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灰黴、葉黴都有“黴”,到底咋區分?

2021-08-19由 北方蔬菜報社 發表于 農業

在顯微鏡下黴有幾種顏色

灰黴病和葉黴病都屬於毛黴類病害,那麼,這兩種病害的發病症狀有啥區別?發病條件有啥不同呢?

灰黴、葉黴都有“黴”,到底咋區分?

灰黴病

症狀識別:

花、果、葉、莖均可發病。病菌先從開敗的花上侵入,花表面初密生白霜,後變成淺灰綠色黴,由病花向幼瓜蒂部擴充套件,漸成水漬狀溼腐、萎縮,產生灰色黴層。葉片發病從葉尖開始,沿葉脈間成“V”形向內擴充套件,灰褐色,邊有深淺相間的紋狀線,病鍵交界分明。

發病條件

:灰黴病是保護地作物常見且比較難防治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屬低溫高溼型病害,病原菌生長溫度為20-30℃,溫度20-25℃、溼度持續90%以上時為病害高發期。該病害是一種典型的氣傳病害,可隨空氣、水流以及農事作業傳播。所以灰黴病難以防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其厚厚的黴層傳播廣泛,導致病害大面積發生。

防治方法

增溫降溼

。冬春低溫季節,為保證白天棚溫,可適當延遲通風時間,待上午10點以後,棚溫升到30℃左右時,方可通風降溼,下午2點以後若棚溫下降,要及時關閉風口,當棚溫降至20℃左右時,要放下草簾保溫。鋪設地膜,行間覆蓋麥草可減少地面水分蒸發,調控溫溼度,是值得提倡的方式。控制澆水。冬春低溫季節,棚室氣溫低,閉棚時間長,為了降低棚內溼度,要儘量減少澆水,需要澆水時,應膜下澆小水,以滿足作物正常的生長需求,切不可大水漫灌。澆水應選擇晴天上午,澆水後立即密閉棚室,提高棚溫,中午前後再通風排溼。

及時去除殘花殘葉

。蔬菜莖、葉、果直接發生灰黴病的很少,絕大部分都是由殘花生灰黴腐爛後掉落在健康的莖、葉、果上引發灰黴病,因此及時去除殘花殘葉,拿到棚外深埋或燒燬,可減少病菌再次侵染的機率。菜農可以使用小木棍敲打鋼絲或晃動棵子的方法使殘花掉落。

藥劑防治

。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50%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400克/升嘧黴胺懸浮劑、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50%嘧菌環胺水分散粒劑等。

葉黴病

灰黴、葉黴都有“黴”,到底咋區分?

症狀識別

:該病發病速度快,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發病嚴重時可同時危害莖、花、果實等。葉片受害,一般從植株中間部位發病,逐漸向上擴充套件至幼嫩葉片。初期葉片正面可見黃褐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葉片反面生淡褐色黴層,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擴充套件,黴層顏色逐漸加深,可見淡褐色——黃褐色——深褐色或白褐色的不同顏色的變化過程,但大面積發生危害時,黴層顏色為黃褐色。發病嚴重時,也可導致葉柄和部分幼莖受害,導致葉片乾枯捲曲,嚴重影響植株長勢。果實染病後,果蒂附近或果面產生圓形至不規則形黑褐色斑塊,並且硬化稍凹陷,造成果實大量脫落。嫩莖及果柄上的症狀與葉片相似。

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絲塊在病殘體內越夏和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上或以菌絲潛伏在種皮內越冬,並隨種子進行遠距離傳播。溫度在9-34℃之間,病原都能侵染為害,發病最適溫度是20—25℃。在最適溫度且溼度較大(相對溼度在80%以上)時,僅需10天到半月就可普遍發病。連陰雨天氣多,大棚通風不良或未放風,棚內溼度大或光照弱,葉黴病易流行成災。棚內溫度升至35℃以上,相對溼度低於80%,光照充足對該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連續多年重茬種植番茄的棚室、土壤黏重、棚室設施老化通風透光性差、種植了抗病性差的品種等,均能夠引起該病的大發生。

藥劑防治

:葉黴病一旦發病後,孢子量大,如果用藥不當,防治效果就會很差。常用藥劑有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43%戊唑醇懸浮劑、40%氟矽唑乳油、40%腈菌唑可溼性粉劑、25%丙環唑乳油、30%氟菌唑可溼性粉劑、25%乙嘧酚懸浮劑、10%多抗黴素可溼性粉劑、2%春雷黴素可溼性粉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25克/升苯甲·醚菌酯懸浮劑、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