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2021-12-01由 梨花天涯pro 發表于 農業

帽子古代叫什麼名字

在當今社會,帽子已經是非常普遍,人們可以一年四季都有帽子戴,並且可以戴著各種形式、各種顏色的帽子,畢竟現在可以自由自在的進行選擇。

然而在古代,戴帽子可是大有講究的。古代的帽子就好比是現在的人開瑪莎拉蒂,絕對是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如果現在的人開著豪車去撩妹沒問題,但是古代人為了要是為了裝而帶錯帽子,那可就是要進監牢甚至是掉腦袋的大罪,畢竟在古代,帽子也是代表著社會地位的一種。

帝王的帽子

祭祀冕

據說最早的帽子是由黃帝發明的,不過那時候應該叫做冠冕,在古代冠冕指的就是地位高階的人所戴的帽子。

但是冠冕還是不同的,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會佩戴“冕”,當皇帝穿著正常龍袍或者常服的時候,就會戴“冠”。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作為皇帝地位象徵的冕從一開始就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皇”這個字,最早的解釋就是“王戴著帽子”,於是也就有了後來某些王爺想要當皇帝會假說“戴一頂白帽子”。

而皇帝所戴的冕就是帝王的象徵,唐朝王維有詩云:“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來描寫帝王氣象。

那麼皇帝所戴的冕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其實古代最早冕的形制應該來自於《周禮》的記載。

《周禮》作為中國第一部嚴格要求禮儀的書籍,自然將最高統治者該穿什麼、戴什麼、做什麼,描述的淋漓盡致。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冕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的,分別是冕板、冕旒、充耳。

冕板並不像現在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是一個長方形的板子,它其實是上黑下紅,代表著陰和陽,前低後高,代表著帝王和高官要謙恭的對待自己的臣屬和百姓。

冕旒的數量就代表著佩戴冕的人職位的高低,帝王是前後各有12旒,每個旒上各有12顆彩珠,按照五行分為五色,根據官位的高低,旒的數量依次遞減。

而冕旒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繁露,比如帝王12旒,而王爺就會有9旒,在明朝魯荒王墓中就出現了唯一一件實物冕。

而古代的帝王高官在帽子上掛冕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莊重的形象,不能輕佻,只有頭部正直,動作緩慢,才能保證冕旒不晃不搖,才有威儀;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由於冕旒的長度比較長,所以會擋住戴冕者的視線,這就是告訴他們要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要看,做一位睿智的王或者官。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充耳就是在冕兩側垂在耳朵旁邊的兩塊玉石,而將兩塊玉石垂在耳邊也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君王的規勸。

那就是希望君王能夠聽清楚每一位諫官對於他的諫言,因為那些話就像是玉石一樣,既有硬度又十分珍貴。

常服冠

而冠指的就是在除了祭祀活動之外的一些比較重大的場合所戴的帽子,比如說在漢朝的時候,開國皇帝劉邦所佩戴的“劉氏冠”,或者是明朝時皇帝所佩戴的烏紗翼善冠等。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正是由於這種官和冕只有皇帝以及文武大臣才能佩戴,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種官僚制度,這就是所謂的古代冠冕制度。

百姓頭巾

隋朝之前

由於在先秦時期,帽子只能是文武大臣以及帝王才能佩戴的。

所以哪怕這個平民百姓有再高的聲望或者是有再大的財富,也不能佩戴帽子,只能佩戴頭巾。

哪怕是孔子和孟子在當時顯赫一時的人物,但是現在關於孔、孟流傳下來的畫像也都是用頭巾把頭髮遮住,而不是佩戴帽子的形象出現的。

因此孔子、孟子在教導學生的時候,都讓學生要有軒冕之志,也就是要做官,要以做官為志向。

像孔子,孟子這些讀書人能夠戴帕子,而那些窮人大多數就連帕子也用不起,只能用一些麻繩來把頭髮暫時束起來而已。

到了漢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繼承了秦朝對於冠冕的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對於冠冕又進行了細緻的劃分,於是帽子的劃分就更為詳細了。

皇帝所戴的帽子叫做冕,士大夫所帶的叫做冠。

然而這個時候的老百姓還是不允許戴帽子的,原本按照《周禮》所規定,正常男子到20歲的時候就該行一個禮儀,叫做加冠禮。

這個時候的男子就應該戴帽子,但是由於你的身份只是平民或者是商人,那麼你只能戴頭巾了。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到了南北朝時期,第二次中原大混戰開始了,異族入侵,各民族文化相互激盪,這也就導致了文人戴帽的解放,現今流傳下來的“竹林七賢”的畫像都是以帶著冠的形象出現。

只不過平民百姓還是由於自己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因此還是不能戴帽子,只能用一塊兒黑色的頭巾包在頭上,成為暫時性的帽子,當然如果成為官員,那麼還是有戴冠的時候的。

唐、宋、明

到了隋唐時期,天下大一統,民風開放,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著,所以也就大大降低了社會歧視現象。

因此一般讀書人和一般有錢的人也就都開始戴著帽子了,當然還是有規定的樣式。

宋朝就是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官人帽,但是最有特點的還是宋朝的官帽,大拉翅的官帽。

據說宋朝的官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他有一天在朝會的時候,發現下面的官員都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一點都沒有當官應有的威嚴樣,不過法不責眾。

於是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再發生,趙匡胤開始在百官的帽子上加上一尺長的翅翼,這樣,官員只要稍稍一動頭,就會有很大的幅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果然朝堂之上安靜極了。

到了明朝,由於宋明之間隔了一個有異族入侵建立的朝代元朝,所以朱元璋對漢民族文化特別在意。

於是在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開始恢復了之前的冠冕制度。然而在明朝以前的烏紗帽是人人都可以戴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親國戚。

但是在明朝之後,烏紗帽也只有官員才能戴,因此烏紗帽也就成為了官員的象徵。

而由於大明律法的嚴苛,所以明朝官員如果在某些場合戴出了帽子,甚至就可能會判處死刑。

清朝

來一次帽子戲法,古代的帽子究竟代表著怎麼樣的地位?

由於清朝時滿族人建立的,所以在生活文化上帶著濃濃的民族特色,皇帝戴的冠也變成了上嵌東珠的朱緯皇冠。

而官員所戴的帽子也變成了類似於斗笠一樣的朱緯帽子,只不過帽頂上面所鑲嵌的寶石種類不同而代表著不同的官員品級。

正由於清朝實行剃頭的政策,所以清朝百姓都留著金錢鼠尾頭,或者是請後期的豬尾頭、陰陽頭等。

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除春季外的三個季節都會凍頭,於是,在清朝瓜皮帽就開始流行起來。

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帽子的形制都差不多,類似西瓜皮,只不過製作帽子的材質不同罷了。

結語

帽子作為當今社會普通百姓都需要的一種常備生活用品,在古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畢竟古代的帽子更多的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只不過這並不是帽子的具體作用,真正體現出帽子作用的應該就是元朝的時候。

畢竟只有元朝真的將帽子作為基礎的保暖的工具,而不是地位的象徵但是也正是如此,也在側面體現出元朝並沒有與中原文化進行融合。

所以才會導致元朝享國不過九十九年,而中原傳統的王朝有了原本百姓的文化與精神支援,雖然會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但是依舊和諧,一個小小的帽子就能看得出王朝的興衰與成敗。

我是小楚,一個有態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歡迎您的關注、點贊、收藏、評論四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