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從《封神演義》中姬昌遇雨,看古典名著中的奇異氣象

2021-08-24由 少讀紅樓 發表于 農業

雨下透了什麼意思

7月11-12日,一場區域性強降水過程從西南向東北襲擊了京津冀地區,這也是上述地區今年入汛以來最強的一次降水過程,降雨的大值區就在太行山和燕山的山前地帶。筆者近日讀《封神演義》時,發現其中似乎也描寫了一次發生在燕山地區的暴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故事的緣起是這樣的,商紂王下令召四鎮諸侯進朝歌,西伯侯姬昌一行人等從西岐出發,經過燕山時,突然遇到了一次強降雨過程。原文如下:

那一日行至燕山,姬伯在馬上曰:“叫左右看前面可有村舍茂林,可以避雨,咫尺間必有大雨來了。”跟隨人正議論曰:“青天朗朗,雲翳俱無,赤日流光,雨從何來?”說話未了,只見雲霧齊生。姬昌打馬,叫速進茂林避雨。眾人方進得林來……(《封神演義》第十回)

姬昌是個能掐會算之人,不僅如此還精通氣象,豔陽高照、晴空萬里之時便能預知大雨的到來。眾人很難理解他的推斷,但沒過多久,便雲霧齊生,降雨之兆凸顯。眾人在慨嘆姬昌神算之餘,迅速跑進樹林中避雨。

從《封神演義》中姬昌遇雨,看古典名著中的奇異氣象

這次雨下得有多大呢?原文如是寫道:

雲長東南,霧起西北。霎時間風狂生冷氣,須臾內雨氣可侵人。初起時微微細雨,次後來密密層層。滋禾潤稼,花枝上斜掛玉玲瓏;壯地肥田,草梢尖亂滴珍珠滾。高山翻下千重浪,低凹平添白練水。遍地草澆鴨頂綠,滿山石洗佛頭青。推塌錦江花四海,好雨,扳倒天河往下傾。(《封神演義》第十回)

從氣象角度來看,這是一場對流雨。首句寫了雲和霧的分佈狀況,次句寫了冷空氣到來之時眾人的感受。其實,雲和霧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兩者都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中的聚合物,所不同的僅僅是高度。

“高高在上”者為雲,接觸地面者為霧,也就是說霧比雲更“接地氣”。作者還透過對莊稼、花枝、田地、草木等的描寫,生動刻畫了雨勢由小到大的過程。這場滂沱大雨像瓢潑一樣下了半個時辰左右(約相當於1個小時)。那麼,這是一場什麼量級的雨呢?

從《封神演義》中姬昌遇雨,看古典名著中的奇異氣象

在民間,人們通常用緩急來判定雨的大小。“暴雨”中的“暴”是指“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意思。一場突如其來的短時強降雨,人們通常稱之為“暴雨”。現代氣象觀測中對雨量的分級與民間的認知略有不同。

在氣象業務中,衡量降雨大小的“標尺”是“降雨量”。它是指一段時間內,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發、不滲透、不流失的情況下,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按大小可分為微量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7個等級。其中暴雨的條件是指12小時內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或24小時內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

很遺憾地告訴大家,按照這個標準,民間所謂的“暴雨”(雖然下得比較急,但只下了20分鐘左右的那種)大多都達不到“暴雨”的量級。再看一下書中的描寫,原文說瓢潑大雨下了半個時辰(1個小時)。

筆者粗略作了一下估算,按照這個描寫,降雨量恐怕在三四百毫米以上,按降水量等級標準計,達到了“特大暴雨”量級。這樣的極端強降水比較罕見,如果真的發生了,姬昌等人在山區避雨,是會遇到山洪或泥石流的,估計性命難保。照此看來,“瓢潑大雨”並非寫實而是與“扳倒天河往下傾”一樣,用了誇張的手法。

從《封神演義》中姬昌遇雨,看古典名著中的奇異氣象

最後來說說燕山這個地名。今天我們通常說的燕山位於華北地區,西起張家口境內的洋河,東至山海關,北接壩上高原,西南與太行山相隔。東西長約420千米,南北最寬處近200千米,海拔600~1500米。其中燕山南麓是華北地區著名的暴雨易發地帶。

那麼,《封神演義》中所說的燕山是否就是華北地區的燕山呢?按照書中所說,燕山位於西岐和五關之間,其中五關指的是臨潼關、潼關、穿雲關、界牌關和汜水關。按照這個說法,燕山似乎應該在今天的陝西境內,但筆者並未查到陝西境內的同名山脈。究竟是作者寫錯了還是作者有意為之呢?

據統計,“燕山”一詞在書中出現了20多次,這排除了作者筆誤的可能性。在元代的《武王伐紂平話》中,也有姬昌遇雨的情節,只不過發生地是在潼關陰符界。由此可見,是演義的作者故意將發生地改成了燕山。是否因為燕山暴雨多發而更改的呢?不排除作者故意借用燕山之雨為雷震子現身暖場的可能性。期待眾位方家批評指正。

作者:劉浩,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