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至死是少年(上)

2021-12-24由 思迪愛逛博物館 發表于 農業

秋香姐什麼意思

唐寅,在吳中才子中名氣最盛,被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點秋香的故事雖然美好,但並不真實。現實中的唐寅,一生雖風流不羈,但也坎坷跌宕。他本有可能成為中國科舉歷史上少有的連中三元者,卻只能瘋癲強迫自己“看穿”,至死都是那個不能和自己和解的少年。

01

天才少年

明成化六年(1470),農曆庚寅年二月初四,時令已近驚蟄,萬物從沉睡中甦醒,在大明繁華的蘇州城內,有一個嬰兒誕生了。出生的時間就是他的名字,寅年屬虎,長兄為伯,是為“伯虎”。兇猛的老虎令人生畏,因此,他又字“子畏”。這一年,“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四十四歲,“吳中才子”裡年紀最大的祝允明十一歲。

唐寅的祖上是前涼陵江將軍唐輝,先祖唐儉曾跟隨李淵起兵有功,受封“莒國公”。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車駕主事,死於土木堡之役。唐泰的後代子孫多散佈在蘇州吳縣白下、橋裡間一代。祖上顯赫家世影響到了唐寅,他自稱“魯國唐生”,而書畫題名也常用“晉昌唐寅”的落款。

至死是少年(上)

唐寅的父親唐廣德,三代單傳,讀過書但科舉屢考不中,於是退而經商,在蘇州城的閶門附近經營一家小酒肆。當時的蘇州有六個城門,其中的閶門也就是“閶闔門”,為蘇州城的西門,是蘇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是所謂“天下財貨莫盛於蘇州,蘇州財貨莫盛於閶門”的地方。

既然是讀書人開的酒店,自然也跟俗人不同,店內懸掛字畫,佈置得很有文人情調,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吟詩作畫,煮酒論文。這大概是唐寅從懂事起就印在腦海裡的印象,是最初的啟蒙。

唐廣德一直留心結交名流,到了唐寅認字讀書的年紀,他不惜重金請名師來教導唐寅,一切都只為唐寅能考中功名,光耀門楣,讓兒子做到他這輩子沒能做到的事。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事茗圖》卷。故宮博物院

吳中地區自古人才濟濟,唐寅的整個童年都泡在書堆裡,出眾的才華,使他慢慢長成了一個清高自詡的少年。從小既能接觸到沈周、李應禎這樣的名師,又作為名副其實的天才,唐寅一開始的表現相當的不負眾望。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秋葵圖》扇頁。故宮博物院

在祝允明的印象裡,唐寅“數歲能為科舉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是全蘇州城的讀書人羨慕和稱讚的物件。而祝允明作為“吳中四才子”裡年紀最大的“老大哥”,比唐寅和文徵明都大了整整十歲,硬是放下身段,登門拜訪,希望與這位天才少年唐寅結交。

不過,第一次登門,祝允明就被唐寅避而不見,再次拜訪也沒有得到答覆。這並不是唐寅狷介狂放,只因為他沒有與年長者交往的經驗——當時唐寅只有十二歲,被二十二歲的祝允明追著“搭訕”,害羞地不知所措。

但不久後,唐寅就將寫好的文章寄給祝允明,祝允明也以詩作答。文人之間的關係也許看起來拐彎抹角,但本質往往是極為純粹的。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尺牘》上海博物館

十六歲那年,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蘇州府學,從此聲名大噪。十七歲的唐寅,應嘉祥學諭周希正之弟周希善之請,為祝其母八十大壽而作的《貞壽堂圖》,就已經被稱讚為“山石樹枝如籀篆,人物衣褶如鐵線”了。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貞壽堂圖》卷(區域性)。故宮博物院

上天給了唐寅絕頂的聰明天賦、不愁溫飽的家庭和才華橫溢的一眾好友,然後在他的時候,跟他開起了一個接一個的。這年,唐寅的中風去世,哀傷而死,在夫家病逝,患產後熱亡故,襁褓中的出生不足三日便夭折,到了的時候,唐寅已經接連失去了。

這是唐寅人生第一次,經歷了的巨大落差,刻骨銘心之痛,使他消沉絕望,一蹶不振。這時,勸他用功讀書,參加科考,不要浪費自己的才華,辜負了家人的期望。雖厭煩八股,但比起經商務農,科舉這條路更現實,所以唐寅聽後回答得也很乾脆:“。”當聽到這位天才少年只打算用準備,如果考不中,就放棄時,祝允明未免失笑,多少讀書人傾盡也沒能考中,而他自己也前前後後考了才中舉。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 《致施敬亭札》。上海博物館

然而,在參加期間,唐寅與好友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學御史十分厭惡這種行徑,導致唐寅在錄科考試中名落孫山。後來蘇州知府愛惜人才,蘇州的名士們,如文徵明的父親等皆為唐寅求情,方誌才同意“”讓其參加鄉試。

一年後,在主考官的“”的讚歎中,的唐寅參加鄉試,一舉成為這年應天府鄉試的,。一時間,這個身穿青衫,風流倜儻,喜歡走馬街頭,流連宴飲的青年,。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張靈 《唐寅小像》。網路

與屢試不中的好友文徵明和祝允明相比,唐寅彷彿再次被,而人生也似乎走出低谷,即將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此時的他刻了“”這枚印章,志得意滿。而在無數的崇拜、誇讚聲中,讓他收斂張狂,磨礪心性的勸導,唐寅已經聽不進去了。父親“”,而唐寅回信態度囂張,言辭尖刻,對文徵明的善意提醒不但不領情,還要與文徵明斷絕關係。

02

弘治春闈

(1499),三年一次的將在京師舉行。唐寅提前一年出發,在趕考的路上,他碰到了一位將改變他命運的富二代。這人名叫,南直隸江陰人(今江蘇省江陰市),家境殷實,而且其家族所築的“”更是收藏大量宋元戰亂時遺留的古文獻。徐經可謂出生,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之下,從小酷愛讀書,雖然比唐寅小3歲,但中舉較早。唐寅雖然中舉人比徐經晚,但名聲在外,響徹大江南北,徐經也是眾多之一。

一路上,徐經出手闊綽,行事大方,隨行甚至還有“”,他對唐寅十分友善,而唐寅也樂於與結交這樣的朋友,兩人於是結伴同行。

至死是少年(上)

按照當時的慣例,正式考試之前,考生們需,結交文壇大家,向其展示自己的學識才華,以博取好印象和尋得好靠山。唐寅和徐經在京城不僅拜訪了同鄉前輩如和、 等人, 還通過樑儲的引薦,拜訪了禮部尚書大學士和禮部右侍郎兼學士掌詹事府事。

多次從鄉試主考官那裡聽說過唐寅的才華,對於他們的造訪,。唐、徐二人也覺得程敏政學識超群,便經常出入其府,請教學業。而每次拜訪,徐經都讓隨從,這讓囊中羞澀的唐寅少了許多尷尬。

至死是少年(上)

第二年,朝廷欽定會試的人選是和,作為當時學識淵博的大學者,為了給朝廷選出真正的人才,便加大了考試難度,出了一道極其的試題。絕大多數考生都被題目擊退,多年寒窗苦讀竟。

而唐寅和徐經這兩位,不僅答出來了,還在考試結束之後,喜形於色。面對周圍失魂落魄、垂頭喪氣的考生口出狂言,聲稱自己“”,而更是直言“”。不僅如此,有記載在閱卷之時,發現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且文辭優美,便隨口而說:“這兩張卷子必是唐寅、徐經所做。”

至死是少年(上)

·“南京解元” 朱文印 唐寅《行書為史君書舊作詩卷》(區域性)。故宮博物院

正可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雖然以唐寅超絕的,根本不需要私下找考官買試題,但由於二人之前的行為,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他們與之間有著,至於是純粹的,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所有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猜測。而那些自知此次科考無望的考生,把憤怒的矛頭直指得意猖狂的二人。於是,京城,主考官程敏政與唐、徐二人之間有的事,一時間引起。

明朝對於可謂極其嚴厲,在考生期間只要有夾帶的,或者跟人換卷的行為,要被,期滿後。官員參與作弊直接貶為庶民。很快,會試發生舞弊現象的訊息傳到了朝廷,戶科給事中立即程敏政賣題給唐寅和徐經,著名的“”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自書詞》卷。故宮博物院

據程敏政後來供述,考試之前的確與唐、徐二人見過面,徐經因仰慕程敏政的文采,希望能花錢替已故多年的求得一篇,唐寅也想花錢替自己即將奉旨前往安南(今越南)的恩師求得一篇。程敏政沒有推辭,他本就欣賞唐寅的才華,便為唐寅寫了一篇。然而程敏政替二人寫文的事被其他人知道後,拿來大做文章,因為誰也說不清,程敏政是否真的收了錢,又是否真的只是給徐寫了墓誌銘,給唐寫了《詩序》,到底有沒有透露考題,誰也不知道。

唐寅和徐經兩人被投入皇帝直管的“”,如果說此前唐寅失去親人的痛苦還只是精神上的折磨,那麼這次入獄,讓他不僅在精神上,連著,也都受到。

公堂上,徐經承認了,唐寅也不再爭辯。最後的結局,被勒令致仕(退休),罪名是“”。出獄回家後僅4天便。而舉報者,調任南京太僕寺廟主簿,罪名是“”,被。唐寅和徐經則是被革除士籍,黜充吏役,罪名是“”,說他們工於機巧,汲汲於名利。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吳寬《致歐信為唐寅乞情札》。上海博物館

而此時,在京為官同為吳門才俊的得知唐寅被髮落為浙江小吏,立刻寫信給,希望他們能對即將去浙江的唐寅。信中言辭懇切,一再為唐寅申辯,流露同情。

在蘇州的時候,時常輕狂過頭的唐寅,還有等人願意為了庇護他而奔走說情。可在明朝中葉的京城,局勢波譎雲詭,官場貪婪腐敗,哪怕是天才棟樑,也可以被。

面對這結局,唐寅說“”,也不去赴任所謂的“”,直接回到了故鄉蘇州。(1500),他畫了,畫上一位行者被沉重的行李壓彎了腰,正顫顫巍巍地走上崇山峻嶺之間的木橋,畫面豐富、細膩,雖有遺風,卻難掩蕭索淒涼之態。

至死是少年(上)

·明 唐寅《騎驢思歸圖》。上海博物館

對於這場洩題案的,到現在也沒有定論。程敏政到底有沒有洩題?徐經到底有沒有買題?揭發的人是因確有其事還是別有用心又或者是黨爭派鬥?。

然而,家鄉蘇州卻並沒有給予唐寅足夠的支援與撫慰。昔日名動全城的“”唐寅,如今除了文徵明、祝允明這樣的友人還願意相信他之外,幾乎是。續娶的妻子成天和他吵鬧不休、弟弟也找來要與他分家。於是,,唐寅的人生斷崖式下跌,一路衝到谷底。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吳中四才子”之文徵明:

吳中山水間最自在的人(上)

吳中山水間最自在的人(下)

參考資料:

《唐寅:六如居士的如夢人生》 吳中博物館

《唐寅與弘治己未春闈案的文學史影響》 馬宇輝

《明孝宗實錄》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於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