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2021-09-13由 依農看天下 發表于 農業

細菌性斑點病怎麼治療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選

右上角

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番茄、西紅柿,說的都是它,我們對舶來農產品的命名就是這麼隨便又形象,它來自“番邦”果子長得像茄子,因此我們叫它番茄;

它也來自西方果子像紅色的柿子,因此我們也叫它西紅柿;更隨便形象的時候我們還叫它“洋柿子”。番茄可以說是一種果菜兼備的農產品,雖然它的物種起源時間較早,但真被我們種植栽培的時間並不算太長,甚至直到清朝末期中國人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食用番茄。不過我華夏土壤似乎對番茄有著無與倫比的包容性,我們對這個果菜兼備的農產品、農作物同時有著近乎於執著的喜愛。

因此短短100多年的食用、種植發展歷程,不論是種植面積上看還是從市場需量求上看,在我國它都已然成為一個超大宗的蔬果作物。

同時也是由於番茄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種植端慢慢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種植面積太大了,然後就是管理的太過於粗放了

。這就導致了均質的

番茄市場行情不夠穩定

,之所以用“均質”這個詞,想必大家也都明白,因為

劣質的根本賣不出去,高品質的供不應求

。當前農業產業結構下,

我們要談如何把像番茄這樣的農產品的行情搞上去、穩下來,那所要涉及的東西就太多了,並不是哪項單獨的措施,哪條合理的方法就能就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

,且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多數是農民朋友自己不能做。農民能做什麼呢?唯一有用高效的可能就是把地種好,提高農產品品質。

不過受人為、環境的影響,“把地種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番茄來說,

對於高發、日趨嚴重、對番茄產量品質影響極大的各種病蟲害,農民朋友就很難拿出較好的解決措施

。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很多農民朋友的尋常的防病思路就是作物現病了,才用藥治,但是多是效果不佳,並且今年用藥次年病害危害更大,再只是用藥就會進入一個惡性迴圈。今天依農要給大家講的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就是典型的例子,相信農民朋友們在種植番茄的過程中都可能遇到過該病害,並因該病害產生了不少的損失。番茄細菌性斑疹病(或稱葉斑病、斑點病)是各番茄種植區的常見病害,植株染病後最明顯的病症就是

葉、莖、果上滿是像疹子一樣的小黑點

,不論是露天還是設施栽培的番茄,一旦感染該病後若防治不當

減產率可達10%-50%,嚴重時可導致所有果實喪失商品性,危害極大。

依農認為之所以該病不好防治,是因為農民朋友們對其瞭解的不夠深入,因此

今天依農就帶大家詳細的瞭解一下西紅柿斑疹病,然後總結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深入瞭解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一、瞭解誘病病原特性以便採取針對措施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病原為丁香假單胞桿菌番茄致病變種,細菌性病原。該病主要危害番茄,也可寄生於其它茄科作物及雜草,不過一般自然狀態下一般不顯病徵。

該病原菌喜低溫高溼環境,但對環境溫溼度的適應範圍非常長廣,當外界環境溫度在5℃-35℃範圍內時病原菌都可侵染番茄,當外界環境在15℃-25℃範圍內且溼度高於80%時,病原菌活性較強,傳播侵染番茄植株的速度較快。

該病原菌適應能力很強,可在植株病殘體、種子、土壤、雜草中度過不適環境,且在種子上可存活10-20年。

該病原菌的傳播途徑非常廣,可透過種子、雨水、灌溉、空氣、農事操作等多種途徑傳播。

該病原菌在番茄的各個生長週期內,均可對其進行侵染危害,可直接侵染番茄的葉片、花器、莖稈、果實。

將該病原菌置於溫度為55℃的環境中,持續10分鐘以上時間病原菌致死。

二、熟悉病原侵染規律以便降低傳播侵染

初侵染: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初侵染病原多來自種子、病殘體、土壤,當外界環境條件適宜時,病原菌首先附著在番茄植株的表面,而後透過氣孔、機械傷痕或是直接侵入植株細胞(侵入後若植株生長健壯會有短時間的潛病期且發病後危害相對較小)。侵入細胞後病原菌開始生長繁育,它的繁殖會破壞植株細胞結構同時分泌有毒物質,最終導致番茄植株現病。

再侵染:

發生初侵染後,新生的病原菌可藉助空氣、雨水、灌溉、農事操作等防治對病株其它健康器官或健康植株進行再侵染,一般情況下再侵染的危害更大,基本沒有明顯潛病期。

迴圈侵染: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病原菌適應能力非常強,當播種攜帶病原菌的種植后土壤就會攜帶病原菌,反之亦然。再加上病殘體在田塊中常年的積累,最終導致病原菌對番茄的迴圈侵染,這也是該病逐年嚴重的最大症結。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三、及時辨別病害病徵以便提前合理用藥

葉片病徵:

一般情況下番茄植株感染細菌性斑疹病首先會在葉片上表現病徵且多在植株下部老熟葉片首先現病,而後植株上部葉片才開始現病。葉片初現病時,表面出現褐色疹狀不規則小斑點,大小在1毫米左右,隨後病斑逐漸擴大至2-4毫米左右,此時病斑顏色多為黑色且病斑周圍有黃褐色暈環,發病後期可能導致葉片穿孔。最終病斑逐漸增多,導致葉片脫落。

莖稈病徵:

莖稈染病多在葉片現病後,初現病時,莖稈處首先出現水浸狀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顏色轉為黑色但病斑外部多無黃褐色暈圈,發病後期密集的病斑可能發生黏連,並呈瘡痂狀,但是拋開病莖,內部不發生褐變,這是該病與番茄潰瘍病的區別。發病嚴重時可能導致植株死亡。

花器病徵:

花器染病也發生在葉片現病後,初現病時,花萼上出現密生的黑色疹狀小病斑,發病嚴重時可導致花枯萎脫落。

果實病症:

果實染病同樣發生在葉片現病後,多是在青果期就開始現病,初現病時,果實表面出現密生的黑色突起狀小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可能造成番茄青果期落果。若果實未脫落,到西紅柿轉色期是病斑周圍多仍為綠色,使得番茄喪失商品性。

四、總結病害易病規律以便採取綜合防治

1、播種攜帶病原菌種子、移栽攜病種苗或在攜帶病原菌的土壤中種植番茄時易發生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2、環境溼度較大,溫度低於25℃時易發生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3、土壤環境惡化、連作重茬種植時易發生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4、農事操作不當,植株機械傷痕過多時易發生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5、田間雜草過多、害蟲基數較大、病殘體較多時易發生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6、施肥不合理,養分供給不足、氮肥使用過量、不重視有機肥的施入植株生長弱勢時易發生番茄細菌性斑疹病。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防治思路

深入瞭解番茄細菌性斑疹病之後,在談防治該病的具體綜合措施之前,依農先給大家歸納一下防治該病的思路。

首先誘病病原菌上看,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病原菌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只要種植環境中攜帶該病原菌,病害的發生機率就非常大,因此要想高效防治該病,控制病原基數是重中之重。

再從該病病原菌的侵染規律上看,病原菌致病能力與番茄植株健壯程度有較大關係且一旦發生再侵染病情就不好控制,因此培育壯株及時止損是降低該病發生、傳播蔓延的前提。

然後從該病的病徵表現來看,植株首先現病的位置未葉片,一旦其它器官染病後在進行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一旦發現番茄植株葉片表現該病病徵後,及時的用藥、採取措施治療和止損是避免該病爆發的重要措施。

最後從該病的各種易病規律綜合來看,儘可能的採取措施規避這些易病規律,是高效防治該病同時促產提優的保障。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防治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綜合措施

一、優選良種、健苗,控病原基數,打好壯株基礎

優選良種:

丁香假鮑桿菌番茄致病種已被我國列為檢疫病原菌,因此農民朋友從正規渠道購買合格種子可有效避免播種攜帶病原菌的種子。同時在選種時一定要選取高產、優質、抗病性強適合在當地種植的品種。在自留種種植時一定要避免在病株、病田其它健康植株上留種。選定品種後要對種子進行篩選,剔除缺刻、發黴、乾癟的劣質種子。在播種前為進一步加強保障,可將種子置於55℃溫水中浸種20分鐘,然後用5%的鹽酸溶液或1000倍50%的溴氯異氰尿酸進行滅菌,隨後陰乾催芽後播種。

精細育苗:

番茄育苗期是防治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關鍵期,首先要保障育苗田塊的無病原環境,最好不要在同一地塊連續育苗。在育苗期要控制好環境溫溼度,保障充足的養分供給,培育壯苗。在種苗移栽時,要選取根系發達、植株健壯、無病蟲害侵染、葉片濃綠的種苗移栽定植。這樣可最大程度的避免種苗攜帶病原菌。

二、合理改良土壤,控病原基數,提供良好生長環境

定植前翻耕改善土壤物理結構:

無論是大棚設施種植還是露天種植番茄時,都要保證好栽培區域土壤良好的物理環境。在種植番茄前,要對土壤進行適度的翻耕,在調節土壤疏鬆度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太陽光滅殺土層中存在的部分病原菌。給番茄提供良好的土質環境,降低病原基數預防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發生。

化學藥劑處理滅殺病原菌:

對於上茬發生過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地塊,可適當使用化學藥劑對土壤進行滅菌,比如說可畝用50-100斤的生石灰(鹼性土壤不可用)或是用800倍50%的溴氯異氰尿酸噴灑土壤或用百菌清粉劑摻混沙土後均勻撒施滅菌。

大棚種植注重高溫悶棚滅菌:

對於設施種植的西紅柿,最好每年的歇茬期都進行高溫悶棚處理,夏季悶棚效果最佳。高溫悶棚不僅僅可以滅殺該病的病原菌,對其它病菌、害蟲也有較好效果。高溫悶棚時一定要注意好具體步驟,先深翻後灌水,再覆膜閉棚,持續10-15天掀棚通風,最後適當補充有益微生物菌。

病害嚴重田塊輪作換茬:

對於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發生情況較為嚴重的田塊,要進行輪作換茬種植,雖該病原菌為專性致病菌但最好還是不要與茄果作物輪作,輪作要至少要3年以上的時間。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三、科學施肥,均衡養分供給,提高植株抗逆性

在種植番茄前,一定要施足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其一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其二可以培育壯株提高其它肥料的利用率。在番茄生長週期內一定要嚴控氮肥的施入,避免植株徒長弱勢,後期施入鉀肥時切不可大水大肥,一定要寡肥勤施均衡養分供給。此外在番茄生長週期內還要根據植株長勢,適當的進行葉面補肥,注重中微量元素肥的施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預防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發生。

四、及時徹底清園,控病原基數,斷傳播侵染

在番茄生長週期內要及時的進行清園處理,清園內容包括田間生長的雜草、枯葉、落果,並可將植株上的耗養葉片一併清除。若田間發現病株,發病初期要將植株現病器官及時清除出園並銷燬,植株發病後期最好將病株整株清除出園並銷燬。在番茄採收後,要對田間病殘體、植株進行徹底的清除。設施種植的番茄在清園後,最好再用廣譜性的殺菌劑對棚內土壤、設施進行滅菌處理。控制好病原基數,切斷傳播侵染預防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發生。

五、合理控水、控溫,規避病害高發期,防止病害傳播蔓延

低溫高溼是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重要發病條件,因此在番茄生長週期內一定要做好溫度和水分的調控,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溫度、水分的調控要以適宜番茄生長為基準不能因噎廢食。種植番茄時一定要避免大水漫灌,對露天種植的番茄,在雨後要及時進行排澇。對於設施種植的番茄,可透過覆蓋地膜、覆蓋稻草、及時掀蓋棚膜通風等措施對設施內的溫度、水分進行調控。良好的溫度水分控制可高效的規避病害高發,防治病害的傳播蔓延。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六、精細農事操作,避免機械傷痕

番茄生長週期內,一定要避免對植株造成不必要的機械傷痕,同時要做好防蟲工作。農民朋友在進行打叉、疏花疏果、採果、摘葉等不可避免對植株產生機械傷痕的農事操作時,一定要保證提前對農用工具進行消毒,在操作後,及時適量補充葉面肥料迅速恢復番茄植株長勢,必要時了使用適量的殺菌劑預防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發生。

七、適時、適度用藥,控病止損

預防性用藥:

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最好進行預防性用藥,其一是上茬番茄發生過細菌性斑疹病的田塊,需在植株開花前預防用藥;其二是雨後、設施內高溼不降低時需進行預防用藥;其三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對番茄植株造成過多機械傷痕後的預防用藥。預防用藥,藥劑可選800倍75%的百菌清可溼性粉劑或1000倍70%的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或1500倍50%的溴氯異氰尿酸進行全園噴施。

現病期用藥:

番茄植株現病期用藥的最佳時間是病徵初現期,也就是說葉片開始表現細菌性斑疹病時,因此農民朋友應時刻觀察田間植株生長情況,早發現早用藥,才有更好的防病效果。在用藥之前最好先將病害部位清除出園並銷燬,現病期用藥藥劑可選600倍45%氫氧化銅水分散顆粒(高溫時慎用)或1000倍50%的溴氯異氰尿酸或4000倍90%的新植黴素可溼性粉劑或800倍3%的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或800倍6%的春雷黴素等常用細菌殺菌劑進行全園噴施,可間隔10-15天連續用藥2-3次,若病害繼續蔓延,先除病株再在各藥劑安全範圍內加大用藥濃度縮短用藥時間。注意病原菌易對單一藥劑產生抗性,在用藥時要注意交叉和復配用藥。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以上就是依農總結的番茄細菌性斑疹病的病原特點、侵染特性、病徵表現、易病規律、防病思路以及防治該病的綜合措施,希望對從事番茄種植的農民朋友們有所幫助。這篇文章幫助大家科學防治番茄細菌性斑疹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依農希望在今後的種植生產防治各種病害時一定要以預防為主,不要過度依賴用藥防治,另外我們可以看出預防病害的措施就是在進行精細種植,精細種植是農產品高產優質的保障,在農產品行情不好時,我們也只有提高產量和品質才能有更好的收益。最後願大家有一個好收成、高收益。

番茄細菌性斑疹病危害大,用藥難治效果差,需提前入手綜合防治

#谷豐計劃#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型別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