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2021-09-29由 盧敏健康講堂 發表于 農業

天氣冷尿的次數多怎麼回事

很多人以為“三伏天重在防暑”,實際正好相反,伏天最應提防的應該是“寒”,尤其是進入中伏後,人體陽氣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一旦著涼,寒邪容易趁機入侵。加上許多人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等貪涼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導致腹瀉發生,

倘若寒氣長期伏於體內,甚至還會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夏天是腹瀉的高發季節,是因為夏季炎熱潮溼,給細菌病毒的滋生提供了適宜自然條件,夏天人們為了消暑愛吃些生冷小食,比如冰啤酒、冰激凌、冰鎮西瓜、涼拌菜等,如果這些食品的製作過程稍有不慎,極易被致病微生物汙染而導致人們食用後感染機會增多。

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亦可有四肢痠痛、疲倦乏力等症,甚至有部分腹瀉反覆發作,稍微使用寒涼之物,都會引發腹瀉。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腹瀉中醫屬“洩瀉”的範疇,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素問·氣交變大論》稱本病為“鶩溏”、“飧洩”、“濡洩”、“洞洩”等。其標“溼邪”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中醫認為,六淫邪氣可致洩瀉,慢性腹瀉的病位在腸腑,與肝、肺、脾、胃、腎臟腑的生理病理關係密切。

總以脾虛溼盛,腸道傳導功能失司為主要病機,可因肝氣疏洩失職、胃氣降濁失力或腎陽溫煦失責所致,亦能因病情遷延日久而由實轉虛,或虛實兼雜。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溼邪侵襲,脾胃虛弱

脾胃屬土,位居人體中焦,喜燥而惡溼,脾氣主升,有運化及樞轉全身水液,將胃腑腸腑所納水谷精微向上輸布的職責;同時胃氣主降,有向下傳導消化食物,維持胃腑腸腑氣血通暢的生理功能。

而由於中伏時期天氣炎熱,面板腠理開啟,加上雨水繁多,人便容易遭受溼氣侵襲,導致脾胃運化失常,中焦虛弱。

中焦虛弱,是腹瀉發病之根本,誠如《醫宗必讀》所云:“脾土強者,自能勝溼,無溼則不洩……”外溼內侵,容易損傷脾陽,困遏中土從而導致內溼;又或者本身脾胃虛弱,脾氣無力運化水液而內生水溼。溼為有形、重滯,可瀰漫全身,阻礙腸腑氣機通降,腸道傳導功能失司。主要表現便質稀如水樣,腹痛腸鳴,脘腹悶脹,納呆,食慾不振等寒溼困脾或脾氣虧虛證候。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寒邪伏內,腎陽虛衰

《景嶽全書·洩瀉》曰:“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則令人洞洩不已。”中醫認為,人的大小便皆由腎臟所主,

倘若腎臟陽氣不足,陰寒過盛,就會導致腎臟功能失調,從而引發腹瀉。

寒邪和溼邪都屬於陰邪,容易傷人陽氣,寒溼交加對陽氣的傷害就更大了。尤其是長期處於空調環境中,或頻繁使用生冷食物的人群,更加容易遭受寒溼侵襲。我們都知道,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角落,最容易出現腐爛情況,滋生蚊蟲黴菌。其實人體亦相似,身體陽氣被寒溼所傷,整個身體代謝會變得緩慢甚至停滯,從而出現陰盛陽衰,怕冷,怕吹風,吃涼東西會感到肚子不適、腹瀉等等。主要表現為黎明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痠軟等脾腎陽虛證候。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情志影響,肝失疏洩

《醫方考·洩瀉門》曰:“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肝氣有升動發散之性,位居中焦主司暢達全身臟腑氣血執行,維持津液佈散;若七情內傷,肝氣失於疏洩,木鬱橫土,則脾虛生溼聚痰,疏於升清,胃濁冗降於腸,痰濁泛蘊腸腑可致傳導失司,

因此倘若肝出現問題,也會導致腹瀉的發生。

進入夏季之後,氣溫非常的高,人體內的所有生命活動會變得比較旺盛,新陳代謝的速度就會被加速。而一旦新陳代謝速度加快的話,就會導致肝臟負擔過重,很容易誘發一些肝臟問題。而且由於夏季氣溫較高,很多人會出現一些情緒煩躁以及睡眠問題,從而導致肝鬱化火,從而影響脾胃,導致腹瀉。可表現洩瀉伴腸鳴,腹痛,兩脅脹悶,食慾不振,神疲乏力等肝氣乘脾證候。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固陽祛邪,對症論治

許多患者出現腹瀉一症時,都會選擇服用止瀉藥物進行治療,但部分患者在服用止瀉藥物之後雖然腹瀉得到患者,但是一旦食用生冷食物,或稍微吹一下風,便會感覺到肚子不適。甚至有部分患者選擇服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

但此類藥物易產生耐藥性,不良反應較多,治療效果也不理想。

前面我們講到,腹瀉發生的原因很多,外感邪氣,情志失調,以及飲食不潔等有關,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因此在臨床上必須辨病理因素,對症用藥,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中伏更需防寒,腹瀉多發、久不愈,在於寒溼淤積,陽氣受損

另外,《黃帝內經》講:“陽氣不足,寒伏於內。”

伏寒的人,舌苔厚而白,脈象細且澀。比常人更容易感到身體疲乏,因而總是顯得沒精打采。氣短、氣弱,不愛說話,時常憂愁嘆息。許多腹瀉患者經過透過藥物調理,症狀已經得到緩解,經過一個夏天,人們吹涼風、吃冷盤、喝冷飲。等到入秋以後,體內的伏寒發作,屆時便會導致腹瀉發作。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希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

【宣告】: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