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21-08-23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農業

麥子是誰改良的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今年5月,在國內首次成功選育出的高抗赤黴病高產小麥新品種——揚麥33,通過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的專家組評鑑,破解了小麥“癌症”——小麥赤黴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有望成為我國新一代小麥主導品種。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13年9月程順和院士赴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 ,在CIMMYT小麥傑出科學家Ravi的陪同下考察該中心總部試驗田,並蒐集了小麥遺傳資源,交流赤黴病、鏽病等主要病害的育種改良方法與成效。

揚麥33的第一選育人,就是被譽為“南方麥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14年5月8日程順和院士在江蘇裡下河地區農科所試驗基地揚麥23品種展示田裡。揚麥23為2014年透過國家品種審定的中強筋小麥品種,是程院士選育的第一個中強筋小麥品種。 “人家都說北方才能種好小麥,在我看來,南方小麥也一定行。”在通往江蘇裡下河地區農科所的路上,人們總能看到,戴著眼鏡、挎著帆布包的程順和永遠步伐堅定。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14年5月26日,程順和院士在“中國種業十大功勳”頒獎晚會現場。

育種是一項極其艱苦繁重而週期又很長的工作。培育一個小麥新品種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每年從秋播到夏收漫長的7個多月中,不管風吹雨打、烈日酷暑,都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在田裡觀察、記錄、測試,收穫後還要對種子進行考察。這樣的事,程順和一干就是幾十年。“要想培育出好品種首先要吃得了苦”“不辛苦不會有好的收穫”“搞科研哪有不苦不累的”……他總是這樣對自己和學生說。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19年5月3日,程順和院士在江蘇裡下河地區農科所試驗基地檢視小麥長勢。

“我對小麥很有感情,只有和小麥在一起,才不會感覺精神空虛。”數十年來,程順和一直堅守在麥田中。為了尋找小麥育種的突破點,他長年累月泡在試驗田、溫室和實驗室裡,到了小麥生長後期,他更是從早到晚工作在田間地頭,甚至家裡買房子都把“靠近試驗田”這一因素放在首位考慮,為的就是方便常去田裡轉轉。農科所小麥室主任高德榮介紹說,在程順和院士的影響下,所裡將宿舍蓋在試驗田旁邊的傳統,一直沒有改變。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21年6月11日,程順和院士帶著他的研究團隊在江蘇裡下河地區農科所作研究。

為了深入瞭解農機作業,程順和牽頭引進所裡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臺聯合收割機,並帶頭學習;為了及時掌握最新理論,早年間學習俄語的程老57歲重學英語,59歲學會電腦打字,61歲鑽研先進的分子標記技術。“不要覺得年紀大了,自己就不行。”程順和說。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2021年6月11日,程順和院士在江蘇裡下河地區農科所人工溫室內觀察小麥的長勢。

躬耕大地,以田為家,程順和收穫的科技獎勵如麥穗一樣沉甸甸。除了揚麥33,他還參與和主持育成對我國糧食增產發揮重要作用的揚麥系列小麥品種18個,其中揚麥3號、4號分別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揚麥5號、揚麥158分別於1991年、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初步解決了世界小麥育種廣適高產與抗赤黴病相結合難題。

程順和:守望麥田數十載,只為“糧安天下”

儘管由於身體原因,行動已稍有不便,但程順和院士仍然經常來到所裡指導年輕的研究人員作小麥研究。

風吹麥浪,糧安天下。為了推動赤黴病綜合防控,確保我國口糧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絕對安全,2017年,78歲的程順和院士牽頭成立了國家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2016年、2018年、2019年,他還發起三屆黃河論壇,促進學術交流。 如今,程順和院士已年過八旬,雖然肺部經歷了重大手術,他依然時刻關注科研。

“科研我還要繼續搞下去,小麥的赤黴病還要繼續研究,我要一直幹下去。”這是他人生最堅定的選擇。

策劃:肖勇 撰文:蔡姝雯 攝影:郎從柳 江蘇裡下河地區農科所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