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紮根埃塞 造福當地

2023-01-30由 中國網 發表于 農業

中醫說中風是什麼原因

紮根埃塞 造福當地

在位於埃塞職業技術培訓學院的魯班工坊,江絳指導學生操作微控制器。 本報記者閆韞明攝

紮根埃塞 造福當地

在亞吉鐵路機輛段營地,敬文平指導當地學員德加尼檢修機車。 本報記者閆韞明攝

中國援建的非盟會議中心,中國企業修築的亞吉鐵路,中國教師在魯班工坊傳授知識……位於東非高原的衣索比亞雖與中國相隔萬里,卻處處可見中國印跡。新春佳節期間,許多在埃塞的中國建設者、醫生和教師堅守崗位,服務當地社會,造福當地民眾。

“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是我職業生涯的榮耀”

從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中心向東南驅車不到一小時,亞吉鐵路機輛段營地便進入記者視線。一列列火車整齊停在鐵軌上,等待接受檢修。

亞吉鐵路全長752。7公里,由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建並運營,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截至去年12月,已累計傳送旅客52。5萬人次,傳送貨物約753。93萬噸。

中鐵二局亞吉鐵路運營與維護專案機務作業隊隊長、機輛段副段長敬文平,正帶著當地學員德加尼仔細檢查機車零件。

“這裡需要多注意。”敬文平彎腰檢查一番後指向機車位置,提示著德加尼。繞車頭一週後,他又指導德加尼開啟機車電源,開啟電氣閥門,進行制動機試驗和高低壓試驗,在監控裝置上輸入資料並修正、確認,一系列操作一氣呵成。

德加尼跟著敬文平學習已有兩年。“現在我已經能夠獨立駕駛機車了,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像敬師傅一樣優秀的火車司機!”他說。

亞吉鐵路正式運營以來,上千名當地員工接受了中方提供的鐵路專業技能培訓。敬文平不僅參與了對學員的實操培訓,還組織了行車培訓教材的編制與修訂,幫助零基礎學員快速掌握理論知識。

47歲的敬文平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鐵路人”,在國內曾參與株洲—六盤水、大理—麗江等鐵路的建設和運營。“亞吉鐵路是埃塞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很多情況對當地鐵路運營人員來說都是全新的。我們手把手教學員處理特殊情況,盡力幫助他們自主運營這條鐵路。”

敬文平在亞吉鐵路專案工作了9年,今年是他在埃塞過的第七個春節。“女兒今年15歲,從她出生到現在,我陪在她身邊的時間不多,常常會想念她。”

但9年中的點點滴滴,也讓敬文平看到了付出的意義。“鐵路剛開通時,沿線居民看到中國司機開火車,會載歌載舞歡迎我們,說‘中國,好!’”敬文平說,“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是我職業生涯的榮耀。”

“只要我們需要幫助,中國醫生總是義無反顧”

清晨,病患已經等候在蒂魯內什—北京醫院。該醫院距亞的斯亞貝巴約25公里,由中國援建,也是中國援埃塞第二十三批醫療隊的工作地。

在該院特別設立的中醫中心,醫療隊隊員楊陽正在為65歲的中風偏癱患者馬西亞進行針灸治療。馬西亞說,中國醫生的醫術高,在這兒治療一個多月,症狀明顯改善。他告訴記者,40年前他就去過中國,“對中國的印象非常好,想康復後再去看看”。

到埃塞之後,楊陽和隊裡另一位中醫平均每天接診五六十名患者。大部分患者因頸肩腰腿疼痛來求醫,經治療後症狀很快就能緩解,也有一些像馬西亞這樣的患者需要接受幾個療程的治療。

讓楊陽印象最深刻的是16歲的當地患者亞敏。因在一次手術麻醉中大腦缺氧,亞敏下肢癱瘓,3年來嘗試了多種治療方案,但始終沒有效果。經人推薦,亞敏來到中醫中心接受針灸治療。幾個療程過後,從只能由家人揹著,到能抬腿、翻身,再到能夠在攙扶下站起來,亞敏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雖然埃塞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醫療隊的隊員們工作熱情很高。楊陽說,中國醫療隊在埃塞駐紮了近50年,在當地民眾中認可度越來越高,患者的信任為醫療隊的工作增添了動力。

楊陽去年正月啟程奔赴埃塞,今年春節又在駐地度過。他說:“能為非洲朋友做些事情,我感到很榮幸,也覺得很值得。每當看到患者痊癒,聽到他們稱讚中國、誇讚中醫,頓時就充滿了成就感。”

據醫療隊隊長張志韌介紹,中國援埃塞第二十三批醫療隊共16名隊員,全部來自河南。截至今年1月初,第二十三批醫療隊總診療人次超過6萬。“無論何時,只要我們需要幫助,中國醫生總是義無反顧。”蒂魯內什—北京醫院負責人伊利巴布林說:“感謝中國醫療隊!”

“為埃塞培養出了一批懂技術、會中文的優秀學生”

“掌握了這些程式碼,任何單詞都能顯示在LED螢幕上。”走進位於埃塞職業技術培訓學院的魯班工坊,中國教師江絳正在講授微控制器智慧控制課程。

教室裡,約20名學生三四人為一組,每組都配有電腦、微控制器和一個小巧的LED點陣屏。講解完理論知識,江絳走下講臺,認真檢視每組學生的操作進度,及時答疑解惑。

這堂課是埃塞職業技術培訓學院和魯班工坊聯合開設的“中文+技術”課程的一部分。電子通訊專業大四學生特瓦丘非常喜歡這門課程:“雖然以前也上過類似的實操課,但學員多、裝置少,有時還沒輪到我操作就下課了。在魯班工坊,每個人都有機會實操,江老師還會手把手地指導。”

特瓦丘會說一些簡單的中文,他期待畢業後能像一些師兄師姐一樣進入中企工作。“有在魯班工坊學習‘中文+技術’的經歷,找工作會更有優勢。”他顯得信心十足。

特瓦丘口中的“師兄師姐”,許多都是江絳的學生。早在2011年,任職於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江絳就來到埃塞支教,12年來,他教過的學生已經超過1500名。當地教師貝緹告訴記者,江絳也是自己的老師。“我們從江老師和其他中國教師身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在中國老師的幫助下,魯班工坊為埃塞培養出了一批懂技術、會中文的優秀學生。”

江絳的很多學生畢業後都進入當地知名企業工作,還有一些學生自主創業成功。“每當他們告訴我,從我這裡學到的知識幫助他們取得了一些成績時,我就覺得特別幸福。”江絳說,“當地師生對我的認可是最高褒獎。”

江絳的妻子高洋也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援埃塞的老師,同樣參與了這所魯班工坊的建設。2015年兒子出生時,兩人給孩子取名“江天亞”。“‘天’代表天津,‘亞’則是亞的斯亞貝巴。”江絳說,“孩子的名字別具紀念意義。能把青春獻給這兩座城市,我們感到欣慰。”