證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上兩個結論都不對,所剩最後可能性為最大結論。

建文帝到底對胡濙說了什麼?答案到底是什麼?解開秘密的鑰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此帝始釋”。

經過十六年的尋找,包括陸上的和海上的,到這個時候,朱棣終於放下了。無論結果怎樣,已經找到了人,並且和他深入交談了。

解脫了,終於解脫了。一輩子的疑問、憂慮、恐慎,在那個夜晚之後,全部煙消雲消。

結論:建文帝的答案,“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才能讓朱棣如釋重負。

朱允炆的人生,充滿了錯位與矛盾。

他一心想著,祖父死後,父親繼位,自己順理成章成為太子。卻在猝不及防時,被命運一把推上冰冷的皇位,被迫提前捲入了歷史無情的渦旋。

他本是純真善良,聰明孝順的孩子,如果在父親之後繼位,也許能成太平盛世的一代仁君。

他本是個不諳世事的赤子,卻要承受絕望至極的苦難。心懷赤誠一片,卻被現實殘忍地鞭殺,血肉飛濺。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命運是一個喬裝打扮的人物。沒有比這張臉更會欺騙人的了。”

人生就是這樣,每一處轉折都充滿未知。每一次的抉擇,都不可更改。 你在哪裡轉個彎,它就走向了一個無法回頭的前方。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錯位的人生,錯位的命運,都是你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