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華文明的標誌之玉器的起源與玉器文明

2021-12-25由 明文廣記 發表于 農業

玉石是怎麼形成的

文明,是人類歷史積累下來的有利於認識和適應客觀世界、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

西方關於文明的標準是:文字、城市、冶金和禮儀宗教。這四項標準中必須同時具備三項,而且這三項中必須有文字,才能算是文明社會。

這個標準既不全面,也不準確。比如美洲印加文明,雖沒有文字,卻肯定是文明社會。今天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還有許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在世界上,沒有文字的民族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按照前述西方關於文明的定義,他們都還未進入文明社會。這顯然是因為西方文明的標準出了問題。

如果將文字作為文明的標誌之一,除中華文明外,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作為消失的文明,其文字都是突然發現的成熟文字,沒有文字發展的歷史,所以這種文字歷史是存疑的,另外這種文字起源也不清不楚。

而中華文明具有成熟的、連續的文字發展歷史,但是漢字的源頭也還在考證中。

文明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發明創造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人脫離動物的那一刻起就存在了,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時代創造了不同型別的文明。

舊石器時代的漁獵文明、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明、奴隸時代的自然動力機械文明、資本主義時代蒸汽和電力機械文明、當代的智慧化文明等,都具有不同的鮮明的文明特點,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里程碑標誌。

對於中華文明來說,人類與原始時代的漁獵文明有本質區別的,是農耕生產和玉器的使用。

農耕生產催生了文字、農村聚居、天文、節氣等的產生和發展,玉器則是等級、階級、禮儀產生的標誌性器物。

在中國古代,玉被人為地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內容與玉的天然物理效能相比附,於是出現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說法。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齊則綪結佩。而爵鞸。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衝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織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禮法的高度。

玉作為通神或者祭祀祖先的重要載體,中國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英,把玉石當做人類與神靈世界溝通的媒介,在其精神領域中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些非同一般的特徵也使玉器成為等級身份及權力、權威的象徵。

玉器在敬神、通天方面的宗教禮儀功能是玉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中國古代玉器不僅是文化現象,更是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的體現。玉石文化與巫史文化構成了遠古和古代社會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基礎。而且,這種玉石文化在中國延綿數千年而不絕。

從目前考古實證研究來看,世界範圍內人類最早使用的玉器——東亞玉器的年代,可能出現於距今4萬年左右,在南西伯利亞——尤其是貝加爾湖周邊地區的——石器時代考古學遺存非常豐富。

在阿爾泰地區俄羅斯洞穴考古活動中,在第11層出土了相當精美玉質環和墜飾等,其中尤以一件深綠色半透明的環飾,顯示出現今所知東亞最早的玉器風采,其年代測定約在距今38000年前。

在中國,上世紀30年代北京周口店上洞發掘出土有大量距今2萬年前後的玉石珠及墜飾和穿孔牙墜、有孔貝殼及魚脊椎骨飾,這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出土人體飾物最豐富的地點,也是目前考古發現上中國最早的玉器相關的遺存實證。

說明在石器時代,人類就與玉石產生了聯絡,從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來看,初期,玉和石並沒有完全分離,可以理解成特別的石頭或美石。幾萬年前,人類已經利用這些特別的石頭(美石)製作特殊器物了,學術界判斷為祭祀用具或特殊地位人所特有的器物。可見,這種特別的石頭(美石)在當時也是非常稀有、珍貴的原材料,雖然當時的開採能力有限、認知能力有限。這些出土的祭祀用具及器物,透過現代科學手段鑑定,其含玉成分很高,說明當時的人類經過比較,把普通的石頭用來做石器工具,把這種特別的、稀有的美石,用來作為祭祀用具或特殊器特,是當時地位最高的巫師或落部首領所特有的東西。而且對比普通石器工具,這些美石所製作而成的器物,在製作工藝方面明顯複雜、精緻很多,在生產工具尚不發達的時期,這些器物的製作,肯定耗時耗力得多。

中國境內較早的玉器文化遺存,遼寧海城小孤山舊石器時代末期洞穴遺址中的玉石制砍砸器,其年代距今約 10000年。

2007年10月,磁山博物館館工作人員在磁山遺址1號窖穴發現一塊古玉,2009年中科院的專家對這塊玉石取樣分析後,認定這塊古玉埋藏的年齡在10300年。

黑龍江省出土史前玉器的地點很多,其中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小南山遺址裡不僅發現了迄今中國北部最早的陶器,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和最多的批次性玉器,小南山玉器的真實年代距今9100——8500年之間,遺址將玉器的發現推到距今9000年左右。

這是東亞地區系統用玉的最早證據,開啟中國玉器起源新紀元,顛覆了學術界以往對新石器時代多個方面,尤其玉器方面的認識,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考古舞臺上的話語權,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

中華文明的標誌之玉器的起源與玉器文明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近幾年在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120餘件,加上以往發現總數超過200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對其後的東亞玉器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此為目前世界最早的發現,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6000多年。

砂繩切割技術後來成為紅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藝,奠定了中華玉器文化早期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飾物中,軟玉佔半數以上,在玦、環、匕等重器中比率更高。小南山人對溫潤而澤軟玉的重視躍然於物上,將其賦予了巨大的象徵性意味,重玉輕珉的觀念已經形成。世界人類社會兩大最高核心價值體系分別為:西方黃金、東方玉器。前者形成於6000多年前,後者遲遲未有定論。小南山遺址玉器的發現,確立了東方比西方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早熟了2000-3000年之久。

中華文明的標誌之玉器的起源與玉器文明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玦

烏蘇里江流域早在一萬七千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小南山遺址顛覆了學界對烏蘇里江流域玉文化是受遼河流域玉文化、錢塘江流域玉文化影響的推斷,考古發現支援的是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乃至東北亞的玉文化。

中華文明的標誌之玉器的起源與玉器文明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墜

小南山玉器製作技術被發現以前,一般認為距今八千年前,砂繩切割技術出現。

關於砂繩切割這個玉器製作工藝的定義,考古學界暫時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有“線切割”“馬尾截玉”“皮條弓截隔”“柔性線切割”等稱呼。砂繩切割技術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一是玉料分割、器芯掏取或玉片素材生產;二是玉器表面加工;三是鑽孔。鑽孔又分為管鑽開孔、實心鑽以及多重實心鑽掏膛開孔技術。從砂繩切割技術實際操作起來,就是把動物毛皮或植物纖維製成的繩子,作為砂粒的載體,沾溼後黏附砂粒成為砂繩,砂繩在玉料上往復運動,由堅硬的砂粒磨擦,達到分割玉器的效果。

這種技術廣泛分佈於東北亞地區,日本本州島、俄羅斯遠東沿海地區、我國東北地區和黃河、長江流域均有發現。在鑽孔技術方面,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觀察到明顯的實心鑽痕跡,小南山先人在鑽孔的時候利用石頭或者木頭為工具,再放溼砂在玉器上鑽孔。

這種看似簡單的切割和加工方法,是先民們奮鬥幾千年的結果,考古論斷,以玉玦為代表的玉器種類和製作技術,在8000年前開始從小南山傳至東北亞各地,開啟了史前玉器革命的歷程。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為目前世界最早發現的砂石繩切割痕跡,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砂繩切割技術後來成為紅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藝,奠定了中華玉器文化早期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

9000年前出現玉器加工的砂繩切割技術,是東北亞早期玉文化別具特色的工藝。從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玦,確認迄今所知東亞砂繩切割玉器最早的事例。其後數千年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此技術的影響幾乎無遠弗屆,覆蓋東亞地區廣泛的範圍。中國著名的興隆窪-查海、紅山、凌家灘和良渚文化玉器,玉工均大量採用砂繩切割技術。例如紅山筒形器的中孔,砂繩切割工程浩大。良渚玉器表面,幾乎都遺留有砂繩切割的痕跡。一些小南山與良渚出土玉管,形質相似、工藝相同,混在一起後,讓人幾乎難以區分。玉玦在距今八九千年的東北亞地區迅速傳播,以環玦玉器為代表的玉文化圈初見規模,砂繩切割技術正是其形成背後的關鍵因素。

中華文明的標誌之玉器的起源與玉器文明

玉環上的沙繩切割痕跡

製作玉器的技術還有輪軸機械。輪軸機械無疑為史前機械中的王牌,輪盤、軸承與中軸構成輪軸機械,克服軟玉強大韌性及硬度的屬性,使環狀玉器大量生產變成可能。至於玉器以外輪軸機械技術應用,如陶工、木工,甚至青銅器如陶範等製作,其影響力可謂波瀾壯闊。輪軸機械迄今仍為現代機械中的王者。玉器製作輪軸機械的研究,始自澳門黑沙玉作坊的發掘,實驗考古復原了輪軸機械的玉器鑽孔工藝,解釋了石質軸承的使用方式和微痕的形成原因,他們使用了根據考古材料復原的旋轉機械,論證了考古出土石質軸承的功能。

中國最早輪軸機械石軸承,在遼寧查海遺址出土。

在東部中國自東北至東南沿海,以遠及東南亞各國及島嶼上,史前玉工輪軸機械技術發展初步輪廓,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詩經·小雅·鶴鳴》上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他方山上有塊不錯的石頭,可以用它來打磨玉石。詩人在前幾句用了大量的篇幅,就是為了引出最後的“他山之石”,希望大家能意識到石頭可以用來打磨玉器的功能。《禮記》裡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說法,但是在古代玉器的打磨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用石頭來打磨就是最普遍的一種。正如後來朱熹在《詩集傳》中曾說的:“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

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初期時,玉器在使用上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在祭祀、隨葬品中仍大量使用玉器,同時,玉器也成為統治階級作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用途,玉器也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對比石器時代,封建社會對玉器的用途更為廣泛,象徵意義更為明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製作水平也明顯進步。

玉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是一種特殊標誌,被崇拜、被敬仰、被爭取。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孔子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種品性和象徵);一個個歷史典故也由“玉”應運而生——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玉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由此發揚、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