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2021-09-12由 南聚網路冠伶 發表于 農業

如何養蠶致富

【編者按】

近日,作家嚴優做客北大博雅講壇成都方所書店,圍繞中國神話的“五大傾向”,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歷經千百年,為何成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其中又蘊藏著哪些屬於我們中國人獨有的特質。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嚴優本人校核並授權釋出。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嚴優在講座現場

神話是人類所有文化的一個基礎,中國神話中的故事和人物生動地傳達出了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和文化特點。我認為在中國神話中,主要表現出了五種價值傾向。透過這些價值傾向,我們可以更加了解我們作為中國人千百年來與生俱來的文化特質。

中國神話的第一種傾向是道德傾向。例如,四川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立目青銅面具,學界一般認為是根據古代蜀國的第一代國王——蠶叢—的形象塑造的。蠶叢就是一個道德非常高尚的首領。《仙傳拾遺》中描述:“蠶叢氏自立王蜀,教人蠶桑,作金蠶數千頭,每歲之首,出金頭蠶,以給民一蠶,民所養之蠶必繁孳,罷即歸蠶於王,(王)巡境內,所止之處,民則成市。”蠶叢手裡有幾千只金蠶,每年到了蠶桑季節的時候,他就每家發一隻,然後教會古代老百姓怎麼養蠶、怎麼抽絲,共同勤勞致富。只要是他經過的地方,老百姓就會圍繞他形成一個集市。在《蜀王本紀》中還記載:“蠶叢……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當蠶叢去世的時候,他的百姓們都願意追隨他而去,可見他是一個非常受人敬愛的人。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面具

不僅僅是古蜀國的國王,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神“三皇五帝”也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存在。以其中的黃帝為例,《淮南子》對黃帝的描述是:“平而不阿,明而不苛,包裹覆露,無不囊懷,溥汜無私,正靜以和,行稃鬻,養老衰,弔死問疾,以送萬物之歸。”可以說是好得不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難道黃帝就沒有一點“黑料”麼?顯然事實並非如此。比如《繹史卷五·黃帝紀》引《新書》:“(炎帝與黃帝)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黃帝和炎帝打仗的時候,血流成河,都能把兵器的木杆飄起來,這是多麼殘酷的畫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佚文《十六經》中記載的情節就更可怕:“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革以為幹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發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人唼之……”黃帝打敗了蚩尤,剝下蚩尤的皮來做靶子,讓人往靶子上射箭,射得多的有賞;又把蚩尤的頭髮剪下來掛在空中,叫做蚩尤旗;還把蚩尤的胃取出來,填充上東西做成足球,誰踢得好有獎;甚至把他的肉做成肉醬,和苦菜混在一起,要求大家必須分著吃。這樣殘忍的黃帝還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慈愛、仁和、公正不阿之神的形象嗎?當然,這段“黑料”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又如帝舜。舜作為人王版五帝之一,是一個仁義孝順的楷模。舜的爸爸叫瞽叟,是“瞎眼老頭”的意思,也不知道是他真的眼瞎還是因為對舜不好所以別人就說他瞎了眼。舜的母親死得早,瞽叟給舜娶了個後媽,後媽生了一個兒子叫象,生了一個女兒叫敤手。這兩口子還有這個弟弟對舜十分不好,一心想把他弄死,只有妹妹偶爾會幫他。那時的天子是堯,堯歲數大了想找一個接班人,聽說舜這個小夥子不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一起嫁給他,還派了九個兒子給他做手下,一起去監督考察。後來,舜成功地避開了親爹、後媽、弟弟設下的種種陷阱,經過了堯設下的重重考驗,成為了堯的繼承人。這個傳說開啟了中國古代禪讓制的先河。舜的道德感召力到什麼地步呢?《孟子·萬章上》中記載:“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堯去世、守喪三年之後,理論上應當是舜去接替堯的位置,舜卻讓堯的兒子丹朱繼位,自己躲到南河以南去了,但是天下那些部落的首領,朝拜、打官司的時候不找丹朱而是找舜,謳歌時不謳歌丹朱而是謳歌舜,所以舜能達到這麼一種境界,簡直就是一個聖王。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不一定。《韓非子·說疑》中“爆料”說:“舜逼堯,禹逼舜。”堯不是主動禪位給舜的,而是被逼迫退位的。還有更猛的“黑料”。《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堯帝晚年的時候被舜囚禁了起來,舜不讓丹朱和自己的爹見面,然後篡奪了堯的位置,還把丹朱放逐了。《韓非子·十過》還記載道:“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舜繼承天下之後,便過上了奢侈享受的生活,把山上的樹木砍下來之後做食器,還要刷上黑漆—這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行為,以至於諸侯十成裡面有三成都不服他。你看,這與上文天下諸侯都特別服氣地去朝拜他的說法不太一樣。這類“黑料”暗示我們舜的形象在歷史上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神話的特點,我們不妨拿古希臘的神話做個對比。在古希臘神話裡面,道德從來都不是評判主神權威的標準。以古希臘第三代主神“宙斯”為例,他的寶座怎麼得來的?他是聯合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爹和他爹的兄弟姊妹放逐到了地獄,然後登上了最高位,這根本就毫無道德可言。智慧女神雅典娜是怎麼誕生的?是預言說宙斯會被自己的兒子所推翻,於是當他得知妻子智慧女神墨提斯(當時他的妻子還不是天后赫拉)懷孕後就很害怕,一口把墨提斯吞下,讓她待在他的腦袋裡給他出主意。有一次他頭特別疼,就讓火神把他的頭給劈開,雅典娜就出生了。所以對於妻子墨提斯而言,宙斯也是毫無道德可言的,更不用說他還有那些劣跡斑斑的緋聞了。宙斯的緋聞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頗為喜歡的題材:比如宙斯變身成一隻天鵝去勾引美女麗達,或者變成一頭白牛去勾引少女歐羅巴—這導致了歐洲大陸的誕生;又比如宙斯喜歡一個叫達納厄的美女,達納厄被關起來了,宙斯就變成一陣金雨去到她身邊。諸如此類的故事很多。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道德的行為,並沒有影響宙斯作為主神的地位。可見在古希臘神話中,道德並不是評判一個主神是否勝任其位的標準。當然,這可能跟後來古希臘神話的傳統中斷也有關係。如果古希臘神話一直不間斷流傳到現在,也可能會有後人去把它中間那些不符合後來主流價值觀的東西糾正和改造一下。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世系圖表(選自何光嶽主編《中國帝王大全》,海南出版社,1996)

中國神話的第二個傾向是人倫傾向,我們其實特別傾向於把人間的秩序和關係網路等新增到我們的神話中,例如三綱五常、父慈子孝等等。於是常常會有人試圖將所有的神都歸納進一個世系家譜中,表明神位與神職的傳承有序,儘管它可能有許多矛盾和錯誤的地方。上圖就是根據各種說法歸納出神譜的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從少典氏分出了兩支:神農氏(這裡指炎帝)和軒轅氏(黃帝),接下來就把我們神話裡經常遇到的、主要的神都儘量編到了他們兩兄弟的世系裡面,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夸父、帝嚳、少昊等等,一輩接一輩,通通父慈子孝,克紹箕裘。所以你看,我們神的世代和人的世代是相似的,都有那種後來所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關係。對比古希臘神話,我們會發現他們並不強調人倫的東西。第一代古希臘神王烏拉諾斯和他的母親蓋亞生下了十二位提坦神,以及獨眼巨人、百臂巨人。但是烏拉諾斯認為獨眼巨人和百臂巨人們長相怪異,不如泰坦那種正常的人形,於是就把他們打到地獄去了。蓋亞很生氣,要求提坦神起來反抗父親,搭救兄弟。最後小兒子克洛諾斯用蓋亞給的鐮刀推翻了父親,成為第二代神王。後來,克洛諾斯又被自己的兒子宙斯推翻。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希臘神界主位的替代過程中,充滿了夫妻、父子、兄弟間的仇殺,完全沒有人倫這個維度的考量,這與我們中國神話的價值取向是很不一樣的。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當代藝術家所作的《夔牛圖》

中國神話的第三個傾向是歷史化傾向—傾向於把一些很神奇的東西進行合理化解釋,脫去神奇成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山海經》裡記載了一種神獸叫做夔,形象是一隻腳的牛,出入水的時候聲音很大。黃帝和蚩尤打仗的時候,把它的皮剝下來,蒙了一個鼓,敲起來聲音很大,就把敵人戰勝了。這個故事流傳到了孔子的時代,有人就問孔子:我聽說夔只有一隻腳,是真的嗎?大家知道,《論語》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嘛,孔子就對此進行了一番歷史化的解釋。他說:夔是帝舜時期的樂正(管理禮樂的官),十分擅長音律,老百姓受到他的教化,民風變得很純樸。後來舜的手下問舜:還需不需要再找個人管理這攤事呢?舜回答說:世界上有夔這樣的人,一個就足夠了—所以這就叫做“夔一足”。“足”是“足夠”的意思,不是“腳”的意思。所以你看孔子從他的角度這樣解說,把大怪獸解說成一個人,進行了這樣的歷史化、合理化。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畫像石《古帝王圖》區域性,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前後

中國神話的第四個傾向就是趨同傾向。比如在山東嘉祥武氏墓群武梁祠的西壁畫像石上的第二層是一幅《古帝王圖》,上面一共有十一位古代帝王的肖像,包括神農、祝融、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針對每位古帝王的肖像,石上均有榜題。放大看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形象大多數都差不多,談不上有什麼特點。而且形貌雷同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許多主神的事蹟也都差不多,具有型別化特點,比如以威德統治天下,受到四方愛戴等等,這是一種模式化的書寫,一種有意無意的趨同。所以我們的神的共性是大於個性的。即使有個性,也是標籤化的個性,不構成生動的性格。當然,一些比較邊緣化的神還是會保留相當個性,比如說帝俊、少司命、嫦娥等等,就不太容易跟別的神混淆。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因為諧音,漫畫人物名偵探柯南也成為“考神”

中國神話的第五個傾向,是實用主義的傾向,這大概會讓我們當代人深有同感。我們非常關注神的功能,他管什麼,保佑什麼。大家對它的需求特別簡單:我供奉你,你保佑我;我要求你什麼,你就得滿足我什麼。我供奉財神,你就讓我發財;我供奉送子娘娘,你就賜我生男孩。甚至人們只需要給這個神貼個標籤,告訴我這個神是管什麼的,我就可以信仰他。

當然,世界上所有的神一開始都是實用的。比如古希臘的九位繆斯女神,她們分管不同的藝術領域,英雄史詩、歷史、抒情詩與音樂、合唱與舞蹈、愛情詩與獨唱、悲劇、喜劇、頌歌、天文學與占星學,其實是為當時的戲劇從業者或相關人員提供保護。再比如火神赫淮斯托斯,他要為鐵匠提供保護,等等。只不過後來古希臘的神話傳統中斷了,等到文藝復興時大家再去挖掘,當然實用性已經消失,所以主要就呈現為一種藝術性乃至哲理性了。

講座|中國神話的“五個傾向”

《我們的神: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我們中國人對於神及其神話的態度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有時候甚至顯得過於功利主義,有點平等交換、親兄弟明算賬的意味:我交錢,你辦事;如果辦得好,我繼續交錢,甚至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如果辦得不好,對不起,我立馬轉身信別人去了,愛誰誰。我們瀟灑得很。往好的方面看,這種態度倒也避免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承受過多的壓迫。

我們的神和神話一直是活的,是與時俱進的、不斷變化的。比如以前讀書人都拜文曲星,因為文曲星管人當官。現在學生要高考,文曲星的功能與此有了偏差,於是就專門出來個“孔子學神”,專門負責高考。再比如說車神,以前有人把發明了車的奚仲當做車神,但他保佑的是老式的木頭車,現在大家開汽車了,就出來一個手裡拿著方向盤的車神,專管汽車。甚至人們會把這種車神的形象印刷出來,就像年畫似的,貼在車上,保佑行車的安全。這就是今天我們中國真實存在的“新造神”,儘管可能藝術造型上差點意思,但人家很實用啊。

談到這裡,我們不妨進一步思考下:既然看起來我們是那麼實用主義的民族,我們信神都是有條件的,為了實現自己的慾望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與神靈們討價還價,甚至不斷創造出更實用的新神來滿足自己,那麼,作為普通的中國人,我們到底有沒有神聖信仰呢?有種流行的說法是,今天社會上出現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中國人缺乏信仰”,這種說法對嗎?

我覺得不是這樣。社會問題的出現有種種原因,個別人、個別事可能是因為信仰缺失,但要將整體的、主要的原因歸結為大多數普通中國人“缺乏信仰“,卻是找錯了方向,南轅北轍,無益於問題的解決。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是有神聖信仰的—我們信仰“天道”。“天”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一直是特別崇高的一個存在。那麼當它要具體化、凝縮為一個形象時,就會具象化為“天帝”。像太帝、昊天上帝、玉皇大帝等等,就是不同時期的天帝形象。如果把“天”這個概念抽象化,就是天道。我們中國人對於“天道”的信仰一直傳承到了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事情,會情不自禁發出“我的天哪”的感慨,我們經常說“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知道“做壞事會遭天譴”,我們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此種種,說明我們對於天道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這個信仰構成了我們每個普通中國人心中的道德底線,有些事不能做,因為上天在看我們。大家捫心自問一下,看是不是這樣?所以,所謂“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缺乏信仰”,其實是一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