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消失的文字|楔形文字:記載3000年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2021-10-24由 法制播報 發表于 農業

楔形字是誰發明的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人類發明文字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據較為保守的估計,距今六千年至一萬年前後,出現了最初的文字。文字發生學沒有接受其他文字的影響,獨立產生、發展的文字系統稱為自源文字。全世界最著名的自源文字有四種:漢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此外,還有古希臘的線形文字。在這些古老的文字中,只有漢字從發明到現在,歷經數千載,至今依然充滿青春的活力,而其他幾種則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亡了。

消失的文字|楔形文字:記載3000年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古代西亞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亞特有的一種書寫字型,因其形狀像楔子而得名。古代西亞文明的核心地區是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美索不達米亞分為兩部分,北方稱為亞述,南方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分兩部分,北部阿卡德,南部蘇美爾。公元前30世紀初期,西亞最早的楔形文字就產生在蘇美爾地區,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種族的遷徙,楔形文字逐漸遍及整個西亞地區乃至埃及,並最終成就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楔形文字的肇端

西亞最早文明的創造者是蘇美爾人。公元前40世紀中期,蘇美爾人先發明瞭圖畫文字,這種文字的特點是,如要表示“星”就畫一個星的符號,如要表示“食物”就畫一個盛食物的碗。這種圖畫文字同後來出現的楔形文字大相徑庭。

蘇美爾人的圖畫文字向楔形文字轉化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楔形文字的產生與古代西亞的書寫材料有關。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特別是蘇美爾地區,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沖積平原,缺少木材、石頭等古代書寫材料,但蘇美爾的粘土資源十分豐富,且雜質少,古代蘇美爾人就用粘土做成泥版,在上面書寫文字,待泥版幹了就成為不可磨滅的書籍。有的泥版還用火鍛燒過,作為書寫材料完全不亞於石頭。但在泥版上刻劃圖畫文字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麻煩,收筆時往往留下一個個小疙瘩,不但影響美觀且不易儲存,這就要求改革書寫技術,以適應書寫材料。其次,蘇美爾人的計數系統是促使圖畫文字向楔形文字轉化的第二個因素。蘇美爾人原始的計數系統系採用小圓錐體或小泥團或小石子,即先用溼泥做成泥球,然後用石子尖角或其他錐狀物體在泥球外表壓出各種不同的形狀表示數量。蘇美爾人後從中受到啟發,用削成三角的楔形筆代替原來的尖筆,在泥版上壓出了一個個楔形文字元號。此外,圖畫文字自身的弊端也是促使其向楔形文字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的蘇美爾圖畫文字元號眾多,隨意性很大,不便於學習和應用,而使用楔形筆壓出形狀固定的符號,既有利於統一符號,又提高了速度。

公元前30世紀的前期,蘇美爾文字逐漸發展成為一套較成熟的文字體系,約有2000個符號,有音符,也有意符,既能書寫實詞,也能書寫虛詞。但是,由於一音多符或一符多義的情況較多,因此有許多同音異義詞需要加上區別符號。從文字的型別上看,蘇美爾楔形文字基本上是一種表意文字,但表音符號己經出現,圖符也己變成字元。

消失的文字|楔形文字:記載3000年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楔形文字的傳播

公元前30世紀後期,閃族的阿卡德部落侵入美索不達米亞,起初定居蘇美爾北部,後滅蘇美爾諸國,統一了巴比倫尼亞。阿卡德人在蘇美爾楔形文字基礎上創立了阿卡德楔形文字,並將它傳遍巴比倫尼亞,蘇美爾文字自此走向沒落,成為一種宗教文字。

繼阿卡德人之後,閃族的阿摩利諸部落來到美索不達米亞,他們中的一些人進入南部的融合為巴比倫人,而進入北部的人則發展成亞述人。巴比倫人在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基礎上創立了巴比倫楔形文字。公元前20世紀的前期,巴比倫人建立了巴比倫王國,他們的楔形文字也隨之傳遍周邊地區。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亞述帝國在公元前10世紀盛極一時,東起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蘭,西到地中海,北起小亞細亞、亞美尼亞南部,南至埃及中部,都為亞述帝國的疆域。被亞述人借用的巴比倫楔形文字,隨著亞述軍隊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最終成為西亞和埃及的通用文字。

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很大。公元前30世紀中期,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蘭人,在蘇美爾楔形文字的影響下創立了埃蘭楔形文字。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從敘利亞地區的閃族人那裡瞭解了巴比倫楔形文字,並於公元前20世紀創立了赫梯楔形文字。烏拉爾圖人居住在今亞美尼亞、喬治亞南部,公元前20世紀末因亞述人入侵而接觸到了亞述楔形文字,他們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烏拉爾圖楔形文字。此外,公元前10世紀中期,波斯人也創立了自己的楔形文字。

自公元前20世紀中期起,楔形文字逐漸成為西亞和埃及的地區通用文字,埃及法老同巴比倫、亞述、赫梯等國進行交流或通訊時,都廣泛地使用楔形文字。公元前10世紀的前期,亞述勢力遍及西亞和埃及,亞述楔形文字遂成為西亞和埃及地區各民族的通用文字。需要指出的是,楔形文字在向周邊地區的傳播中,發生了深刻變化,由表意文字發展成了典型的音節文字。

阿卡德楔形文字較之蘇美爾楔形文字己明顯簡化,增加了表音成分。巴比倫楔形文字的符號大大減少,僅640多個,不到蘇美爾楔形文字元號(約2000個)的三分之一,但表音功能得到較快發展,雖然仍是表意兼表音,但表音符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亞述楔形文字繼承了巴比倫楔形文字,進一步簡化了符號,基本字元約為570多個,其中常用的約300個,另外出現了一批表音符號。後期的亞述楔形文字已接近音節文字,而後期的埃蘭文字則實際上己經發展成為典型的音節文字。

●楔形文字的衰亡

公元前20世紀中期,阿拉米人從敘利亞、巴勒斯坦移居美索不達米亞。他們以和平方式進入美索不達米亞,沒有建立強大國家,只是在美索不達米亞西面建立了幾個小國,但先後被亞述人消滅。阿拉米人在進入美索不達米亞時,帶去了他們在腓尼基字母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僅22個字母,十分簡便。阿拉米字母文字較之腓尼基字母文字,變化不大,最大特點是便於書寫與應用,這是阿拉米語能在西亞地區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與簡便易學易用的阿拉米字母文字相比,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弊端十分明顯。儘管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都曾為簡化楔形文字元號作過努力,但還是有數百個之多,並且幾乎都是一符多意。因此,無論巴比倫楔形文字還是亞述楔形文字,其語言關係都很複雜,掌握、應用均屬不易。另外,由於巴比倫楔形文字和亞述楔形文字都機械地借用了蘇美爾楔形文字,讓音節符號佔據了主要地位,從而阻礙了巴比倫楔形文字和亞述楔形文字向字母文字的方向發展。楔形文字這種應用上的複雜性,不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阿拉米文字在西亞得到了迅速傳播。

公元前15世紀中期,阿拉米文字與楔形文字並駕齊驅。可資佐證的是,考古學家在一塊公元前15世紀的石碑上發現了刻有楔形文字和阿拉米字母兩種文字的圖案。公元前10世紀前期,亞述帝國處於鼎盛時期,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共用的圖案更是不勝列舉。在提革拉·帕拉薩三世(公元前744~公元前728)、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1~公元前705)和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公元前681)統治時期,登記戰利品一般都用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兩種文字。在已經發現的歷史文物中有一幅圖案,上面畫著一名手執蘆葦筆的書吏正在羊皮或紙草紙上書寫阿拉米文字,另一名書吏則手持楔形筆在泥版上壓制楔形文字。。

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人從伊朗高原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儘管波斯人一度模仿巴比倫楔形文字創立了波斯楔形文字,但不久就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公元前4世紀後期,希臘、羅馬人相繼入侵西亞,並使希臘語、拉丁語成為通用文字。在希臘語、拉丁語的衝擊下,楔形文字的應用範圍進一步縮小。迄今發現的最後一塊楔形文字泥版文書書寫於公元75年。阿拉伯人入主西亞以後,與當地居民同化,使當地居民失去了原有的語言和傳統文化,楔形文字也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消失。

●楔形文字的釋讀

古代西亞楔形文字在沉睡了近2000年以後終於遇到了識者。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到了楔形文字。第一塊楔形文字泥版由彼德羅·德拉·瓦勒帶回歐洲,他於1621年訪問西亞,抄寫了5個楔形文字元號,並對楔形文字的書寫方向作了研究。最先仔細研究楔形文字者是漢諾威人尼布林,他研究的是波斯古都波斯帕里斯的楔形文字銘文拓本,該拓本用三種文字寫成。他區分了40多個字元,為楔形文字的研究立下了首功。

在釋讀楔形文字方面邁出決定性一步的是德國戈廷根的青年中學教師格羅特芬。據說,他釋讀楔形文字的動機是為了打賭,試一試自己的聰明才智。1802年的某一天,他趁著酒興同別人打賭,賭的是當時一流學者宣稱無法釋讀的楔形文字。當時他手頭有幾張劣質波斯波里斯楔形文字銘文的拓本,憑著年輕人的機敏,他找到了釋讀楔形文字的關鍵。他先認出了幾個國王的名字,釋讀了十幾個楔形文字元號,以後步步深入,成功地釋讀了波斯楔形文字。格羅特芬釋讀波斯楔形文字獲得成功轟動了世界,各國學者因此掀起了釋讀楔形文字的高潮。1838~1851年,英國的諾里斯在格羅特芬的基礎上初步釋讀埃蘭楔形文字成功。(來源|讀者報)

作者/來源:讀者報

消失的文字|楔形文字:記載3000年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