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2021-09-11由 懶遊的故事 發表于 農業

大災之年我如何做

接著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要講的是廣西的賀街古鎮宗祠的故事。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部,坐落著一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賀街鎮。古鎮地處湖南、廣東、廣西交界處,奔流南下的臨江、賀江在這裡交匯。小小的古鎮裡就有35種方言共存。隨著移民而來的不僅有南腔北調的鄉音,還有各自的家族文化,20多座儲存完好的姓氏宗祠,分佈在古鎮的街頭巷尾,成為賀街一景。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作為家族的精神聖地,賀街的每一座祠堂內,都鐫刻著各自的家規祖訓。這些家訓或懲惡揚善,或寓意深遠,但都是在教育子孫後代要遵祖德,行義事。賀街鎮二十幾個宗祠,二十幾個家族的族規,歸結到一點,實際上就是一個‘義’字,一個‘德’字,迴歸到人的本性裡面的一個東西,就是一個家族內部的關係都不能處理好,那你也沒法處理與外族的關係。所以整個2000多年來,為什麼這個地方經濟一直能發展得很好,老百姓生活得很富裕,一是與地理環境有關係,同時與這種文化很有關係。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過往,也承載著先祖對子孫的殷殷期盼,沿襲著古禮,賀街人對祖先四時祭祀,延綿至今。無論是春祠、夏礿,還是秋嘗、冬蒸,各大家族都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懈怠,祭祖活動不僅有特定的儀式和飲食,還對前來參加的人有著嚴格的規定,一些不遵族規、品行不端的族人,會被禁止進入宗祠。清朝嘉慶年間,古鎮裡有一個人做生意賺了一些錢,就變得目中無人,任意妄為起來,族人有困難時,他也坐視不理。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家族裡面有人遭了災,然後每家每戶都派人去慰問,甚至送錢糧,然後他就不去。又經過一次,也是因為漲水,水災,人家房屋被沖塌了,然後全家族的人去幫忙修房子,幫他解決吃住的問題,然後,他也不去。家族的長老們認為,此人做事不仁不義,違背了祖先所定下的家規,大家共同商議後,決定禁止他們一家人進入宗祠祭祖。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在賀街這個地方就是個習慣,如果說自己家族舉行活動,你不能進門,不讓你參加活動是十分丟臉的事情,在這裡沒法做人的,大家會瞧不起,你原來的生意夥伴都會不跟你打交道,這樣生活起來很困難的。被逐出宗祠後,這個人感到非常羞愧,認真反省後,就開始帶著家人幫助鄉鄰,多行義事,用自己真誠悔過的態度,重新贏得了族人的認可。幾年後,他們一家終於被族人再次接納。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家族裡面的管理,它並不是講把一個人,把你趕走就永遠趕走,也就是希望你做一個榜樣,有問題你改過來照樣可以進來。千百年來,古鎮上的人們遵循著祖先的教誨,行義事,興家業,使得這裡歷經千年,依然民風淳樸,一片繁華景象。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龍氏宗祠坐落在賀街古鎮的中心位置,龍氏先祖龍正科,在明洪武年間被封千戶,鎮守嶺南,因為出身書香門第,龍正科深知教育對人的影響,他來到賀街安家後就定下了一條家規——以田養賢。由各家各戶捐出義田,輪流耕種,收穫的穀物換成銀兩來建立義學,用於後代讀書。這個義田呢,是祖輩們為了後裔學習有經費而設立的。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記載,一直到了清末。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為了讓孩子們有地方讀書,龍氏先祖不但在宗祠裡開設學堂,還輪流安排家族中有文化的人來授課,這種義學即使在大災之年,也沒有停辦過。明朝末期,賀街一帶戰亂不斷,又遇到天災,家家戶戶農田歉收,龍家的義學眼看著就維持不下去了,這個時候,龍氏後人紛紛捐出家裡的餘糧,節衣縮食也要讓義學繼續下去。

廣西的賀街古鎮,從明代持續到清末的義田,大災之年都沒有停辦過

挨飢受苦也要從自己僅有維持家裡邊的那一點餘糧裡面拿出一點來,擠出一點兒來捐資辦學,捐這個糧食去辦學,這個不容易。讓人感動的是,這個學堂不僅面向龍氏子孫,古鎮裡其他貧苦好學的孩子,也可以免費就讀,義學一直延續到1914年,為了順應時代潮流,龍氏後人龍先璚把義學改建為“賀街國文專修科存誠學校”,而這個學校後來也成為了鎮上的第一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