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四川深化改革7年間③|兩項改革:減少鄉鎮(街道)1509個建制村18429個

2021-12-24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農業

一個鄉鎮中通常有多少村

四川深化改革7年間③|兩項改革:減少鄉鎮(街道)1509個建制村18429個

川觀新聞記者 李丹 攝影 華小峰

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是近年來四川涉及最廣泛、群眾最關注、影響最深遠的重大基礎性改革之一。兩項改革的順利實施,在全國範圍產生積極影響,被列為中國改革2020年度唯一的省級特別案例。

有記者提問,兩項改革“前半篇”文章目前已基本完成,“後半篇”文章正全面鋪開。那麼,兩項改革“前半篇”文章工作情況是怎樣的?“後半篇”文章又該如何推進?四川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鬍建林用“原因”“做法”“成效”和“後半篇”這四個關鍵詞對兩項改革進行了解讀。

胡建林丟擲的第一個詞是“原因”。

改革前,四川全省有鄉鎮4610個、建制村45447個,鎮村設定均呈現“多、小、密、弱”特徵,尤其是農村人口空心化、經濟空殼化問題凸顯,難以選出優秀的村幹部,公共服務設施閒置與浪費並存,降低了服務效能、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鄉村治理,迫切需要透過改革的方法予以破解。

對“成效”一詞,胡建林說,透過改革,四川全省鄉鎮(街道)減少1509個、減幅32。7%;建制村減少18429個、減幅40。6%;村民小組減少153713個、減幅39。8%;最佳化新增社群457個、增幅5。9%,實現了縣域空間結構、政權體系、治理架構的歷史性重塑。

一是拓展了發展空間,透過改革,打破了區劃界限和行政壁壘,乘勢拉開一批現代農業園區、經開區等發展骨架,城鄉空間佈局、人口布局、產業佈局明顯最佳化。

二是蓄積了發展動能。改革後,鄉村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培育發展鎮村特色產業等方面產生新的建設需求,形成了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

三是提升了服務效能。因地制宜佈局了一批具有區域服務功能的學校、衛生院、養老院,建立與服務人口更相匹配、更為精準的公共服務體系,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四是鞏固了基層基礎。根本上扭轉了鄉鎮“權、責、利”不對等和“官多兵少”“事多人少”的局面,破解了村幹部“青黃不接”“能人進村”等難題,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和人才基礎得到夯實。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絡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