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高中歷史複習·近代歐美代議制】

2021-12-12由 火燒西光看佛光 發表于 農業

議會議員如何產生

歷史複習· 近代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英國內閣制的形成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權利法案》的頒佈

1.資產階級革命

(1)時間:1640—1688年

(2)原因:①經濟基礎:資本主義已經有了較大發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限制王權,擴大自身政治權利。

(3)過程:①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②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了復辟王朝的統治。

(4)結果: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2.《權利法案》的頒佈

背景:“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議會權力大增。

內容: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立法、財政等大權。

意義:法案頒佈以前,儘管對王權有較大的限制,但王權本質上仍然是專制的。在此之後,王權受到議會和法律的嚴格限制,確立起議會主權原則,議會成為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英國議會包括上院和下院。上院議員由國王任命,下院議員由選舉產生,議會實權由下院掌握。在英國議會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成為首相。首相在透過國王形式上的任命之後進行組閣。內閣成員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內閣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

英國代議制演變過程的特點及趨勢

(1)特點

①從確立方式看,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專制統治,以法律形式確立君主立憲制。如1688年的“光榮革命”、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等。

②從代議制的內容看,其特點是國王逐漸“統而不治”,責任內閣制逐步完善,選舉權主體範圍逐漸擴大,內閣權力日益增強。

③從發展過程看,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而逐步完善,其特點是漸進的溫和變革,民眾的鬥爭和政府的妥協相結合,尊重傳統和遵循慣例等,體現了連續性、漸進性、創新性的特點。如責任制內閣的形成、1832年議會改革等。

(2)趨勢

①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國王權力逐漸被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

②政治權力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並下移到一般公民。

內閣制形成:18世紀初,議會下院的多數黨實際控制了政權。

特點:①內閣:首腦是首相,內閣成員是各部大臣,內閣成員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內閣對議會負責。

②首相: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被國王任命為首相;有權提名內閣成員,決定國家重要政策,掌握國家行政大權,透過議會掌握立法權,實際掌握國家大權。

影響:促使資產階級政黨之間展開激烈競爭,資產階級議會政黨制度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三、英國君主立憲制呈現的四個趨勢

(1)延續性。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英國的早期內閣的形成到責任制內閣的完善。

(2)漸進性。自1689年初步確立後不斷完善。

(3)創新性。如君主立憲制、責任制內閣、兩黨制都具有開創性。

(4)法制化。英國政治制度的不斷變化與法制化程序密切相關。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艱難的共和之路

法國最終確立共和制的原因

(1)反對共和派的力量比較分散。 (2)人民群眾堅決擁護共和制。

(3)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發展,法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增強,這是法國共和制得以確立的根本原因。

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後,廢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

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5年,國民議會透過憲法,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

2.憲法內容

產生方式

權力職責

議會

眾議院議員由成年男子直接選出;參議院議員由間接選舉產生

掌握立法權,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總統

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七年

①掌握行政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命高階官員

②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3。影響

(1)資產階級共和派經過艱苦鬥爭,掌握了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職位。

(2)共和政體的確立和鞏固,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德意志的統一

(1)背景:19世紀中期,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大大小小的幾十個邦國各自為政,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2)結果: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透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國家統一。

2。德意志帝國政治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1)特點:

帝國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但透過憲法使皇帝和首相控制了政府和軍隊,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力。議會雖行使立法權,但是不能透過任何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行政監督權,因此體現出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另外帝國的軍隊、軍人地位很高,體現了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

(2)原因:

①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是由普魯士透過王朝戰爭完成的,並由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統一後掌權的是普魯士貴族,因此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普魯士專制主義傳統和軍國主義特色。

②由於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晚,資產階級軟弱,封建容克和軍閥勢力強大。

3.帝國憲法

(1)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生產方式

權力

皇帝

世襲制

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及決定對外政策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內閣工作,只對皇帝負責

議會

聯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選舉產生

帝國議會透過的法案要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2)聯邦政體:

①帝國政府掌握了軍事、外交大權,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權。

②普魯士在帝國中佔在統治地位。

4.影響

(1)積極影響: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消極影響: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1.背景(1)1781年美國打敗英國殖民軍隊,兩年後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2)美國實行邦聯體制,導致商品流通不暢,社會動盪加劇。

2.1787年憲法

(1)聯邦制度:

①職權: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特點: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

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重要原則

(1)中央集權原則: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總統制共和政體,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

(2)聯邦制原則:“聯邦與州分權”的聯邦制原則,即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原則。聯邦政府的權力是各州政府賦予的,但是聯邦的地位高於各州的地位。

(3)分權制衡原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

(4)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總統和議員都實行任期制。

(2)共和制度:

①權力職責:

權力

行使者

職責權力

立法

國會

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行政

總統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大權,有權否決國會透過的法律,有權任命政府高階官員

司法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權,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

②主要特點:體現了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3)利弊影響:①積極: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弊端: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