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蝸牛的自我保護方式:冬眠

2021-08-26由 綠爾農業 發表于 農業

同型巴蝸牛可以飼養嗎

蝸牛的自我保護方式:冬眠

一、冬眠條件

在寒帶和溫帶高緯度地區,隨著冬寒的到來,蝸牛居住環境溫度的下降、植物的枯萎而引起蝸牛的冬眠。

在法國,到10月和11月惡劣的季節就要來臨,氣溫降至6~7℃,自然光照減少,伴隨而來的食物缺乏,致使蝸牛停止活動,準備進入冬眠。

在我國,到11月下旬,當氣溫降至14℃以下時,蝸牛就開始分泌乳白色黏液膜將螺口封閉進入冬眠。

對蝸牛的冬眠進行觀察,發現蓋罩大蝸牛在歐洲中部和南部大量出現,它們在樹上、水溝、坑道旁、落葉下和苔蘚中隱居起來,深度可達10~20釐米。

另一種陸生森林蝸牛,秋天躲藏在不受雨打的3~4釐米深的乾土中,有時也躲藏在稠密的樹木中、石塊下等處。

例如,灰色大蝸牛,冬眠時隱居土中深度可達3~6釐米;褐雲瑪瑙螺、白玉蝸牛深度達20~25釐米,散大蝸牛鑽入土中3~6釐米,光亮大蝸牛鑽入土中7~8釐米,雙線嗜黏液蛞蝓多潛入石塊下或土下10~15釐米深度冬眠,同型巴蝸牛多蟄伏於作物秸稈堆下或冬季作物地的土層中冬眠,幼螺亦在冬季作物根部土壤中冬眠,灰巴蝸牛多在土壤耕作層內、土縫中或較隱蔽乾燥的場所冬眠,條華蝸牛多蟄伏在丘陵山坡、田埂邊、牲畜棚圈和溫室附近的草叢、灌木叢、石塊下冬眠,鋸齒射帶蝸牛多貼在避風的岩石下冬眠。

冬天開始進入麻痺狀態時,蝸牛以堅實的石灰質厴封閉螺殼口,這種厴緊貼著它的“足”。

春天之前,口一直緊閉著。由於封口和覆蓋而受到保護的蝸牛就可維持5~6個月生命。

在說明蝸牛的休眠條件時,必須強調指出,在土表凍結層越冬的物種也經受不了嚴寒的影響。

根據蝸牛休眠條件資料,在30釐米深的地方,冬天土壤溫度不低於-3℃。

土壤傳熱性取決於許多原因,特別是取決於土壤的組成和溫度。

積雪的厚度和密度也大大地影響到土壤的溫度。

嚴寒時,雪是熱的不良導體,並且使土壤不受寒冷的影響。

由於谷地和低地雪層的厚度一般比平坦地的大,在深處地方雪更具有保護的作用。

蝸牛的自我保護方式:冬眠

二、冬眠時發生的變化

下面介紹一些有關蝸牛冬眠時發生變化的情況和資料。

BakOn(1846年)對蓋罩大蝸牛做了許多有意義的觀察。

當溫度降至8℃-10℃時,這種蝸牛將石灰質厴封閉螺殼口,進入休眠休眠初期,蝸牛空胃中逐漸填滿由肝臟分泌出來的赤褐色消化液。

由此可見,雖然蝸牛在休眠時不取食,消化液的分泌雖緩慢,但是不間斷。

休眠時,心臟跳動並未停止,但跳動的速度是很緩慢的。

休眠時,蝸牛的新陳代謝緩慢,體腔內的分泌物集中,因此,它們的體重不下降。

BapKOB在室內觀察7只蓋罩大蝸牛並且定期稱它們的體重,結果表明,在3個月的麻痺期(1月6日到4月6日)中,它們的體重下降1。1%~1。4%。

根據 KOHEn(1961)的資料,蓋罩大蝸牛在休眠時體重的損失是很大的。

為了測定蝸牛在休眠時體內含水量的變化,他用天平來稱蝸牛(除去螺殼),結果表明,水分失去36%~41%。因為水分約佔蝸牛體重的89%,這一損失等於體重的32%~36%,就是說,比BakOn連同螺殼一起稱後所得的重量為大。

在休眠狀態中,厴緊閉著,此時陸生蝸牛能夠忍受0℃以下的低溫。

它們可在-10℃生活10小時。它們也和昆蟲一樣,在體內不但有“冰核蛋白”,還有一種起反作用的“抗凝蛋白”,抗凝蛋白的作用,就在於使冰晶穩定保持在細小尺度上,而不至於傷害細胞。

即使蝸牛被冰結後,不吃不喝,也不會很快死掉,在一定條件下解凍後,仍能活躍如初。

根據 bonenxeHxep(1934)的資料,蝸牛的過冷卻可能在-8℃時發生,但它們也和昆蟲一樣,由於有機體內發生變化,過冷卻的能力也隨季節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許多人的觀察指出,當在0℃以下冷卻時,石灰質厴受到破壞的蝸牛,要比有完整厴的死亡得快。

在養殖褐雲瑪瑙螺時觀察到,隨著冬天的來臨,氣溫逐漸下降當氣溫下降到16℃時,褐雲瑪瑙螺的食量減少,呼吸減弱,體內的能量逐漸增加,脂肪含量達到全年最高峰,其他組織內的碳水化合物也有所增加。

隨著氣溫的進一步下降,蝸牛體內的能量和營養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時,便停止取食,轉入冬眠。

這時體內的水分從消化道排出體外,一部分藉助呼吸時的蒸發作用排出,餘下的遊離水隨著體內的生物化學變化,又變成結合水。這段時間的失水量為20%左右。

儘管如此,蝸牛的體內還保留少量的水分,以維持冬眠中十分微弱的生命活動。

當氣溫下降到14℃時,它就會分泌出一種白色黏液膜,封閉殼口,進入冬眠,只留下一微小的小孔,供微弱的呼吸作用,以維持冬眠期間的生命活動。

也有個別的大蝸牛,氣溫下降到14℃時仍不冬眠,而且足體還露出殼口,頭足伸出活動,但無力爬行。

也有極個別能緩緩爬行的,但完全停止攝食。這種情況可隨著能量和營養物質的不斷消耗和代謝功能日趨減弱,以後就完全沒有能力分泌出黏液來封閉殼口,這種蝸牛會在越冬過程中死去。

這種現象,與其發育狀態及病態有關,大都是由發育不良引起的。

DapKoB指出,蝸牛解除休眠的時間是不相同的:雖然在試驗時蝸牛都處在相同的條件下,但是其中一部分解除休眠較早,另一些則較晚,這種時間上的差異有時達8-10天。

不但氣溫的升高會影響到休眠的解除,而且溼度的升高也對休眠的解除產生影響。

假如將蓋罩大蝸牛放入15~20℃的水中,它們在水中就迅速解除休眠;如將它們安置在陸地上且在上述相同的氣溫下,它們仍然沒有解除體眠經飼養觀察,褐雲瑪瑙螺在春天氣溫回升時,就會自然解除休眠。

當平均氣溫升到12~14℃時,就達到了褐雲瑪璃螺開始活動的低溫範圍。但褐雲瑪瑙螺仍然不會開始出來活動,一般要到16℃方開始出來活動。

在越冬過程中氣溫較長時間回升,褐雲瑪瑙螺會出來活動,氣溫下降又進入休眠,但打破休眠突然降溫會使大批蝸牛死亡。

晝夜溫差超過5~8℃會影響蝸牛的生長髮育,一般氣溫突然下降至10℃以下,解眠後的褐雲瑪瑙螺因不適應會大量死亡春天氣溫升至褐雲瑪瑙螺活動的低溫範圍時,可以用人工方法打破休眠。

方法:

把冬眠的蝸牛揀來,在高於室溫(約16℃)的溫水中浸泡3~5分鐘,然後把螺殼洗乾淨,這樣稍過一段時間後,一部分褐雲瑪瑙螺會伸出頭頸和腹足,慢慢開始活動。

在褐雲瑪瑙螺解眠初期,氣候的變化對其生存影響很大。此時的褐雲瑪瑙螺活動能力弱,進食少,溫度常不穩定,特別是春寒對褐雲瑪瑙螺威脅最大。

褐雲瑪瑙螺生長蝸牛和成蝸牛以冬眠方式越冬,卵在土層、石縫下越冬,幼蝸牛越冬能力差,大部分在冬季會被凍死。

蝸牛的自我保護方式: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